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從《華爾街刺蝟投資客: 貪婪是一種美德,避險教父的投資手記》這本書所提到的一些基金經理人來談起,在第74頁中作者畢格斯寫到一位外號「快槍俠吉姆」的傢伙,他的績效起伏相當巨大,他的基金績效每年從正60%到負75%,買他的基金的投資人可說要有強大的心臟。
為什麼會如此?
作者用「先投資、再問問題」來解釋他的操作風格!
快槍俠吉姆投入熱門的領域,波段操作投資人,用術語來說就是作手,他的長處(和短處)是他不記得痛苦,他善於在熱門、流行的市場中投下鉅額資金。完全追逐最熱門的標的,石油上漲時他追逐高漲的大宗原物料商品,1997-2000年他追逐漲幅最大題材最多的高科技網路股,當市場流行價值投資時,他專找一堆超低價的三低公司(股價低、價值低、成交量低),快槍俠吉姆最後終於丟了飯碗,靠拉一些有錢老寡婦的資金維生。
他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他完全不在乎公司的真實價值與基本面,這和許多一味追逐成長概念而走偏鋒的投資人很像,他們不管價值評估中的本益比、融資或經濟的基本面變化,只想找上漲股票的題材,他們需要的是動力、是吃了類固醇的股票。
「先投資、再問問題」的作法和台灣某些專門作IPO與小型股的一些人很像,反正都是先買了再說,至於財報數字對他們而言都只是拿來作為買進之後的安慰劑,沒有營收與盈餘的成長性就扯產業的未來性,資產負債現金流量欠佳就扯企業家精神,只要一百個財務指標只剩下一兩個財務數字稍拒看頭,他們就會把僅存的有看頭的數字拿來當成投資圭臬,藉此吸引投資人上當來買進他們事先早已布局完畢等著要出貨的部位。
成長型投資與價值型投資在多數人的觀念中,是兩種井水不犯河水的策略,許多擁抱這兩種策略的投資人往往走偏鋒,認為價值型選股就是選那些低價低成交量的公司,而相反地,走偏鋒的成長型策略操作,認為成長型的策略理論是追逐「股價成長」,股價越會漲題材越豐富(不論題材是否屬於金融理專的屁話還是工程師的實驗室大夢)就顯得越有興趣。
我形容走兩種策略的偏鋒的人宛如政治光環的極左派與極右派,他們總是可以聚集鎂光燈的焦點,不可諱言的,以短線而言,他們總是會有很亮眼的短線收益,如2010年的太陽能、2011年的LED、2012年的生技股、2013年的DRAM,然而中長線呢?相同的,極端擁抱價值型策略的投資人,擁抱了一大堆所謂低價補漲股,真正能夠補長得公司又有多少?且往往補漲完畢後又是面對真實價值的殘酷價格修正考驗。
其實價值型和成長型策略是可以兼具的,各取其優點來作為選股與操作策略,選股用成長型的概念,操作用價值型的概念,這是我個人過去幾年來一貫的手法,有機會再用例子慢慢述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