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描述市場現象?

市場常用上下震盪、盤整、洗盤、誘空、誘多等語言描述股價走勢的現象,但問題是真有這麼一回事嗎?如果「是」那要怎麼肯認?以上陳述暗示盤勢是處於一種被控制的狀態,但實況是這樣子的嗎?以上的提問牽涉到幾個層面:

市場觀察者對於股價走勢的研究,需要確認自己做的是「描述」抑或「分析」。描述是對現象的勾勒或敘述,分析是針對現象之所以如此產生,依據觀點提出解釋提出解釋。筆者對股市投資人在日常使用詞彙作分類,依據屬性為"描述"或"分析"細分成兩類,如下:

描述:震盪、盤整、量縮、出量、KD交叉
分析:洗盤、誘空、誘多、KD頓化、出貨、進貨、對作

再次強調,描述不是分析,描述是根據數據的變化所做的報導,分析是依據數據材料所做的詮釋,同樣的數據若站在不同的理論(或觀點)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詮釋。 描述是分析的基礎,分析是描述的延伸。為什麼要如此區別呢?在知識上作這樣的區別,可以幫助投資人檢視自己是否具備分析個股的能力,也可以用來檢視,財經 媒體的報導究竟是單純的描述或者是有觀點的分析!以下為簡單的範例說明:

量化的描述
描述的特色是量化。震盪、盤整、量縮或出量都需要有具體的數據說明,缺乏數據的陳述往往流於主觀感受。量化其實不難,例如成交量是五日或十日均量的多少比例?震盪的幅度是多少?與大盤作比較後的數值(β值)、整理的區間是幾天?

觀點的分析
如成交量大於五日均量的20%,價格走勢顯著向下(均線的斜率?),就不太可能得到"洗盤"的推論,所謂洗盤意思是某一檔股票"有人在照顧",基本上,一套洗盤的過程需要滿足三個層面:
1)有特定作手操縱市場,透過入市操弄讓持股持續有意義的累積。
2)市場上僅有一個實力玩家在控制局勢。
3)洗盤的價格走勢是在狹幅的震盪區間中進行。

若價格有效跌破頸線,那就不是洗盤或壓低進貨的訊號,需排除「洗盤」的可能,另外尋找現象的發生的原因。

許多股票被套牢的散戶(或投顧)常用主力在壓低進貨來自我安慰那跌勢一去不復返的持股,我自己也曾經成為他們的成員,沈迷在自爽自Hi的迷惘中,眼睜睜看著股票一路跌下去。這時的技術分析與心理治療是同義詞。

除非價格已經接近成熟,進貨中的主力沒必要用激烈的換手率或成交量來交代進貨的企圖,是豬就不是狗,進貨就不可能出貨,訊號可能彼此悖離,但實際走勢只有 一個。進貨通常是在無聲無息中進行,未來的利多尚未發酵,隱匿是獲利的過程。通常來說,只要成交均量有顯著的變化,往往已經在進行著殺戮或者發酵其他事 實。

出量與否的判斷依據是什麼?短線的五日均量與10日的均量都是作比較的依據。但從比較基礎的差異卻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推論,這是為什麼同樣自詡為技術分析 的兩個觀察者,常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結論的原因。若某X股票的五日均量為量縮,但與10日的均量比較又量增,那麼這樣的成交量型態是量縮或出量?個人以為, 投資人需要建立自己的分析樣版,不能忽而長線忽而短線,一旦決定以某依類型的時間區間為分析單位,就要根據這種區間給定的訊號作操作依據。

小結
某檔股票被單一有實力的玩家控制是一種可能,多方勢力共同爭競是另一種可能,被玩爛棄守也是一種可能。描述與分析某一檔股票,也需要對這檔股票屬於以上哪 一類作判斷。簡言之:股本小的個股容易被單一玩家操控,單一玩家掌控的個股上下波動往往十分激烈,有可能完全脫離基本面、技術面與籌碼面的訊號。大部分股 票是多重主力的殺戮戰場,爆量過後或長期處於低成交均量的股票則是屬於被棄養的股票。不同的時間架構使用的工具不同,投資人根據自己的投資習慣決定時間架構,再依據此架構決定工具的使用,隨時意識自己的思考過程究竟處於現象描述或已經進入分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