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名、萬曆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著
黃仁宇以萬曆十五年當一個論述的起點,把明朝的制度做了徹底的檢視,從皇帝、首輔(類似丞相)、文武官以及有爭議性的學者等幾個人的剖面開始分析,很少有人這樣觀察歷史,更少有人這樣寫作歷史。
明末是中國開始落後歐洲濫觴,然而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作者很明白地指出其因乃一是僵硬的文官制度,二是儒家道德觀念,我們從小就學習儒家的觀念,也知道過去都以儒家作為修身治國的至高標準,但真正以儒術創造盛世的有 幾個朝代呢?別逗了!政治權謀說穿了就從來不講儒家的,然而國家卻教導人民儒術,只因為儒家對統治者還說的確是個好用的「古代洗腦術」。
第2名、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
這本「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是收錄作者哈夫納在當時記錄其青壯年時期的日記手稿,1914~1933正是一次大戰至德意志第三帝國形成的時期,1914年第一次歐戰爆發,1933年希特勒上台擔任德國總理掌握政權,哈夫納在這段時期完整地感受與察覺整個時代氣氛的改變,將之紀錄與深入反省批判,並藉由日常德國的政經社會的點滴,一步步去窺伺出當時德國人的心理轉折,在閱讀過程中看到了德國人如何從一次大戰後的屈辱,在有心的導引下,逐漸走向極端的國族主義以及極權政治。
這種個體史觀讓我感到驚慫的是當時多數德國人的那種集體軟弱和集體精神錯亂,在希特勒上台的時候採取「置身事外」、「事不關己」甚至有「幸災樂禍」的做法,慢慢地藉由「洗腦催眠」、「團體生活」與「國族光榮」而被納粹一步步地同化,尤其是書中所提到的「被同志化的德國人」這篇文章,乃是本書中的靈魂所在,作者描寫出整代德國人為何被納粹同化的過程與心路歷程。
第3名、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
作者:安藤忠雄/著
安藤忠雄從1965年以來直到1992年於世界各地遊歷途中,所留下的思考軌跡與心路歷程記錄的這本《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那種搭著甚至連航班都未能確定的船隻航向各個我們所無法想像的世界角落,探索著什麼、尋找著自己心之所向所具有的勇氣與強韌意志,令人為之由衷嚮往。
(摘自官網)
第4名
東西的故事
本書內容中更我深思的是對經濟成長的重新定義,舊有或現在的「經濟成長」指全面經濟活動的增加,也意味著人類從地球上開採出更多天然資源,通過經濟結構變成產品,再變成廢棄物。「東西的故事」包括追原料的開採,製造的過程,運輸的路逕,消費的循環與最終垃圾的去向,瞭解到全世界的東西是如何製造、使用到被丟棄,以及從中衍生出來的許多問題。
這本書最深深打動我心的論點在於提出「消費主義」的濫用,現代人工作的時間相當久,剩下的時間還得作兩件大事-看電視與逛街,廣告說新東西會帶來自信,會讓人有時尚感,所以我們去逛街買了I-phone4,然後把手上那隻只用了八個月的I-phone 3丟棄,或上網買了I-pad這個最新的電子書閱讀器,只為了追求時尚科技感而忽略了自己一年看不到三本書的事實….當你付出了所有的金錢,又得更賣命地工作,這種過程叫做「工作-看電影-花錢」的迴圈,像極了電視廣告中的敗家名言:「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
第5名、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
作者:李清志
出版社:大塊文化
這本書是一本最能貼近大師想法又最平易近人的安藤相關著作,我在2007年11月拿著這一本踏上了淡路島、直島、大山崎、光之教堂、姬路文學館等,藉著這本導覽書一窺大師人文的一面,從此開啟了自己四十年來被塵封在內心深處的人文底座
第6名
大開眼界:葛拉威爾的奇想(What the Dog Saw)
這本書相當適合對銷售或人事管理有興趣的讀者閱讀,本書用了許多社會心理學去解釋一些現象,用故事與案例的方式去刺激讀者的思考,當然這本書讀起來並沒有如書上文案所提的「如果你現在還看不見什麼玄機,沒關係,我們相信,接下來你很快就能「看見」!」那麼地聳動,但是本書的19篇文章個自獨立,讀起來不會讓人消化不良,細細思索作者在每個故事與例子的觀點和陳述的知識,並咀嚼成屬於自己的人生智慧,是閱讀這本書的最大收獲。
第7名、無所不在的石油經濟
作者:Lisa Margonelli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 2008年03月31日
以台灣可以找得到的有關原物料的中文書當中,就屬這一本書最客觀也最能深入問題核心,想要了解原(石)油的種種,本書應是最佳的入門書籍
第8名、 被出賣的台灣
作者:柯喬治
一個優秀的民族是有勇氣去面對曾經犯過的錯誤,並且願意去反省,以避免再度發生這些憾事。我相信不管您立場是偏藍或偏綠,都有責任與義務去了解過去那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我知道記住這些傷痛不能夠改變現在或未來,但是總不能把過去那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就當作沒發生過,而是更要讓我們及下一代了解過去的歷史,避免仇恨像未解開的結,一直殘留在台灣人的心中。
作者柯喬治當時是美國國防部軍事情報總部台灣專家,當時跟隨陳儀將軍一同過來台灣,幫忙中國軍隊接管台灣,並且一直服務於美國領事館。從柯喬治的經歷來看,他所寫的這本書的內容可信度應該有80%以上,畢竟我們從來沒有接受過來自官方對二二八事件的描述,就以他的版本來回顧這段歷史吧!
(節錄於被出賣的台灣 導讀Richard66)
第9名、明朝那些事兒
從去年(2008)年初至今一年多的時間,這套明朝那些事兒終於把明朝的故事講完了,這一年多以來,隨著本書的文字,心情也跟著明朝的興盛衰敗而浮沉,從朱元璋到崇禎,相隔百年之開國與亡國之君,荒淫無度的正德,由盛轉衰的嘉靖,一個個明代的武將,從常遇春到袁崇煥,從戚繼光到于謙,也看到明代所遭遇到的強敵,從蒙古到後金,從倭寇到流寇,更讓人驚心動魄的是朝政的傾軋與鬥爭,皇帝與權臣之間、權臣與宦官之間、權臣與權臣之間,有太監亂政有派系黨爭,甚至於還有皇帝與臣子在鬧彆扭的,看到了稱職的皇帝如永樂,看到苦命的皇帝如崇禎,看到最心狠手辣的朱元璋,看到最匪夷所思的萬曆,看到最不想幹皇帝的天啟,看到最工於心計玩權力遊戲的嘉靖。
一年多來,鄭和、劉謹、魏忠賢、王振等史上最知名的太監在這套書中粉墨登場,于謙、張居正、胡惟庸、胡宗憲、海瑞、徐階、楊繼盛這些人一直在我的腦中翻騰著,永樂的靖難、錦衣衛的身影、東西廠的殘酷、內閣的更迭…..還有那明代的四大外患:蒙古後金倭寇流寇,一幕幕的歷史,說明了中國在快要進入進代之前的那幾百年是如果折騰的
明朝那些事兒 壹 朱元璋卷
明朝那些事兒(貳)
明朝那些事兒(參)
明朝那些事兒(肆)
明朝那些事兒(五)
明朝那些事兒(陸)
明朝那些事兒七 (大結局)
第10名、 電影的魔力
這是一本完全沒有閱讀難度的書,也是一本不單單只是講電影的書,內容並沒有讓我這種電影門外漢讀者卻步的「運鏡」、「剪輯」或「蒙太奇手法」等詏口理論,只有讓人不斷地想要一直閱讀下去的百來篇的短篇精典,與其說這是電影書,不如形容成「如何說故事」的書更為恰當,作者霍華蘇伯在UCLA執教的四十多年,教授的電影與電視相關課程,內容包括編劇、導演、製片、電影史、電影理論以及評論學。這本書正是他畢生的所學菁華,更難得的是,他把這些電影的編劇與理論講得既生動又簡單易讀。
尋常沒有大量閱讀習慣的人,一開始的閱讀障礙就是時間,許多人沒有完整的閱讀時間,即便有,也會被自己的無法專心的壞習慣給切割掉,所以往往無法很快地閱讀一本書,久而久之就離書本越來越遠;然而這本「電影的魔力」一書簡直就是有閱讀障礙者的福音,這本書由一百多則彼此獨立的短篇文章所組成,每篇文章短則一頁,最長的才六頁,加上閱讀的難度不高,所以這本書適合只有三分鐘的人閱讀,更適合可以窩在沙發一整天的愛書人品嚐。
見我的書評
第11名、與建築相遇
一位學文學的女子無意間遇見了建築,並開始以旅行學習建築,以講座傳播建築,以文字書寫建築,以影像紀錄建築,且以此書邀你共享她人生中的建築旅程。 中文系出身的楊舒斐,因為仰慕父親與建築相關的工作以及受到建築人創作的熱情與興奮感所吸引,人生軌跡不知不覺與“建築”越來越靠近…… 本書是她與許多建築狂熱者至德國、日本、西班牙等地旅行朝聖,所做的建築人文觀察。 在擁有不凡歷史的柏林,德國人的強烈秩序感及追求知識的態度,讓她佩服不已;在日本,各種令人驚艷的美術館、博物館令她流連忘返,更羨慕著文化實力早已深入日本民間。而在熾熱陽光下的巴塞隆納,她盡情享受西班牙文化的原創熱力。 (摘自官網)
看了這本書會讓人產生一股對建築的親近感,原來不一定是建築的專業人士才能解讀建築,原來建築可以透過親身體驗,去承載那些用文字所無法形容的動人力量。每個建築都有她的故事跟時代背景,不一定只能透過建築結構去解析,對非建築人的我們而言,眼中所見的除了水泥、金屬等冰冷的建材以外,更重要的是自己從建築藝術中看到了什麼,本書作者提供一個從更人文的角度去解析建築,讓人除了讚嘆建築的精妙外,還能更貼近該建築所附有的文化意義。
第12名、父子影痴俱樂部
作者:大衛.吉爾摩
作者面臨中年事業危機,五十歲的男人手裡拿著帽子到處去找工作。而他的兒子則是面臨了學業中輟,作者看著孩子因為一個女孩而心碎、無所事事或做卑微甚至非法的工作、交了壞朋友染上惡習,這一對陷入人生困境的父子如何透過看電影,兒子獲得一種「不說教」的方式得到一些人生的導引,父親透過電影喚起陳封以久的回憶,讓生命再度充滿的可能性與生機。
第13名、
別掉入思考的陷阱
讓我直接破題吧!作者在前言就點出人類六大思考陷阱:
一、 偏愛故事而不愛統計數字
二、 尋求支持性意見
三、 顯少正視機遇與巧合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四、 對這個世界有錯誤的感知
五、 會過份簡化事物
六、 記憶常常出錯
你會犯下哪幾種呢?
緊接著作者用十二篇文章與三百七十多頁的篇幅去講述這六大思考陷阱,並舉了大量的有趣例證去探討人類思考常犯的謬誤,並用心理學的基礎去解釋人們錯誤思考與行為的主因。
第14名 所羅門王的指環
你可以相信人在自然界是高高在上,自外於其他生物的主宰,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如果你不是這麼認為,這本書帶你用不同的角度來了解我們在這個世界的鄰居。說這是本值得收藏的經典並不過份,而且是中學生以上就能讀的經典。
第15名、帝國-俄羅斯五十年
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著
五十年前,本書波蘭作者引用一位波蘭詩人Adam.Mickiewicz 的文字對西伯利亞的描寫:「沒有座位,而因為我的傷口還沒有痊癒,他們塞給我一袋稻草,還指明我是秘密囚犯,只有號碼,沒有名字,這樣的囚犯對他們而言是最重的罪犯,背負著最嚴厲懲罰的痛苦,任何人都不能跟他交談,連知道他的名字或他被關的理由都不准。」
作者花了五十多年的時間大量大範圍的採訪泛俄羅斯這個古老帝國,從1937到1992年,用他的眼睛與筆寫出了一個不同角度的「舊帝國」,我們看過許多美國人的角度,應該也看過舊日國民黨給我們的「反共抗俄」的角度,也看過昔日俄羅斯文豪過度吹捧的自我角度,當然更遭糕的是近幾年充斥在市場的「投資銀行」角度;這本書提供了我們一種不同的角度看俄羅斯,他從邊境的昔日屬國如亞美尼亞、喬治亞去看看被世人所忽略的不一樣面貌
第16名、 婦人王氏之死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正史與野史的份際往往不是在於真偽,而是在於角度與企圖,官方史書畢竟要顧及上級長官的面子,頂多做一點「名詞解釋」,而野史沒有這個顧忌便會詳細地把前因後果記載下來,而文學作品更帶著「暗諷時局」與「名嘴報料」的企圖,把盜戶這種官方的失當政策與當時的敗德情形,用容易朗朗上口的奇幻鬼魅去做包裝讓後世人得以知曉。
第17名、再見度度鳥
作者提出一個觀點,如果基因排列的解密更上一層樓,如果可以找到度度鳥的DNA(看過侏羅紀公園的影迷就知道,電影內從一隻曾經叮食過恐龍之蚊子其化石中提煉出恐龍的DNA),人類是否應該替自己贖罪,製造出人工復育的度度鳥以彌補咱們那些船員祖先所犯下的生態罪行呢?讓絕種生物或已經即將絕種的生物乞起死回生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主意呢?
作者提出的他的論點是….不!因為一個物種在生態上的滅絕以後,就會有其他物種馬上填補其生態位置(這個詞在英文上是Niche 對!我們翻成利基。)所以當其它如海雀海鴉代替了度度鳥在東非海洋群島的利基後,在新的生態早已平衡以後讓度度鳥重回這個生態,無異地再度造成新的生態耗劫,無論如何都不能去干預這種由自然力量所重建的新生態。
所以復育已經絕種的度度鳥可說是「浪費青春」之事,而2009年台灣的DRAM呢?政府用強力的人為干預手段去勉強延續其殘敗不堪的產業生命,到底會不會像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所抨擊的「浪費青春」呢?咱們台灣過去有許多產業如金瓜石的冶金、如彰化一帶的製鞋,還有雨傘、筆記型電腦組裝…..起碼成千上百的產業從台灣本島消失了,為何以前就不見政府的手伸進來強行阻止並改變生態的滅絕呢?難道只是DRAM的養份與其基因DNA密碼尚未移轉出去呢!所以不能讓它滅絕.....。至於被移轉基因的對象為何?心知肚明就不說了!
本書可用投資的角度去閱讀其生態和基因的枯燥內容
第18名、最後期末考
本書作者陳葆琳是雙親來自臺灣的傑出第二代移民士,哈佛大學畢業後,進入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就讀。其後在耶魯大學、美國國家癌症醫院實習期間即嶄露頭角,之後長期任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院,曾獲得無數醫學與教學殊榮。
這麼一位醫生,寫下了她認為作為一個醫生,最終最難,也永恆不只的最終測驗,其實正是在施行診斷甚至手術的關頭,一方面得在情感上保持距離,精準發揮醫生救人的職責,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懷抱健全人道心腸的人,自然會有的同理心與充沛的同情心。
為了多想陪家人或親愛的人最後幾個月,而讓瀕死的親人忍受末期癌或其它絕症的巨大苦痛,到底值不值得?只是大家捫心自問,當我們健康的當下,又因為無謂的爭吵、加班或疏離而浪費了多少可以和親人相聚的時光呢?
人終究會領悟生死,但始終看穿不透多空。
第19名、隋亂 1 塞下曲
這套隋亂一共六集,分別是1 塞下曲、2 功名誤、3 大風歌、4 揚州慢、5 水龍吟、6 廣陵散。我先作出閱讀後的結論和直接的感想:
隋亂這套歷史小說不論在精采度與可讀性都超越「明朝那些事兒」,直逼二月河所著的清初三帝系列小說,甚至可說是繼金庸、高陽、二月河以來最值得期待的作者。
第20名、 二十四個比利
本書相當具有份量,篇幅達557頁,字數我估計超過三十萬字,整本書分成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比利犯下連續搶劫與強暴案後被逮捕、審叛與治療的過程;第二部份是描寫比利從小到大一直到犯案被捕的「破碎」人生;第三部份提到後續的審判經過。
看了這本書,可以對多重人格分裂者有很清楚的了解;作者藉由採訪比利的過程,把比利的故事,患病經過與遭遇用一種報導式傳記文學點點滴滴的記錄下來,這本書從頭到尾沒有艱深的精神醫學名詞,也沒有勸世的泛道德批判,讀起來相當簡單易懂,可以用一種看小說的方式全盤了解人格分裂的成因,以其病理特質。
當然,一個精神疾病者所犯的罪行到底可不可以被赦免?這本書的立場有沒有過度偏向人格分裂者?閱讀者請自行保持一個中立的心情去解讀,千萬別完全一廂情願地被作者的筆給引導,畢竟這不只是一個病態的案例,也牽涉到犯罪,只要有犯罪就有被害人,被害人的傷害在這本書得不到一點篇幅,所以當一位加害者是屬於精神異常的弱勢者,能否被原諒得看受害者能否承擔苦痛,如果受害者是國家是工廠是執法者…等強勢單位或人物,則這種加害者當然可以原諒,否則,一旦被害者也是弱勢者如婦女兒童老人窮人等,我認為過於輕率地原諒精神異常者,不用付出對等的代價這種制度,值得商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