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出津町遠藤周作文學館
為什麼遠藤周作文學館會設立在長崎出津町的偏遠海邊?他的出生成長都與這片海濱偏鄉無關,這裡也不是他的居住地。
原因在於他的巨著「沉默」,故事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並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而宣誓棄教一事,敘述著教士在面臨東西方價值衝突導致生命危險時,到底是要慷慨就義還是為生存而拋棄信仰?
當年幕府政府屠殺不棄教的教徒,1612年,德川幕府發布(基督徒禁教令),要求人民每年一次到公所報到,排隊踐踏十字架或耶穌及聖母的畫像,證明自己「非教徒」(所謂的踏繪)。多數教徒為生存只能選擇沉默。
這本「沉默」的中文版已經絕版,也多次改編電影,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也在2016年改編成電影上映。
會來文學館除了是對遠藤周作致敬外,附近的風景也是驅使我來此參訪的目的,文學館位於出津教會堂附近,建物蓋在面臨東中國海的懸崖邊,可遠眺五島列島,純白色建築相當顯眼,周遭的道路地形與海岸很像台灣的蘇花公路,位置雖然在長崎與左世保中間點,但外海町這一帶並非知名景點,只有少數對當年滅教歷史有興趣的遊客會來此,加上大眾交通工具的不方便,造就了這一帶宛如世外桃源的高雅莊嚴氣氛。
2000年開館,遠藤周作(1923~1996)在生前曾說「這是神為我留下的土地」。文學館裡展示有遠藤生前的用品、遺品,原稿及藏書。
館內有間叫做「聽濤」的房間,透過玻璃可透視整片海洋,遙想幾百年前傳教是從這裡登陸傳教,遙想幾百年來日本的教徒躲在這片貧脊土地偷偷信教傳承信仰。
我引用遠藤順子(遠藤周作的遺孀)的話:
「盼望在這二十一世紀,這文學館能成為從東向西,不斷發出信息的基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