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贖罪

贖罪


作者:湊佳苗

       不是每本暢銷且有名的日本東洋小說都很好看,其中也有許多是浪得虛名,也有一些因為受到強勢宣傳(改編電影)的加持而暢銷,但誰知道那些買書的讀者回到家之後到底有沒有拿出來翻閱,亦或只是看完電影之後用一種「買紀念品」的心情順便買本原著回家供起來當成追憶的裝飾品。

        湊佳苗的上一本小說「告白」的電影相當賣座,從日本賣到全亞洲,當然我沒有看過電影,所以不便置評好看與否,但原著可就實在有點給它「遜色」一點了。

        到了這一本「贖罪」,更是把湊佳苗在告白一書的文風整個完封不動地複製過來,而成為一種「湊佳苗公式」,就是從事件中的每個不同的角色去做第一人稱的主觀論述,如果一個案件中有五個關係人,就會有五種不同角度的第一人稱敘述觀點,換言之類似各說各話的羅生門,但一旦操作不當就會變成「幾個瞎子的摸象比賽」了。

        本書「贖罪」幾乎和「告白」一模一樣,同樣發生在學生族群,同樣有好幾個當事人或目擊者,同樣從不同當事人去講述命案始末,比較不同的是,本書不只是單一命案的始末陳述,而且還擴大到每個當事人的成長,命案現場的所有目擊者他們個自背負了一部份「自以為是」的罪惡感活下去,而這些罪惡感卻又進一步去影響到這些目擊者的人生。

        簡單的說,這是種典型的日本人的「大驚小怪」與「自責」個性,這些目擊者把死者被姦殺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並讓成長的過程中終究因為喘不過氣來而進一步毀掉自己的人生,其不合理性實在讓我搖頭。

        而且這整個故事不單單是黑暗的姦殺,一步步地抽絲剝繭之後,更會發現黑暗當中還有更黑暗的角落,每一個死者的目擊者同學個個都背負了黑暗的包袱活下去,非但沒有得到任何人性上的救贖,還一個個墮入生命的暗黑深處,讀到最後除了讓人無法喘息之外,似乎本書不具有任何作者的意圖在裡頭,作者好比一個恐怖片導演,不停地在片中放置鬼魂與大量鮮血之後,卻不告訴觀眾這些血腥與鬼魂的目的與意義在哪裡。

        想要「贖罪」的罪是什麼?書中所陳述的罪實在太小了,小到根本無須要幾個現場目擊同學用一生的苦難去背負,然而就算退一萬步想,書中也沒有清楚地陳述這些同學的內心救贖過程,他們用罪惡感與自責折騰自己後好像也沒有得到哪些救贖啊。

        而真正犯下罪行的人卻不用去贖罪,甚至連敘述的篇幅都很小,雖說小說不一定要有善惡分明的結局,但對犯下罪行做懲罰確是作者心中得清楚拿捏的基本尺度,本書不論是被姦殺的被害者亦或是死者的目擊同學,其實都是受害者,而作者卻讓這群生者不斷地自我懲罰,對人性地不斷扭曲,卻不給個「贖罪的出口」或解脫的方向,坦白說,閱讀這類的書有害身心健康,或許這也是日本人性格當中那股最深層的「自我凌虐」特性吧。就好像二戰時,日本人完全不對美軍投降寧可戰到所有人戰死的那一刻為止,當人性集體扭曲之後所行塑成的「自我懲罰」,非日本人應該很難體會,所以,或許湊佳苗的作品對日本人很對胃,但對我而言實在無法認同那股強烈且無謂的自責感吧!

        寫的重了一點,個人感受人人不同。

        評:三顆星

       
後記:已經寫了563篇書評了, 耕讀的日子說起來相當自得, 閱讀是件娛悅的事情, 不管是讀到好看的書亦或是難看的書, 寫讀後感與書評是一件很個人的工作, 寫這麼多書評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留下自己耕讀生活的一部份面貌,我從小就是個書呆子,呆到可以為了看書廢寢忘食,現在也是一樣,慶幸的是,我自己由於不必依賴資本主生活,所以可以有大量屬於自己的閱讀時間,即便現在辦雜誌而忙祿不已,閱讀的時間可半點都不能少

       至於有人問我看這麼多書有什麼好處,其實我根本不去考慮好處,我從小到大作任何事情都不去從"利益"著手, 但也就是這種不看短期與立即性的利益,所以我才會比一般人富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ddealer 的頭像
    bonddealer

    總幹事耕讀筆記- 日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