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魔球    

Michael Lewis

魔球:一個勇敢面對自己,逆轉勝的真實故事(電影書封珍藏版)

       身為棒球迷與交易員背景的我,2005年首度閱讀這本書時就對書上所提到的「另類」觀點大感驚豔,也見證一場由債券交易原理與手法所衍生出的「棒球革命」,而書中的一些思考角度也大大地影響與改變我對於投資與棒球的想法。這本書的主角「奧克蘭運動家隊」,長期以來都是大聯盟中預算最少、二線球員最多的隊伍。它花在球員薪資上的預算,一年只有約四千萬美元(最富有的洋基隊,薪資整整是他三倍之多),在整個大聯盟中的排名,不是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而他們用這種預算所聘請來的球員,許多也是一般球隊和球探眼中的二、三流貨色。但是這支窮球隊卻在一片不看好中,不斷贏得比賽,擊敗一支支比他富有的球隊。有好幾個球季,還差點淘汰擁有最高薪球員、享有最優渥條件的超級強隊洋基隊。


       作者Michael Lewis曾經是個債券交易員,他看到了其中奧妙與棒球的變革的重大推手:運動家隊的總經理比恩,比恩在球員時期沒有在大聯盟闖出天名號,卻在不到三十歲的黃金年紀自動引退轉為球探,他一改傳統的選秀模式,從賽伯計量學大師詹姆斯與兩位華爾街交易員所開發的奇特系統,看到了交易與棒球兩個世界的相同關連:「鬆散無根據的資料造成無法彌補的低效率。」,於是他推翻了傳統的方法,他不看打點、打擊率、盜壘這些數據,卻重視當時完全被漠視的上累率、保送率與被三振率這些「不夠豪邁」的數字;更不在乎速度、身材、肌肉這些先天條件,他甚至不要那些年輕的高中畢業生而卻青睞較成熟的大學棒球校隊球員:比恩相當重視統計數字,而早期的棒球界卻把它視為「不入流的怪異術數字消遣」,不過時至今日,這些統計數字卻成為一門棒球界的顯學,重視數據底下蘊藏的真實意涵,並以此為標準,藉由電腦資料理性選秀,比恩接掌運動家隊總經理的第一個十年,運動家五度打進季後賽。 

        比恩的棒球哲學是用最少的球員薪資獲得最高的勝率,把無名小卒組成贏球機器,並利用交易的技巧在職棒選秀會中替球隊挑到最便宜但卻最好用球員,並把自己一路培養的明星用超高轉隊金或取得一些優先權來替球隊爭取到更多的選秀資金與更優先的選秀資格,本書的第九章「交易桌上」就是描寫選秀交易的精彩內容,也是本書最好看的一段。

        比恩不看新秀的外在,他比較重視選手的自制力,認為能夠忍住棒子不亂揮棒的能力是天生俱來的,並非靠後天訓練,所以他運用大量的電腦計算哪些新秀具備這種特質,因為他不認為透過訓練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特質;有趣的是這位幾乎是獨攬大權的球隊總經理竟然不看比賽,以免受球場氣氛影響到他對數據的客觀判斷,好像投資者不看盤一樣,越是離盤面越遠,越可以抽離自己的情緒而對數字保持冷靜。

       本書的一個有趣例子就是哈提伯的故事,他是一位被所有球隊拒絕的過氣捕手,因為他的手臂已經無法傳球牽制盜壘者,而運動家隊的比恩找上他,開了兩個條件給哈提伯,一是較低薪資,這對一位已經快要喪失大聯盟舞臺的人是可以接受的、二是改守從來沒守過的一壘。比恩根本不在乎他一壘的守備能力,他看上哈提伯的是「消耗對方投手的能力」,哈提伯與投手的對戰球數是大聯盟最高,換句話是他可以把投手黏到耗盡力氣,可怕的是他的三振率還真是低;所以,比恩看到別的球隊看不到的東西,利用別人無法算計到的無效率去進行「低薪資套利」的機會,用最便宜的金錢換到一個上壘機器與消耗投手的怪物。

        追求效率與找出數字間矛盾是本書一再強調的概念,不單在球隊運作上、在企業戰場上、在股市交易中也可以試用。看完這本書可以得到兩個啟發:一是「過去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不一定是對的,往往還錯的離譜。」,二是「別被表面的情緒蒙蔽了客觀的數據。」

   購買魔球

        評:五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ddealer 的頭像
    bonddealer

    總幹事耕讀筆記- 日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