書名:第二聲鈴響(The Innocent)

 

 

作者:哈蘭.科本 Harlan Coben

 

 第二聲鈴響

       本書其實是換個名字換間出版社後重新出版的舊書,之前的中譯書名是《無罪之罪》,也許很多讀者已經看過,我必須先提醒。

 

       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已經看過哈蘭.科本的《43個祕密(The Woods)《死亡印記》(Just one look),加上本書為止,哈蘭.科本的作品沒有讓我失望過,比起勞倫斯.卜洛克而言,可惜的是,台灣讀者對哈蘭.科本相對比較陌生,我想這是多數讀者習慣英美派冷硬警探作風的作品,或者偏向近來主流的北歐推理所致。哈蘭.科本這位比較偏向美式社會心理派別的推理大師,反倒是比較不受台灣讀者的青睞,十分可惜。

 

       哈蘭.科本的作品有著濃濃的日本松本清張的風格,喜歡松本清張日式推理的讀者應該會喜歡他才對,從我已經看過的三部作品歸納出幾點共同風格,他喜歡描寫人們被隱藏的秘密、複雜的背景與不堪的過去,總會去掀開、去面對塵封多年的苦痛,為了守護隱瞞已經快要昭然若現的過往罪惡,走進死胡同的兇手只能不斷自欺欺人甚至殺人滅口。

 

         另一個優點是哈.科本的小說懸疑刺激,佈局及結構不拖泥帶水,結尾時一定給讀者一個大驚奇,讓人很難猜到小說的結局或答案。

 

        哈.科本在開始正式進入主題之前的布局時,多半會先對主要出場人物作個速寫或特寫,如主角的過去與現在、乍看之下毫無關係的週邊人事物描繪,讓讀者對主角有個初步的印象定位,就創做手法來說,這是一種定錨效應,有時會讓讀者更容易進入狀況,但往往也會變成故意誤導讀者思路的狡猾工具。

 

       哈.科本的文字優點還有「有夠會鬼扯」,他不會把全部的篇幅押在男女主角上,反而會放在男女配角或一些小角色上頭,配角的戲份通常不會太小且各各搶戲,大到身世之謎、世代仇恨,小到生活雞毛蒜事、與路人甲的互動,都能寫得活靈活現。

 

        哈.科本出道的時間是36歲,屬於中年出道的作家,出道之前在旅行社工作,為什麼我想提這些?因為中年出道所以比較有社會經驗,作品中會偏向從社會現時面去取材,也因為曾作過旅遊業工作,所以他的作品的角色們都很會跑,一下子東岸、一下子西岸到處跑。反觀23歲就出道的勞倫斯.卜洛克,因為比較缺乏作者工作以外的社會歷練,所以作品會比較不重視社會心理,取材與選角也比較浪漫,如殺手、雅賊或私家偵探,而且主角與故事清一色把場景放在紐約市,連到個紐澤西都會大張旗鼓地描寫「出差之苦」(紐約到紐澤西不過一水之隔)。

 

       回到本書吧!書名The Innocent說明的不可言喻的一切。

 

        主角麥特年輕的時候只因為勸架不小心推了他人一把而造成對方死亡,因此葬送了美好前途,大學生涯被迫中輟而去坐牢,蹲個幾年的苦牢,好不容易出社會混個好幾年,總算找到願意面對他過去的美麗妻子,妻子也懷孕,一切似乎相當美好,麥特擺脫了一切衰運。但有一天,麥特的手機忽然響起,螢幕上傳來的是一張陌生男子與他太太坐在旅館床上的自拍照以及一段影片,他太太理應正出差到波士頓,原本以為只是單純外遇,然而在麥特契而不捨地追查老婆下落的過程中,意外地再度碰到兇殺事件,無辜的麥特一步步地又被捲入成為兇嫌的陷阱。

 

       這是很典型的贖罪-辯解-無罪(或脫罪)的過程,有罪的人須要全新的身份,無罪的人要洗刷冤屈(不管是法律上或內心靈魂上),故事中有幾個經歷贖罪-辯解-無罪過程的角色,除了男主角麥特之外,他的老婆奧麗維亞其實也有著埋著很深很深的過去與傷痛,幾個重要配角們各各都有沈重不堪的過往,有人想要藉由隱藏身份獲得重生的機會,有人處心積慮想要除去過往罪惡的紀錄,也有人背負著身世苦痛默默地在社會角落努力生存著。

 

       看這本書別只從推理或警匪追逐的表面角度切入,若能掌握「贖罪-辯解-無罪(或脫罪)」這個循環去檢視每個角色,便會發現這本書的閱讀層面相當豐富,至少不會陷入勞倫斯.卜洛克作品中那些角色們的無病呻吟與喃喃自語。

 

評:五顆星

 

《第43個祕密》評價:四顆星

《死亡印記》評價:五顆星

 

p.s八年下來已經寫了978篇書評,距離第1000篇已經不遠了,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感到收穫滿滿,每天都有三到五個小時的閱讀時間是件很幸福也很奢侈的事情,我很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