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全球資金水庫來看台灣的醫療市場

        有在台股出入的朋友應該佔了總大浩瀚網友裡很大的一部份,就從幾個面向來看全球資金水庫和台灣的醫療市場,並聚焦在大環境下散戶(民眾)如何自保?

        全球的資金如總大一直和大家耳提面命的分為世界五大水庫:央行、股票、債券、房地產與原物料。台灣的醫療市場相對於全球資金,我把他分為主管醫療體系的衛生署,各等級的醫療機構,各種健康護理機構(包含安養中心及老人院),各種民間的醫療保險體系,還有類似社會救助的全民健保。

        央行掌管最大的政策執行,如同衛生署掌握了國家衛生體系並制定大環境政策;股票市場有大量資金的流通,如同疾病產生的花費在各級醫療院所裡產生現金流,健保局相當於證券交易所;健康護理機構單純照顧年長者或長期療養病患,人數眾多但波動如同債市般較為穩定;民間醫療保險體系如同房地產般,不會有很頻繁的交易,但是單筆交易的金額通常較為龐大(手術,急症,或死亡給付);原物料則由全民健保的總資源擔綱,原物料產量有限,產能增加也有限,但是消耗原物料的狀況目前持續惡化,造成原物料吃緊(健保瀕臨破產)

央行            衛生署
股票市場    各級醫療機構
債券            健康護理機構
房地產        民間醫療保險體系
原物料        全民健保總資源

本文暫先著墨於沙丁魚和鯊魚出沒的股市,來談談相對於股市的各級醫療院所。

醫學中心,屬於成熟的股票市場:
區域醫院,歸類在開發中且交易金額稍大的新興市場
地區醫院,歸類在開發中但交易規模較小的新興市場
基層診所,則屬於潛力十足的未開發市場

醫學中心:
        成熟的股市,如美國,沒有股價的漲跌幅限制,但是市場法規及內線交易受到較高標準的監督。績優股也許波動較小,但是基本面表現不佳的股票,會遭到慘烈的殺戮。
        一般民眾進入醫學中心,就如同進入成熟的股市,必須負擔較高的交易成本(360元的部份負擔,加上掛號費150元,基本支出至少410元才能買單)以支應維持健全市場的付出。所以民眾在醫學中心,在有主管機關審核認定醫學中心的條件,交易過程(就診就醫過程)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和保證。但是就診的結果可能大好大壞,也許感冒腸胃炎就診,吃吃要藥忌忌口很快復原,(嗯..交易小賺小賠)也可能檢查出癌症或是重大疾病,(那就像買到地雷股,暴跌的程度無法預期)

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注:區域層級高於地區):
       交易金額大的新興股市,有一定程度的漲跌幅限制,有一定的法規和內線交易監督預防。沒有醫學中心那樣龐大的硬體和分門別科的資源,但是該有的四大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金融,傳產,電子,塑化)齊備。交易的門檻較低(部份負擔50-140,掛號費100-150元,交易成本至少150-240起跳)。
        病患的就診便利性和回診頻率及天數相對較醫學中心高(股票的週轉率相對較高)。醫學中心會遇到的疾病多數區域醫院都會遇到,也多數有辦法處理,只是處理的熟悉度和團隊的配合度和專業的可尋求度較為不足(美國市場可以忍受並處理恩龍案造成的影響,台灣這個新興市場,現在正在摸石頭過河的處理帥哥集團的風暴,不知可否順利完成手術治療?)

基層醫療
        股民人數最多最雜的市場,規模大多不大,法規相對限制多且開放程度較為不明。執行最基層的醫療服務,各科分別獨立或產生聯合診所減少成本負擔(如同上市上櫃以及創業版般,交易所成本相對較低)。交易門檻最低(部份負擔50元,掛號費50-100元,100-150元買單)。因為就像你家一樣的便利且假日也有門診,所以週轉率最高且週末都可操盤,相對短線交易較為盛行(健保建議診所一次給藥不超過三天)。散戶相當死心,融資餘額總配合在各科別的旺季到達融資水位高點。然後殺盤,診所進入淡季盤整…..。

不論你在哪個市場操作或在哪個層級接受醫療服務,融資融券做多做空就要付出急診的費用(150-450元)。

        投資人(民眾)希望投身在哪個市場操作都可以,只是要評估自己有形無形資本和風險的承受程度。進出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等層級較高的醫療院所,不單單指是付出較高的門診部份負擔或是掛號費,也需要付出較多的等待時間而且也必須要配合醫院的醫師時間。在基層接受醫療服務,民眾會熟悉醫師,醫師也會較熟悉民眾,就像小市場裡大家對每支股票都耳熟能詳,且多可聊上幾句。醫療的水準不以機構的規模來論斷,就如同獲利不會只在成熟的市場才會一樣。機構的規模只代表大環境相對受到較多的監督管理。青菜蘿蔔任君採選,可以承擔較大成本的,就都到醫學中心或區域地區醫院就診,要求便利且絕對有一定醫療水準的,可以就近尋求服務。

剛果投資健康建議書
        先在小市場試水溫(找就近信任診所當作家庭醫師,最好該診所醫師是附近地區或區域醫院出來的醫師),再到新興市場練身手(地區或區域醫院也要留有基本的就醫記錄和資料,,可以請診所醫師介紹的醫院適合的醫師,因為他會有人脈可以提供醫療協助)免不了有可能要到醫學中心打擂台(真的遇到重病或癌症需要轉診,地區和區域醫院熟悉的醫師就可再提供幫忙轉診)

        舉例:
        剛果一號固定全家在附近的“大中“小兒眼耳鼻喉家醫皮膚內科看病,平時醫療諮詢和基本醫療照顧皆順利。剛果一號的爸爸有心臟病,所以一號也一段時間帶到附近區域醫院檢查,留有基本就醫資料和記錄在。某晚一號的小兒發高燒拉肚子,診所醫師懷疑“沙門氏菌“感染,開立轉診單,建議到醫院找以前的同僚診治,順利在疾病治療痊癒後出院。剛果一號爸爸在醫院檢查發現心血管阻塞嚴重,須放置血管支架或建議心血管動脈繞道手術,經區域醫院醫師轉診該合作醫學中心,也順利完成手術。(以上是理想的轉診狀況)

結語和想法:
       1. 相當於股票市場的醫療體系,是否有機會發行基金或ETF?(民營的連鎖醫療院所,例如x庚體系推出該體系下的醫療保險)該醫療院所可以以目前有醫學中心的基礎,分設區域,地區醫院,然後和願意合作一基層簽約,形成一個多支股票分散在不同市場的基金或ETF,也許可以彌補全民健保財物窘境的狀況?(美國的醫療制度我沒有深入研究,不過大體上似乎是類似這種基金或ETF的操作方式)。如果是這樣的期待有前景的話,那大家可以想想,實際投資上的潛在標的為何?(台塑集團?大型金控壽險?….),這必須要有醫學中心為背景的私人醫療集團,才有機會完成這樣的操作。再給公家系統當操盤人,只是另一個沒有效率的錢坑。在偏向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全民健保,如果能帶有點資本主義的元素加入調和,也許會是一個很大的轉機!

2. 部份比喻不能完全類比,但是,提供一個不同方向的思考!也許天馬行空的想法,會在大家發言下,激勵出利基的火花?

以下附圖摘錄自“健保局網站“,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上醫院到底錢花到哪邊去了!




住院費用部分負擔 

        住院費用是以病房種類及住院日數規定不同的部分負擔比率,即使用急性病房之部分負擔比率高於慢性病房。其目是希望民眾生病住院時,過了急性期,就應該回家療養或轉入慢性病房。

        作者為剛果共和國低調醫師 
        Justinchian為本blog醫藥專欄作家,現職為剛果共和國原始森林保護區之開業醫師,專長不詳,來歷不詳,據聞乃爪哇島醫學院畢業,之後曾經遊歷過五大洲四大洋,有朝一日看到魚兒逆流而上,便發願赴剛果原始林保護區為路過的遊客義診,號稱剛果雨林的怪醫 

        無名小站經常會當機,且未來被yahoo併入後恐怕會有網址被關閉的風險,所以我在下列這個網址有作備份,請各位也一併加入我的最愛,否則有朝一日這個blog如果突然不見的話,你們還可以繼續看到我的文章:  http://blog.pixnet.net/bonddeal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