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全球股市這1-2年的上漲,會發現一個共通的現象,乏量上揚,不需要太多的成交量,股市就不斷的往上攻,這不僅僅是台灣,包含美國及許多股市都有相似的結果,連某股市號稱大師人物,最近都有一篇有關台股的美麗哀愁,提到這點。
不是QE嗎? 不是廣印鈔票,為什麼錢沒有流進股市? 這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只能依照當前個人的研判與解讀如下:
1.錯認QE之目的與影響:多數人,包含之前的我,錯認了QE之目的與影響,最近看了一本彙整伯南克在2012/3演講稿而成的「聯準會與金融危機」,才比較清楚原來QE是利用擴大FED的資產負債表,由FED去借錢來買入想壓低利率市場的債券(主要是房市相關的如MBS、ABS等),試圖去提升因基準利率降無可降後,這些市場利率下滑對於經濟的刺激。重點是,並沒有大幅增加貨幣供給,故市場上的錢並沒有大幅度增加,自然無水庫滿水的洩洪效應(流到某個資產市場,去帶動價格的上揚)。觀察台灣的貨幣供給也可以發現,雖貨幣供給近期維持正成長,但增幅並不如以往,意謂帶動資產上揚的不一定是錢淹腳目。以房市為例,鈔作不一定要拿錢出來,某些大戶買帝寶也無須自掏腰包。
2.法人比重持續提高:過去每每市場上揚,會造成量能大幅提昇的主要原因,就是最後引起了散戶貪婪的跟進。因沒有看過國外的數據,先從國內數據分析,來推估可能的潛在原因。台股這1-2年的上揚,不僅缺乏成交量,還激發不了融資,激發不了國內股票型基金的規模大幅上揚,這都是在2008年以前不曾發生的情況,而這些情況都指出了一件事,那就是散戶盲目跟進的行動消失了。如果散戶減少了,法人雖有作價與炒作行為,但多數不會拱量(非法行為除外),這應是市場結構的改變。另,許多法人信服的是「動能操作」,意即趨勢沒改變前,會握住持股,這也會降低個股的周轉率,進而壓抑市場的量能增加。
3.市場主流的改變:相信這1-2年許多傳產股,或之前幾年比較不受青睞的電子族群(如工業電腦等),股價表現讓人驚豔,這些個股原先的擁護者多數是屬於「價值投資」的追隨者,這些人的特性是不會想要過度交易,單純的抱住基本面尚未轉差的個股。這1-2年許多飆股原先都屬於價值投資者喜好標的,這些人並無短線交易的打算,自然不容易跟隨股價上揚去拱量,與前以前強勢的IC設計等電子族群股性有很大的差異。
這是台股能夠乏量上揚的幾個可能因素,因此近年來我一直主張,現在沒有所謂的「資金行情」,股市會有行情,不過是因為市場氣氛偏多(美股、歐股等領漲),部分企業獲利不差,及法人追捧引發的個股本益比提升。
從台股的觀察,我認為這些因素,在多數成熟的市場都可能發生,或許未能走回2007年前,全球經濟高成長模式(平均成長3-5%),股市都會維持著乏量上揚,乏量下跌,意謂成交量多寡的重要性在當前股市的影響力正在降低。我的建議是,專注於關注全球經濟的走勢,或興趣的產業個股分析上即可,暫時忘了成交量這件事,近年應該不會對投機成果有多少影響才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