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總幹事的課收獲非常多,總幹事果然是用台語思考的。總大與豹大都強調正確閱讀財務報表的重要性,當然前提是這家公司提供的報表是可信的。現在許多公司有長期投資,一堆海內外子公司、孫公司或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有的並未提供合併報表,就算提供了我也不確定是不是聲東擊西(只提供想提供的),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股權結構單純的公司,因這樣我才看的懂它真正的現金流向,可信且未造假的報表經過合法的操縱一樣可以誤導投資人。雖然Enron後期違反許多會計原則欺瞞投資人,但它只是把許多常用的手法發揮到極致,而別家公司的手法比較小心低調。
企業的境外控股公司其源起從二戰之後開始,當時一些美國大企業漸漸走向國際市場,在歐洲成立子公司成為當時美商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但是美商們很快發現他們必須面對雙重課稅的問題,首先在子公司所在國被課一次稅,待稅後盈餘被母公司認列後又被美國政府課一次稅。但若將海外子公司直接隸屬於境外的控股公司(通常註冊於低稅負的第三國),則可避掉美國政府的課稅,且其盈餘可以直接透過境外控股公司再投資於新的海外事業。
繳稅是所有企業營運的一大支出,以毛利率25%、稅率20%為例,每少繳一塊錢的稅至少等於多賣出5塊錢的產品(5*0.25*0.8=1),所以節稅是增加實際收入的最好方法之一。若要少繳稅,必須在高稅率的地方有低獲利,在低稅負的地方有高獲利,至於獲利的高低可以會計的方式來分配,例如在100塊的利潤中我可以讓80塊的利潤留在低稅率的境外,至於高稅率的母國只認列20塊的利潤。在今天的跨國企業常常使用移轉訂價(Transfer Pricing)來達到以上的目的,舉個簡化的例子來說明:
箭頭左邊表(進貨/製造)成本,右邊表(出貨)售價。
總豹堂
|
海外子公司
|
紙上控股公司
(註冊於免稅天堂) |
母公司
|
|
會計報表
|
成本 --> 售價
|
10 --> 10
|
10 --> 100
|
100 --> 100
|
獲利/稅基
|
0/0
|
90/0
|
0/0
|
|
真實情形
|
成本 --> 售價
|
10 --> 20
|
|
20 --> 100
|
獲利/稅基
|
10/10
|
80/80
|
上面這個極端的例子中海外子公司與母公司帳上獲利0,不須課稅,至於所有利潤則留在註冊於免稅天堂的紙上公司,所以在這個例子中,總豹堂是完全不須繳稅的。事實上Enron在整個90年代後期只有一年有繳稅。
再來看看真實的例子(簡化版):
美國政府曾經於1992年控告蘋果電腦於1984~1988逃漏稅,此案後來庭外和解,使得蘋果電腦的操作細節仍不為外人所知。
Apple Computer
|
新加坡子公司
|
紙上控股公司
(註冊於開曼群島) |
美國母公司
|
|
會計報表
|
成本 --> 售價
|
200 --> 200
|
200 --> 900
|
900 --> 1100
|
獲利/稅基
|
0/0
|
700/0
|
200/200
|
事實上所有電腦是直接由新加坡運到美國,根本沒有經過第三國,所有的紙上作業都是在美國的總公司完成作業。蘋果電腦甚至利用其過度膨脹的成本,還反過頭來向美國政府要求租稅優惠,真是一魚兩吃的好方法!
弔詭的是,隨著全球化與資金流通障礙降低,國際貿易反而更不透明,OECD估計全球貿易約有一半是透過移轉定價進行。台灣許多大企業一樣有使用類似方法,只不過沒有像蘋果一樣那麼衝,台灣的投資人還是喜歡看到帳上認列的營收季季創新高,把大部分利潤給洗掉減少稅負還不是流行的手法,政府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好電影推薦: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這是一部好看的紀錄片,可以看到一個有能力創新並領先市場的企業如何被貪慾毀滅。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