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孝史開始覺得,並非所有的一切,都與自己生活的『現代』截然不同。即使衣服不同、鞋子不同、大樓的高度不同、文章的橫書方向不同、漢字很難,但是人並非完全不同。
人的部分唯一不同的是,這裡有許多沒辦法只按下開關就作好的事,全都要依靠人力去完成。大概就只有這點不同吧?想想千惠和阿蕗在蒲生邸內工作的情形,不也是這樣嗎?沒有吸塵器,沒有洗衣機,就算是要去買東西,也沒有家用汽車,所以才需要女傭。
這應該是個工作機會很多的時代吧─孝史想。當然,因為沒辦法挑剔工作,可能會很辛苦,即使如此,比起孝史身處的『現代』,工作的意義應該是更加單純而明瞭吧。在這個買包香菸,也必須透過人手來買賣的時代,販賣一包香菸,收取零錢這些小事,也存在著它相對的意義。」
宮部美幸‧《蒲生邸事件》
以上是從日本作家宮部美幸《蒲生邸事件》這本書節錄出來的一段文字。這本書描述尾崎孝史這個大學重考生被帶回70年前,西元1936年,也就是昭和11年,並經歷了那一年在大雪籠罩的東京一場由青年將校所發動的226武裝政變以及發生在退役大將蒲生憲之宅邸的一場命案。
我一直是宮部美幸的粉絲,從《模仿犯》一直到最近出版的《蒲生邸事件》,我都是欲罷不能地捧著書彷彿是要把每個字刻進心裡一樣地拜讀。宮部的魅力除了在故事情節的安排引人入勝之外,更厲害的是她書中幾近真實的描寫日本社會當代價值觀與氣氛,讓人感覺到故事只是整個社會中一個人們經常忽略的微小事件被陰錯陽差引爆成震撼人心的犯罪事件,難怪她會繼吉川英治與司馬遼太郎之後被封為「日本當代國民作家」。
不過因為宮部美幸寫的是推理小說,縱使我讀的很有感想,也沒自信在不描述故事情節之下把自己有感觸的部分寫出來,畢竟破壞了讀者解謎的樂趣是推理小說書評的大忌。但是《蒲生邸事件》這本書有點不同的是,我的感想跟情節無關,而是上面那段文字解答了我對的日常生活中某個行為的迷惑。
阿公很喜歡看每個週日晚間六點中視播的《大陸尋奇》,甚至大伯跟我都曾經買過成套的DVD給他看。但是自始至終我都有一個疑惑,為什麼一個出生於台灣,成長於台灣,只去大陸旅行過幾次的台灣老人會對中國大陸的風土民情那麼有興趣呢?
與其說是受中華文化影響,我想在日據時代受的日本教育對他影響更大,阿公甚至跟我提過小時候有學過劍道。《蒲生邸事件》的故事背景設定為昭和11年,西元1936年,阿公那時大約就是書中男主角孝史的年紀,唯一的不同是孝史從未來帶著「現代之眼」回到過去,阿公卻是經歷了日據時代來到現代,而在這個「現代」他的知己同伴都已凋零,熟悉的事物已經不多。
有一次看新聞,他忽然問我「網路」是什麼東西,我想了很久,還是無法解釋,就像我也無法跟他解釋我的工作,因為我的職業在二十年前還沒出現,在台灣也是這十年來才開始有人從事用電腦畫插畫的工作。
但是《大陸尋奇》節目裡面中國邊疆少數民族的生活卻是他熟悉的。就像他常常跟我提到,以前住在新店花園新城後山二份仔,那時還沒有馬路,要到新店老街去買東西要走半天,當然這樣的「走路」,腳下穿的並不是NIKE,肩上背的也不是傑克狼皮的背包,那是一個物質缺乏,做什麼事都要比現在要花更多力氣的年代。我想那時如果買得到一塊豬肉回家給孩子吃,這塊豬肉的意義跟在超市買到的一盒CAS冷凍梅花豬肉的意義是不同的,因為分工的精細,這塊豬肉送到餐桌上的過程比起以前不知複雜了多少倍,但相對的,在孩子心中的期待可是淡薄多了。
近九十歲的他活在這個科學昌明、生活便利的時代,只怕有更多事物與名詞是他不熟悉的。
我還是十分享受與認同時代的進步所帶來的便利,只是忽然之間透過這本書中的某些文字,讓我靈光一現地明白了家中老人行為背後的行為模式,解答了我五六年來心中的謎題。
人的部分唯一不同的是,這裡有許多沒辦法只按下開關就作好的事,全都要依靠人力去完成。大概就只有這點不同吧?想想千惠和阿蕗在蒲生邸內工作的情形,不也是這樣嗎?沒有吸塵器,沒有洗衣機,就算是要去買東西,也沒有家用汽車,所以才需要女傭。
這應該是個工作機會很多的時代吧─孝史想。當然,因為沒辦法挑剔工作,可能會很辛苦,即使如此,比起孝史身處的『現代』,工作的意義應該是更加單純而明瞭吧。在這個買包香菸,也必須透過人手來買賣的時代,販賣一包香菸,收取零錢這些小事,也存在著它相對的意義。」
宮部美幸‧《蒲生邸事件》
以上是從日本作家宮部美幸《蒲生邸事件》這本書節錄出來的一段文字。這本書描述尾崎孝史這個大學重考生被帶回70年前,西元1936年,也就是昭和11年,並經歷了那一年在大雪籠罩的東京一場由青年將校所發動的226武裝政變以及發生在退役大將蒲生憲之宅邸的一場命案。
我一直是宮部美幸的粉絲,從《模仿犯》一直到最近出版的《蒲生邸事件》,我都是欲罷不能地捧著書彷彿是要把每個字刻進心裡一樣地拜讀。宮部的魅力除了在故事情節的安排引人入勝之外,更厲害的是她書中幾近真實的描寫日本社會當代價值觀與氣氛,讓人感覺到故事只是整個社會中一個人們經常忽略的微小事件被陰錯陽差引爆成震撼人心的犯罪事件,難怪她會繼吉川英治與司馬遼太郎之後被封為「日本當代國民作家」。
不過因為宮部美幸寫的是推理小說,縱使我讀的很有感想,也沒自信在不描述故事情節之下把自己有感觸的部分寫出來,畢竟破壞了讀者解謎的樂趣是推理小說書評的大忌。但是《蒲生邸事件》這本書有點不同的是,我的感想跟情節無關,而是上面那段文字解答了我對的日常生活中某個行為的迷惑。
阿公很喜歡看每個週日晚間六點中視播的《大陸尋奇》,甚至大伯跟我都曾經買過成套的DVD給他看。但是自始至終我都有一個疑惑,為什麼一個出生於台灣,成長於台灣,只去大陸旅行過幾次的台灣老人會對中國大陸的風土民情那麼有興趣呢?
與其說是受中華文化影響,我想在日據時代受的日本教育對他影響更大,阿公甚至跟我提過小時候有學過劍道。《蒲生邸事件》的故事背景設定為昭和11年,西元1936年,阿公那時大約就是書中男主角孝史的年紀,唯一的不同是孝史從未來帶著「現代之眼」回到過去,阿公卻是經歷了日據時代來到現代,而在這個「現代」他的知己同伴都已凋零,熟悉的事物已經不多。
有一次看新聞,他忽然問我「網路」是什麼東西,我想了很久,還是無法解釋,就像我也無法跟他解釋我的工作,因為我的職業在二十年前還沒出現,在台灣也是這十年來才開始有人從事用電腦畫插畫的工作。
但是《大陸尋奇》節目裡面中國邊疆少數民族的生活卻是他熟悉的。就像他常常跟我提到,以前住在新店花園新城後山二份仔,那時還沒有馬路,要到新店老街去買東西要走半天,當然這樣的「走路」,腳下穿的並不是NIKE,肩上背的也不是傑克狼皮的背包,那是一個物質缺乏,做什麼事都要比現在要花更多力氣的年代。我想那時如果買得到一塊豬肉回家給孩子吃,這塊豬肉的意義跟在超市買到的一盒CAS冷凍梅花豬肉的意義是不同的,因為分工的精細,這塊豬肉送到餐桌上的過程比起以前不知複雜了多少倍,但相對的,在孩子心中的期待可是淡薄多了。
近九十歲的他活在這個科學昌明、生活便利的時代,只怕有更多事物與名詞是他不熟悉的。
我還是十分享受與認同時代的進步所帶來的便利,只是忽然之間透過這本書中的某些文字,讓我靈光一現地明白了家中老人行為背後的行為模式,解答了我五六年來心中的謎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