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漢旅程的故事
我的創作從財經投資書、金融商業小說、旅遊書到這本關於旅遊美食的書籍,轉變的過程相當巨大且艱辛,一如本書的採訪過程,書寫本書所獲得的樂趣與酸甜苦辣,絕對是自己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篇章。
2013年我為了這本書的創作前前後後跑了多趟東京,除了一道道食物喚醒自幾許多人生回憶以外,本來想藉這幾趟美食探訪之旅來尋求人生的出口(中年男人嘴巴最愛講的話),卻意外地找回了自己遺忘許久的「胃口」,當然,為了創作,自己的體重與腰圍也只能無情地被犧牲掉了。
因為我不想步入美食行銷節目的後塵,這幾趟採訪完全是自費,而且幾乎是秘密採訪,也因此在過程中吃盡了許多苦頭。或許大家不曉得,許多東京的餐廳是不接受採訪,我就曾經遭遇拍照拍到一半被主廚趕出店家的無情對待,只能將食物外帶到附近馬路邊的座椅上繼續拍照,拍完照之後窩在路邊細細品嚐,頂著大太陽還一邊作筆記。
此外,有些甜點店不允許我在店內拍照(連自己買的甜點都不允許),聰明的我甚至還老遠從台灣帶六七個陶瓷碗盤在附近百貨公司的休息區內,將採購的甜點仔細地在自備的瓷盤上擺盤、打燈、攝影,還因此引來賣場警衛的關切呢!
日本有些店家的老闆屬於「頑固老爹型」,如果他認為你的形跡相當可疑,他會制止我使用閃光燈,只能很克難地用手機來捕捉美食影像,所以,採訪的過程,總覺得自己好像小偷一樣必須躲躲藏藏,連拿個筆記本記下品嚐的心得或食材的細節,都會引起老闆或店員的側目。
幾趟採訪所動用的人力與金錢絕非本書版稅收入所能回收,由於每家餐廳的招牌餐點通常動輒六七道,為了求採訪的豐富性與完整性,我必須全數自掏腰包來點餐,甚至我還為了採訪過程的精準,還花錢聘請日文翻譯來參與採訪品嚐過程呢!
日本熟食的食物很少可以打包外帶,所以不論我點了多少道餐點,都必須當場吃完,或許很多人不曉得,除非幼兒或臨時發病,否則顧客如果沒有大致吃完餐點,餐廳的廚師或老闆會感到很內疚,跑到客人旁邊幾哩咕嚕地詢問半天:「我的拉麵不好吃嗎?」「我的蛋糕不新鮮嗎?」...等問題,在日本餐廳的潛規則中,沒有吃完是件很失禮的行為,因為那會刺傷廚師的自尊心,所以我為了採訪順利,經常得將許多超大碗的餐點硬著頭皮吃下肚子。
當然也有遇到讓人愉快甚至感動的事情,如賣傳統日式甜點的一元堂老闆,當他知道我是從台灣來採訪的作家後,還多招待了我幾個甜點,他說:「這幾個甜點不是因為感謝你的採訪,而是感謝你們台灣人在311大地震時對日本的援助。」
吃飯是人生的大事,也是旅行的大事,每頓飯每家餐廳每道菜和旅人之間必定會發生一些故事,用味道所勾串出的人生百態,每天都得上演好幾回,最後想用影響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座右銘來揭開本書的閱讀:「人為了三餐努力工作,但總是不努力地面對三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