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梵谷高更等生前窮途潦倒的前輩,畢卡索可就幸運多了,這或許印驗了「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在畢卡索之前經歷了印象、後印象與野獸派的創作者的衝撞,到了畢卡索的年代(1881~1973年),創作環境的確友善許多。
他不光是藝術天才,更是個行銷天才,他自己經手賣出所有他想賣的作品,而不是被動地等到死後才獲得青睞與肯定,譬如還沒成名的他雇用了許多大學生,沒事就去藝廊詢問有沒有畢卡索的作品,即便等到所有藝廊老闆經紀人與買家都產生濃厚興趣時,畢卡索也不急著出售自己作品,而是透過一次次的非商業展示,讓想買的人沒機會買,累積了許多買盤,可謂是飢餓行銷的鼻祖。
他賣畫不透過展示會,而是只挑選極少數的畫廊與畫商獨家代理,他深諳讓利給仲介人的商業道理,少數與他合作的畫商畫廊賺得飽飽,自然會努力替他宣傳行銷。
這就是代理商的觀念!畢卡索不會把雞蛋押在同一個籃子裡,他會找幾個與他合作愉快的畫商一起欣賞他想賣的畫,而讓這些畫商產生競爭心理。
更厲害的是畢卡索還跟芭雷舞劇合作舞台布景、服裝,讓他作品的風格知名度透過來看劇的名流富商認識(圈粉),他還在高級瓷器、葡萄酒酒標上作畫(異業合作)。
畢卡索不光是了解自己的作品,更了解如何行銷自己,根本就是百年前的自媒體。
光會炒作行銷當然不夠,否則就會淪為賣飯糰的網紅一樣譁眾取寵。
畢卡索深知當時的文化已經可以接受改變,於是他將畫作弄平、扭曲、誇大、簡化、翻轉,總之就是做些結構改變與想法上的革命。他的前輩(梵谷高更等)就沒有這種改變的權利,因為他們當時的文化不容許。
畢卡索是現代藝術的同義詞,他並非要打破框架突破極限,而是要讓藝術變得沒有極限,畢卡索說:我花了4年的時間學拉斐爾的畫風,但卻用盡一生的時間,才學會像小孩一樣畫畫。
不管你同不同意畢卡索的論點,但從當時100年前至今,所有人都會聽他說什麼、也都聽到他說什麼,能擁有自己作品的話語權,確實世上罕見。
畢卡索美術館欣賞人潮相當稀少,我很難想像如此龐大數量收藏超過幾千件的畢卡索美術館,雖然現場只展出三四百幅作品,也足以讓藝迷沉浸於其中大半天。
欣賞藝術前先不要下結論,也別急著聽看導覽,放空一切思考框架去看作品。看越多就會獲得自己的心得,就如同莫內自己曾說:「每個人都在討論我的藝術,而且假裝很懂,但其實只需要愛它就好」
前往位於瑪黑區的畢卡索美術館,需搭乘地鐵8號線在Saint-Sébastien – Froissart站下車出站,步行10分鐘可抵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