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與慢財的人生

 

                理財是為了要過好日子。若因投資而大幅降低生活品質,那投資所為何來!?

  

    本世紀以來全球先進國家近年來興起一股新風潮,極力鼓吹倡行慢食、慢工、慢動、慢性、慢療等「慢活運動」,用正常而平衡的速度來享受生活。以往現代人多講求速度,執著於想用更少的時間來完成更多的事。因此,「加快腳步」變成了跟上時代的方式,「快」成為主流。回想過去多年來,我們被不斷壓縮的時間搞得筋疲力竭,身陷在那股讓全人類著魔沉淪的速食文化中,無法自拔。在不斷追求速度的生活中,而我們一直都沒有好好的釐清為追求速度所付出的代價,除了讓我們感到身心俱疲外,我們到底獲得了哪些實質的效益?

 

 

         漸漸地從慢活風潮而形成「慢城」(citta slow)的概念,「慢城」的城市哲學悄悄在歐洲一些小城裡誕生,這套哲學叫做「慢」。慢城運動是慢食主義的發揚光大,發源地在義大利,目前當地已有42個城市宣稱是慢城,而全歐洲境內,包括波蘭、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德國、法國、英國、瑞士已有數十幾個城市加入,甚至在遠東的日本、韓國、台灣與中國也有慢城。

 

                要被列為慢城的幾個條件,如城內不能停車行車,只有行人徒步區,城內不能賣速食(麥當勞、星巴克等連鎖店和超市都禁止),沒有霓虹燈,周四和周日的店面都不營業,這一切都是為了回歸歐洲中古世紀的生活速度,同時卻保留現代文明的特色。反汙染、反喧嘩、反全球化,城市生活與步調刻意保持緩慢。

 

 

                過去幾年我有機會拜訪兩個慢城,分別位於德國德勒斯登與紐倫堡之間的Wirsberg小鎮以及,位於英國倫敦100公里的海濱小村Rye。我刻意留了一整天在小鎮上,慢慢地走在古老街道,點份慢慢烹煮的當地食物,找座不趕人的小教堂或者小咖啡廳,望著彩繪玻璃或窗外街景發呆,關掉手機、收起手錶,從日出到日落,沒有行程沒有時刻表,至今仍是我個人旅遊經驗中最想舊地重遊的兩座小城。

 

  

 

 

 IMG_7195

Rye

 

 

 

DSC_0245  

 Wirsberg

 

許多投資人都因為長年被劣質媒體洗腦而在潛意識中累積恐懼,以致於對理財與投資行為產生極深的焦慮感。這群人在決定自己的投資行為時,經常不自覺地成為八二法則中被掠奪的沙丁魚群。例如看到房價大漲,不是陷入買不起的恐慌情緒,就是讓自己莫名地背負了超過自己能力所能負荷的龐大房貸壓力。同樣一件事,其實也可以「逆向思考」一番。就以大家因為房價大漲爭相購屋的事件來說,未來有屋階級會越來越多,屆時他們要找誰當房客?也許以後房客這個角色會越來越搶手,反而可以爭取到更多租屋的優惠也說不定!擁有小聰明的人只懂得計算當下的投資報酬率,智慧型投資者卻看出趨勢背後的意義,提早著手研擬行動策略,然後耐心地等待最佳時機的來臨。

  

回頭再來談「慢活」!「慢活」並非將每件事牛步化,它的深層意義是讓自己生活在一個更美好而現代化的世界。慢活便是「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則慢。我將這種觀念延伸到投資與財務規劃領域得到的啟發是:放棄那些自己無法掌握的投資工具、避免汲汲營營尋找明牌與追求短線的利益、不再毫無限制地追求各種複雜難懂的財務知識與技巧。

所以,慢活的投資哲學就是要回歸「極簡」的思考。以往當我們在進行各種理財活動時,都被要求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太多的決策並且需要不停轉換各種投資標的。銀行理專的興起也明顯反應了「市場需求」──更加積極提供投資大眾新技術、新工具及新市場的投資機會,將那些原本是專業交易者才懂得如何判斷的高風險投資工具硬塞給一般人。於是,投資大眾為了追求心安、趕潮流,只好勉強花錢學習一些既費時又無用的新技能,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忙碌、腦海中填滿越來越多垃圾知識。生活越來越忙碌的結果,不僅降低了生活的品質,也忽略了自我的思考及判斷的重要,以致於在投資市場中屢戰屢敗,陷入拿微薄薪資填補龐大財務損失的苦難輪迴。

 

其實,每個人都應該要用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步調,若能騰出思考的空間,相信您的投資世界會變得更加豐富和精彩。我由衷地建議您,以全新的投資思考方式、放慢腳步,謹慎思考「適合自己」的財務規劃。雖然我個人可以花在投資思考與投資活動的時間比一般人多很多,但坦白說,其實我也有許多投資工具是我不熟悉也不想接觸的。以近年來在台灣市場快速成長的投資工具「指數選擇權」為例,我從來不碰也不想花時間摸索,因為我知道它不適合自己。我寧願在寧靜的早晨投入山林懷抱或倘佯在書海中,而不會去想費時規劃複雜的價差、跨勒、蝴蝶等選擇權的投資組合。我曾經花了整個上午思考FED前後三任的主席葛林斯班、柏南克與葉倫的身世背景的差異,我也可以一整天只思考一件事情,例如:分析某公司的庫存。

 

下列有幾種投資報酬率的選項:0.1%、0.5%、2%、25%、100%,請問哪一個目標比較困難?100%的人會選擇100%吧!如果選項加進時間,改成下表:

 

每天報酬率

0.1

每週報酬率

0.5

每月報酬率

2.0

每年報酬率

25

四年累積報酬率

100

 

你的想法會不會改變呢?我相信有些人會是會認為0.1%的報酬率比較容易達成,畢竟,就尋常資本金融市場的標的而言,投資報酬率100%確實是遙不可及。

當然,上述五種選項的結果是一樣的,只是我個人認為四年累積報酬率100%這種目標的達成容易度可說是千萬倍於「每天報酬率0.1%,且維持四年」,也許有人會認為一個月報酬率2%,既簡單又可以接受,肯定有人會採用每個月賺2%來達成四年賺一倍的目標,然而,請您想想,多頭市場時每個月只賺2%是不是太可惜了點?空頭市場每個月還有賺上2%的機會嗎?

  

把投資速度放慢的第一要務是把「時間感受拉長」,但我知道這對許多人而言很困難,許多人的財務規劃中已經被「月薪」這種舊觀念與習慣給制約了,面對長時間(譬如半年或一年)沒有賺取任何報酬,會有莫名其妙的恐懼感。有些法人專業投資者(如基金經理人或金控操盤人)必須面對每季每個月比績效,他們對投資的時間觀念根本無法拉長。殘酷的事實是:金控或券商的老闆喜灣操盤人每個月交出2%的盈餘,鐵定無法接受四年賺一倍的成績。

 

我從2002年就擺脫資本家的豢養,十多年來用緩慢的理財行為養活家人,所憑藉的就是從慢城旅行中所體會的緩慢理財投資準則:

1極低的週轉率:平均每四年只投入市場2.5~3年,每年週轉率不超過100%,也就是每年只買賣或更換投資組合一次,折算成年週轉率不超過75%。

2簡化投資標的:不碰基金、期貨、選擇權、權証、衍生性金融商品,只把投資觸角放在三種地方:台股、台灣固定收益工具(如定存與債基)以及國外ETF(單純不擴張槓桿為限)

3、目標不抵達絕不出手:譬如台股指數不跌25%以上絕不由空轉多(事實上從2002~2015年,台股指數下跌超過25%一共發生了七次,平均2~3年就一次),個股價位沒有來到價值區的低檔絕不買進,舉我最常來回操作的公司-聯詠為例,從2010~2015這六年當中,有五年的股價都會跌到本益比9~10倍的的低檔,就算另外那一年沒有逮到買進機會又如何呢?同樣的狀況,深受我喜歡的波段操作標的-健鼎,從2009~2015這七年當中,有五年的股價低點來到本益比9倍(或以下),我只要能夠精準估計出EPS,自然就可以慢慢等待9倍本益比的便宜股價出現。

4在相同的時間下,降低學習量以求學習品質的提昇:忘掉那些對個人投資理財沒有意義的學習,更別花心思在超出個人專業能力以外的金融工具。財務知識不等於財務智慧。

5從制高點觀察整體經濟、產業及個股的變化,視野的高度則是越高越好。

6、緩慢理財絕對不是擺爛,買賣行為可以緩慢,但思考必須迅速,資料蒐集必須完整且多元。

7、把獲利與報酬率的目標拉長,別妄想隨時隨刻賺進每一分錢。

8薪水是拼出來的,財富則是等出來的!

 

 

         如果因為投資而大幅降低生活品質,那投資所為何來!」理財是為了要過好日子。若因投資而大幅降低生活品質,那投資所為何來?如果仍然無法體會「慢財」,或許您可以走一趟花蓮鳳林與嘉義大林,台灣這兩座小鎮已經被全球慢城組織列為「慢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