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技術分析的資訊素材大抵依據價格數據而製作,但決定價格波動因素除了個股本身的籌碼結構,還有大環境的因素(大結構),透過價格波動而繪製的圖表本身基本上隱含雙重的變動因素(個股本身VS大環境)。若撇開大環境的干擾,單以個股本身的交易內涵來看,一檔走多的股票可以有無數種成交量的型態,每一種成交量的型態又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交易內涵。因此根據價格波動而進行所謂的技術分析,他的背後隱藏著多少不被考慮到的變數呢?容我舉例說明,假設我們看到有一檔上漲5%的股票,當日成交量一萬張(暫訂換手率100%)。這一萬張被交易的股票可以有以下兩種不同的價格分佈型態:

A.持股八百張以上的大戶吃掉其中90%的股票,一共買了九千張,其餘的丟給一百張以下進場的持股者。
B.百張的持股者買進九千張,剩下另外一千張被一家大戶持有。

        A與B的情況在量能的外顯上都是一萬張的成交量,但在內涵上卻是述說不同的故事,一個是在吃貨,另一個可能被倒貨,我們姑且將他命為成交量的變數一。單從技術分析並無法看出以上差別。在真實的交易狀態中,換手率可能從35% 波動到95%,造成換手率波動的原因是由於股票換手的過程中,總是會有一部份的股票交換來自當日或隔日沖銷的投資人,這又是另一個變數,我們稱他為成交量的變數二,若我們要更仔細分析,將人頭戶對股票換手的影響列入考慮,那麼就算是成交量的變數三。試問:有哪一種技術分析可以考慮到這種暗潮下的洶湧波濤?
價格波動與成交量多寡的資訊僅是複雜的交易過程中的冰山一角。因此,我們常看到,同一種線型可以有五種看法,"看法"除了來自同樣的技術資訊,其實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是產生自詮釋者個人的分析力與想像力(註一)。因此許多時候,技術分析往往淪為事後解釋的工具而無法成為預判局勢發展的利器。

        我想這是為什麼許多老投資人對技術分析嗤之以鼻的原因之一吧!他們把技術分析當成占星術,把技術分析師當王祿仔仙。確實,技術分析是否是一門嚴謹的知識? 我個人也是抱持懷疑的立場,就像心理學長久被質疑是否是一門科學的理由一樣,由於系統變數太多,因此詮釋者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由於這種特殊的知識特色, 用技術分析在金融市場吃飯的這一個領域中,似乎格外仰賴「大師」、「名師」、「高人」、「名人」等所謂高手級的人物,這.......頗神似宗教界的現象。

        以上,並不是全盤否定技術分析,而是藉此點出技術分析真實的面貌。我認為一門更有解釋力的技術分析是可期待的,這是一門複雜性科學,歐幾理德式的幾何辦證與牛頓物理的時間觀,不足以詮釋資本市場參與者所需面對的變動性。用傳統的線性思維使用技術分析的資訊,就像面對八國聯軍的義和團,盤後吹彈時,可以講得 像神靈附體刀槍不入的模樣,但盤中面對真實的金融戰場,通常只有被殺戮的份。


註一:這部分是默會知識(implicit knowledge),若有時間研究,我希望能再寫篇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ddealer 的頭像
    bonddealer

    總幹事耕讀筆記- 日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