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一本完全沒有閱讀難度的書,也是一本不單單只是講電影的書,內容並沒有讓我這種電影門外漢讀者卻步的「運鏡」、「剪輯」或「蒙太奇手法」等詏口理論,只有讓人不斷地想要一直閱讀下去的百來篇的短篇精典,與其說這是電影書,不如形容成「如何說故事」的書更為恰當,作者霍華蘇伯在UCLA執教的四十多年,教授的電影與電視相關課程,內容包括編劇、導演、製片、電影史、電影理論以及評論學。這本書正是他畢生的所學菁華,更難得的是,他把這些電影的編劇與理論講得既生動又簡單易讀。
尋常沒有大量閱讀習慣的人,一開始的閱讀障礙就是時間,許多人沒有完整的閱讀時間,即便有,也會被自己的無法專心的壞習慣給切割掉,所以往往無法很快地閱讀一本書,久而久之就離書本越來越遠;然而這本「電影的魔力」一書簡直就是有閱讀障礙者的福音,這本書由一百多則彼此獨立的短篇文章所組成,每篇文章短則一頁,最長的才六頁,加上閱讀的難度不高,所以這本書適合只有三分鐘的人閱讀,更適合可以窩在沙發一整天的愛書人品嚐。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容易閱讀的書就沒有深度,一篇篇霍華蘇伯教授的文章隨手捻來,都可以一窺文學的殿堂、電影的奧妙,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更適合文字工作者或對寫作有興趣的朋友閱讀,文章中提到許多編劇的手法和技巧,闢如他談到「角色關係」,他認為「一個角色之所以有趣,常常不是取決於他自己,而是他與其他角色之間的關係。」,從短短的編劇要點便展開一些電影的角色,像教父、阿拉伯的勞倫斯的角色定位等等。
再隨手捻來一例,作者提到創作要有「相異性」,他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追求的是和諧,但在戲劇中,我們要的是衝突,而製造衝突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性質相異的角色送作堆。」,如「沉默的羔羊」片中的的變態罪犯漢尼拔和女探員斯塔林,最常見的就是警探片中的刑警搭擋,這對搭擋一定是性格與行事完全相異才會製造一些劇情以外的效果。譬如p307頁提到「失落」,許多精典文學戲劇與電影都和「失落」有關,「電影常用失去某個重要東西作開場,也常拿它做為結束。」作者如此陳述著,失落感有的是有形,如一件遺失的寶藏,更多的是無形的,如亂世佳人所失落的是昔日的幸福;如阿甘正傳中,阿甘好不容易娶到最愛的珍妮,小孩出生沒多久就過世了,阿甘一生都在追尋他想要的,用跑步來隱喻他對於失落感的態度,不過最後結局是不錯的,阿甘正傳從失落開始,卻從「得到」當結尾,他有了小阿甘,片尾用阿甘在校車停靠站等待小阿甘放學,他不再失落。
這本書的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讓人一再地咀嚼。我當個文抄工,節錄幾篇:
Bisociation異態混搭:
是指把凜種之前未湊在一起過、也常被認為彼此不搭的元素結合起來,以創造出全新、有用,或是具有幽默感的東西出來,它和馬克思的二元對立辯證學不一樣,結合在一起的元素,也不一定彼此衝突,它們只是從未結合在一起罷了。
總按:或許在我的創作生涯可以任意的連結某兩種東西,異態混搭一番,或許可以激盪意想不到的效果。好像服裝界也有所謂的混搭風....
But(但是):
說故事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但是」
Blocking(遮斷):
如戰爭片中的正派配角在戰死之前,一定有一場老婆女友媽媽弟弟的照片與家書的畫面,然而敵軍的死亡卻必須只能用背景方式來處理,這是導演的手法之一,必須設法從觀眾身上誘發出某些情緒(對我軍的同情),然而,去遮住觀眾的某些情緒(別讓觀眾看到對敵軍的慘忍)卻是更重要的,看起來,台灣股票大師很擅長於這種手法。
Boring:
乏味並不是在重複,有許多歷久不衰的藝術都是建構在重複之上,真正的乏味,在於它太容易被預測,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常常是充滿著誤導的訊息,寫作亦然,作家必須能夠猜出讀者的期待,然後給以意想不到的結局(或過程),才有張力與趣味。
好看的作品中,英雄人物通常不會特別尋找刺激,簡單的生活與願望才是他們想要的,只是往往他們都是因為身不由己而展開冒險,這樣才有張力。
第224頁有段精典的話:「在喜劇中,陌生人總是想盡辦法要打進陌生的環境中;但在悲劇中,他卻努力想要逃出來。」這句話真是讓人省思啊。
「電影的魔力」一書的確是本讓人「隨時看、隨便看、不想停」的書,別被長達近五百頁的厚度給嚇到了。
評:五顆星。
今年以來我所選讀的書就比較少碰到地雷,原因有二:我優先看那些得獎或入圍的作品,二是我會看一些書評與推薦,當然這些推薦絕對要排除掉那些政商,影視或媒體人,我喜歡的是那些在網路默默寫讀書心得的無名愛書人,他們的觀點或許不太成熟,但是卻是最純真,沒有商業目的的推薦,比較值得信賴....好像寫自己呢...真是夠了....
購買電影的魔力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