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購買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本書內容敘述一個巴基斯坦人成吉思,向一位陌生美國人在茶館裡嘮嘮叨叨地談著心路旅程,從九一一事件前貫穿到九一一事件後,帶點模糊不清,甚至曖昧的,將堵在喉間的話一股腦地完全傾洩出來。

        再談一下每一章的小引言,這是本書一個很有趣的地方;這些小引言雖與本書想表達的主旨不太有直接關係,但卻相當有趣地呼應著主角與這位美國人之間互動的精華,這種創作手法也一向是我寫書的習慣。


       為什麼成吉思要對一位陌生人說自己的故事呢?其實不是很重要,重點是作者用成吉思的對話以及人生,對美國提出一番批判;主角的談話中,不時透露出對美國價值的批判與諷刺,雖然議題沉重,但作者巧妙地安排主角與陌生美國人間有趣橋段且極具想像空間的互動,適度地讓讀者喘口氣,在沉重的宗教與民族和社會對立的議題中暫時抽離出來,因此整個故事讀起來並不會淪於枯燥沉悶。

        成吉思來美國就學、就業,美國夢的追逐過程一切都很順利,住在美國四年多,學業優異,工作能力高強並深深愛上已失去了一生摯愛的美國女人,並自豪於自己是個紐約客。然而那不過只是一種未經省思太平盛世下的混亂虛榮心,他的根屬於巴基斯坦,但美國這片土壤卻無法滋潤他的靈魂。九一一後事情改變了


        兩邊的戰火在911後展開,美國挾著他的霸權,彷彿如十字軍東征似的不可一世的侵犯他祖國的鄰邦(阿富汗),那與自己流著一樣的血,信仰一樣宗教的國家,但對他真正影響的還是在戰後美國社會現實的衝突面,他身為巴基斯坦人,擁有著與塔利班相近的膚色、血源和宗教,那時美國氣氛早已風聲鶴唳,在公開場所,他時常招來異樣眼光,甚至還得接受出自於激憤的辱罵,他漸漸地不知該如何自處。那些來自中東地區的人與美國人之間的關係平衡點早已逐步崩解中。

        從911事件後,美國人看不同膚色、宗教信仰的人多了一層歧視的眼光,成吉思開始覺得不自在,卻激起了他的叛逆心,堅持留鬍子對抗路人的敵意跟防備心,最後他認為自己的聰明才智應該報效祖國,而不是作一個「美帝的僕人」,所以他毅然決然回到這個出生的地方。

       原文書書名《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直譯為《不情願的基本教義者》,在世俗對伊斯蘭教粗淺印象當中,擁抱基本教義的教徒們是最為激進狂熱無知與不可理喻的一派。所以,配上了「不情願」這一字,也不禁讓人納悶,為什麼? 很矛盾地,不是自願地成為基本教義份子? 以及他是如何從一個盲目喜愛美國文化的年輕人,在911之後看清美國的本質,"不情願"的成為美國人眼中的「基本教義份子」,回到家鄉巴基斯坦後,開始鼓吹反美主義,希望巴基斯坦能夠擺脫美國的掌控。從一個美國價值的追求者轉為批判者,這種非主流世界的觀點值得事不關己的我們去冷靜想想。不情願這字有點"官逼民反"的最卑微的反抗,也許那些霸權們是否也該反省一下,前仆後繼的恐怖份子到底是誰直接或間接刺激出來的? 

        為什麼資本主就有權利去剝奪勞工的生存權?為什麼總要有人昧著良心為強權做事?為什麼這些人可以義正嚴詞地說:「我必須賴以維生」,卻沒想過他的所作所為卻讓更多人無法生存,看了本書後會思考美國的問題根源在階級歧視(台灣長久以來也有類似的問題),世上總有一些人因為本身的幸運優渥環境就自以為是;但也總有另一群人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被輕視,莫名地被奴役卻仍自欺欺人的自認是中產階及。資本家與社會貴族憑藉踩集體歧視而將剝奪給合理化。

        故事中完全沒有解答,作者留了個開放式結尾供讀者們想像。

        靠破壞別人的生活來糊口,你不覺得不安嗎?

       Mohsin Hamid在專訪中說了一段話:「你沒有辦法討好每個人,我寧可寫一本讓一些人深愛的書,而不要寫一本大家都覺得還不錯的書。」

        評:五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