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存貨一直是電子業經營的一大隱憂,最近宏碁才爆發出歐洲子公司存貨的問題,以宏電這種公司治理尚屬優良的公司都會發生存貨控管不當的問題,更何況是大量堆積存貨的電子代理商呢?

       讓我們來看一家從表面上的營收和每股盈餘都還OK的公司-擎亞,細究其財報之後會呈現什麼狀況?

       表一:擎亞營收


        從營收看起來,的確很亮眼,不論是月增率亦或是年增率都處於高檔,讓我們再看表二,若只看EPS或許會覺得這家公司好像還不錯,但是,若去比較生產積效的毛利率、經營積效的營益率或淨利率,其實是低的可憐,當然這是代理商的宿命,即便是業界的龍頭大聯大,其單季的稅後淨利率也不過才2%,但是擎亞的單季稅後淨利率居然已經跌到1%。

        別小看1%與2%的差別,這意味著相差一倍的績效。

        若淨利率逐季衰退的長期趨勢不變,就算營收創新高,對其稅後淨利助益也不大,淨利率若從1.5%降到1%,那意味著相同的營收,所創造出來的淨利衰退50%,除非營收能夠維持100%的成長,不然,只要營收的成長極限一旦出現,稅後淨利與EPS將會以驚人的速度往下掉。


 表二、損益表 單位 百萬 與%


        當然這些公司的隱憂不單單是在損益類,起碼損益類的問題目前仍尚未發生,以擎亞而言更大的財務隱憂在於資產負債品質。


    表三、一些擎亞財務數字 單位百萬


         從表三看到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今年(100年)第一季最新的存貨數字竟然比上一季(99年第四季)增加十億元,然而相對的營收卻比上一季衰退近十四億,這一來一往的深層意義在哪裡呢?

        或許是其客戶端的拉貨不如原先的預期,佔營收高達六成主要客戶宏達電表面上的營收還算強勁,何以其供貨商的擎亞會發生單季營收衰退十四億呢?當然這有許多可能,或許是擎亞的母公司三星將訂單又挪回大聯大,或許是三星策略性的與宏達電保持一定距離的疏遠(三星在手機上與宏達電是對手,而三星又透過擎亞供應所生產的多晶片封裝、高階CMOS、TFT-LCD、OLED給宏達電),也有可能是宏達電的成長動能已經趨緩。

        但不論如何,存貨爆增是事實,而擎亞支應這些庫存的資金來源就是短期借款,很清楚地,100年第一季的短期借款也相對地增加了近十億元。

         然而這到底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現象呢?數字會告訴我們:

         表四、擎亞現金流量 單位百萬


        表四上頭是擎亞的現金流量簡表,從98年、99年到100年第一季,擎亞的營運現金流量完全是負數,且連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也是連年負數,最代表一家公司賺取現金能力的自由現金流量更是可怕。

        兩年多以來本業流失了近22億現金,連同投資,從98年以來一共流出了26.3億的現金,而這龐大的現金支出缺口自然就是向銀行借錢,兩年多以來合計新增的長短期借款就高達近27億元,別忘了這只是一家資本額不到9億,每年稅後淨利平均一到三億左右的公司,但其帳上單單長短期借款總額就高達四十多億,別的不說,若利率往上拉升1%,其稅後淨利就要減少近五千萬,以一家平均一年賺兩三億的公司,其利率敏感度相當高啊。

       撇開數據不談,擎亞今年短短不到幾個月就做了兩件互相抵觸的決策,首先是今年二月買進庫藏股(註銷買回股票變更登記完成日期:100年2月21日。註銷買回股票種類及數量:普通股4,000,000股。股本減少四千萬元。)

        然後今年四月又宣佈要辦現金增資:(董事會決議日期:100/04/29:擎亞董事會通過現增1000萬股、暫定每股50元。)

        當然站在公司的立場,不趁股價漲高了以後辦現金增資尚待何時呢?

        為什麼?第一季買進庫藏股400萬股,然而到了第二季卻又要現金增資1000萬股?就擎亞的現金流量表與庫存的情況,她是一間缺錢的公司,但是為什麼缺錢還要花錢買進庫藏股呢?這一來一往是否和大股東的資金調度或財務套利有關呢?我沒有證據。

       只是某些內部人的想法與作法與公司派不太一樣呢,讓我一一列舉出來:

100/03/25擎亞財務主管、會計主管異動
100/03/25擎亞代理發言人改由鍾坤誠擔任
100/03/22擎亞董事張鴻誠辭任
99/09/01擎亞研發主管改由周德華擔任

        半年間財務主管、會計主管、代理發言人、董事與研發主管都換過一輪,其中到底有什麼耐人尋味的事情就很難知悉了。

        結論:除了亮眼的營收與EPS以外,存貨有沒有問題?資金調度有沒有大缺口?公司治理的政策有沒有可疑之處?內部重要職務人士是否經常更換?當一家公司的股價漲了十四倍(三年前擎亞股價不到5元而今卻漲到幾乎快70元),且打算大規模辦現金增資之際,投資人就得十分嚴謹甚至用近乎挑剔的的角度去評估一家公司,別讓那些投資大師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財務障眼法給矇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