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櫻樹抽芽時,想你

櫻樹抽芽時,想你(改版)


作者:歌野晶午

先秀一下這本書的來頭:
2003年「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第一名
2004年「本格推理小說BEST10」第一名
2003年「週刊文春推理小說BEST10」第二名
2004年第57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
2004年第4屆本格推理大獎

        我認為本書得到這些獎可說是名正言順,歌野晶午結合了社會派和本格派的雙重推理手法,加上用「敘述性詭計」貫穿故事,但難能可貴的是,歌野晶午沒有掉進本格派死胡同,也沒有沿用社會派推理的追根究底的陳腔濫調…….

        上述的說明肯定讓讀者搞不懂我到底寫些什麼,的確,許多推理小說的書評和推薦,搞出一副創作學理論與實務之類的「詏口專業術語」,非得把讀者唬得墮入五里霧中才顯得評論者的學養不可。

        什麼是「敘述性詭計」?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騙讀者」,一般傳統推理小說,辦案主角其實就是讀者的分身,讀者與辦案者一步步抽絲剝繭地調查出一樁樁命案或謎團,到最後終於在關鍵的線索或推斷下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然而,「敘述性詭計」卻不是如此,而是藉由各種障眼法誤導讀者到作者所設定的「情境」,最後當真相大白時讓讀者大呼不可思議,大呼過癮,甚至有些讀者還會因受騙而惱羞成怒地幹聲連連抨擊作者,但是,這種作品的精髓就在於三個字:
       「猜不透

        有專家做這樣的定義:『敘述性詭計作品是以第三人稱的敘述文,不說謊的最低程度限制下,巧妙地保留部份情報,在劇情架構上花費各種心思,讓讀者誤認登場人物性別或年齡,作品中犯人的詭計並非用來欺騙書中的調查者,而是作者用來欺騙讀者,讀者被作者誤導,看到結局了解真相後大感衝擊。』

        本書以第一人稱敍事,「我」是個正義感重,被好友委託調查愛子親人車禍遇害的真相,後來不經意打救了一個在車站月臺尋死的女子,主線由此展開。中間穿插了幾條支線,包括主角加入幫派當卧底,訪騙集團受害人節子的故事,主角替友人安藤找尋女兒下落的故事等,看似散亂無章的敍述,在最後與主線匯合,連成直線,造就了後來那出人意表的結局。

        如同我對「敘述性詭計」的說明,讀者閱讀本書從從一開始就被作者牽著鼻子走,最後時肯定會如此震驚,久久無法自己。基於尚未閱讀的讀者的樂趣,恕我無法陳述太多關於劇情內容,但我請讀者一開始務必得耐下性子並仔細閱讀本書,因為結局是如此地出人意表,雖然圍繞在主角身邊的許多人事物,表面上似乎讀不出其相關連性。

        當然如果只是那些讓讀者「猜不透」的推理作品,的確不值得我大書特書,這本書之所以讓讀者「猜不透」,之所以可以欺騙讀者,其根本的原因在於作者設計了「讓讀者自己騙自己」的瞞天過海的橋段,而這橋段則是來自讀者對事物的既定「定見」或「偏見」。

        人都有難以改變的「定見」,比方一個娘娘腔的男人很容易被誤會成同志,比方出現在財經媒體上的專家會被大家認為他們具有財經專業,比方說口才不太流利的人會被視為「樸實」,比方開著雙B高級車的人會被認為是有錢人……

        作者就是利用人們這種難以改變的定見,當我再重讀一次,又再次確認了作者的佈局毫無破綻,相信可以視破端倪的讀者應該很稀少才對。

        至於我為何認為本書具有強烈的社會派色彩呢?因為本書提了一個很沉重的社會問題,那就是老人問題,老人遭到黑道詐財犯罪集團的洗劫,由於老人的社經地位漸漸喪失或是與社會脫節,以致於黑道覬覦那些擁有存款與年金的老人,步入高齡社會後,運用年長族對健康的渴求而行的詐騙行為其實在台灣也已經層出不窮,本書故事中更讓人感到髮指的是,黑道份子利用債務去控制心智能力較薄弱的老人去從事犯罪幫兇,這本書的出版日是2003年,可見當時日本老人遭到不法份子詐騙的情況就早已層出不窮,而各種社會現象跟隨日本亦步亦趨的台灣,這些問題遲早會在社會上漫延開來。

        評:五顆星

耕讀狂想曲


耕讀狂想曲:人生不只是投資


5/28耕讀日記:六月號的創月刊已經出版了,這兩天的便利商店都已經買得到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