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的季芬財特性

 

                 投資是很奇怪的行業,只有這個行業,產品的價格愈貴,顧客愈想,也買愈多。

 

               我忘了,還有1845年愛爾蘭的馬鈴薯也是如此。

 

     19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季芬在1845年愛爾蘭發生大飢荒時,發現馬鈴薯價格上漲時,低收入的工人階級反而消費更多的馬鈴薯,而造成「價格上漲,消費量反而增加」這種違反經濟需求法則原理的異常。原因出在低收入者身上,因為低收入者購買不起肉類等較昂貴的食品,只能將大部份的所得花費在馬鈴薯上,剩下才花費在如肉類的食品上,但是當馬鈴薯價格大漲時,低收入者更沒足夠的錢買肉類,只好多買一些馬鈴薯,卻使得馬鈴薯的需求量上升。這種現象通常是消費者在某一必需品上的支出,佔個人所得的比例超過大半時,才有可能發生。所以後人泛指:某商品的價格如果上升,消費者對其需求量卻也增加(價格如果下降,需求量也減少)的商品為季芬財。雖然有些斷章取義,但也是約定俗成的用法。

        經濟理論中財貨分為正常財(Normal goods)、劣等財(Inferior goods)和季芬財(Giffen's goods)三種,所謂的正常財是收入增加,需求量也增加的物品,但是劣等財是收入增加會造成需求量降低的物品。一般經濟學的討論多是前兩種財貨,另一種季芬財通常僅止於討論,連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都認為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他認為季芬財在邏輯上只能存在於類似魯賓遜的一人世界中,是因為我們單從個人需求那方面看,忽略了人性的微妙關係。對一個現在飛黃騰達,經濟能力基礎很好的女孩子而言,前任的男友就是季芬財!尤其是那種女孩子已經在工作,男友正在當兵服役的。因為已經不符合目前的利益需求,所以必須淘汰,以追求更好的利益。

       讀過經濟學的人都一定讀過第一章「供給與需求」,經濟理論告訴我們一條「需求曲線」,任何物品何時何地如果下跌,其需求量一定上揚;我讀過的各種經濟模式當中,完全奠基於這個供需原則,沒有這個供需原則就不會產生今天的經濟學。

 

      正常的需求曲線:當商品價格越高,需求量會越來越低,反之則需求量會增加。

 001  

 

 

            正常的供給曲線:當商品價格越高,廠商會供給越多商品,反之則供給會降低。

 002  

            內行的投資人若略懂供需法則,會赫然發現股票的價格與數量的關係,比較像供給曲線,價格越高,成交的數量越多,下面這張圖應該看的更清楚:

 

 003  

        從台股的長期月線來觀察,「股價越貴越有人買」, 假設股票是個擺在市場的商品的話,這門生意說起來還真好做! 「股價越貴越有人買」,這種說法指解答了一半,另一半是「股價越貴越有人賣」。

 

正常的例子如百貨公司的週年慶通常會以降價來刺激銷路,如果百貨公司用拉高售價來促銷,大概整個賣場會空空蕩蕩吧!如果將股票也看成一般商品,可以讓投資人清醒不少,到底什麼是低估的股價與高估的股價?為何會低估?為何會高估?什麼因素造成股票的需求曲線右移?景氣?氣氛?媒體?資金?有人說股票籌碼是有限的,而資金是無限的,才會造就這種「季芬財」的特殊詭異效應,不過,這又與現實不符,多年來台股的日成交值的極限頂多是兩千億,而多年來新上市股、除權、現金增加的股票數量,每年以15-35%的速度在成長;這個新上市籌碼供給過多應該就是股市「季芬財」之所以形成的時空氣氛吧!

                股票市場的特性與供給曲線的結果相吻合,所以投資人應該瞭解,研究股票投資應該從供給者的心態去著手,而非看需求面,股票需求面和一百多年前的馬鈴薯一樣,很容易被撩撥出來,一百六十多年前的馬鈴薯訴諸飢餓,現在的金融商品與股票市場訴諸通膨,只要將商品價格越拉越高就會有更多的人深信「不買就來不及了」。

 

      所以當您下次又聽到「量價齊揚」或「有量才有價」的說法時,應該更謹慎地去辨別,這些說法都是以「股票供給者」的角度切入而形成的「偽科學」,從供給面角度來看,人氣與成交量的上揚,意謂的持有股票者更容易用更高價格順利出脫。

 

       現代女人因為經濟地位的提高與所得財富的增加而導致結婚慾望大減,也就是對男人的需求量大大降低;而台灣的股票只要便宜就沒人青睞,定價定的高反而會吸引日益增加的需求;翻遍經濟學各種理論只有「季芬財」這個論點可以來驗證外,所以我大膽的下一個定義:「其他狀況不變之下,男人與台灣股票都屬於劣等季芬財。

 

     我的經濟學到底有沒有讀通?無論如何幸好我結婚了,不然我也算是個劣等季芬財呢!季芬財就留給經濟學家去研究,漲高的股票就留給散戶去追捧,女人就留給男人去愛。多數人類只願意將金錢丟在他們相信的事物上。

 

      弦外之音:從2012年底開始,台灣股票的季芬財特點竟然消失,不管股價指數上漲與下跌,成交量都沒有呈現明顯的正向或反向關係,且不論漲跌,成交金額都維持在相當穩定的數字,既不是季芬財也不是正常財。個人解讀是:台灣的股市逐漸擺脫受不正常氣氛與媒體的影響,持有較大部位的大戶越來越難胡亂拉抬,台股一般投資人的研究與投資心態逐漸向基本面靠攏,較以前更有耐心持有部位或等待合理價位的出現,也許這樣的環境增加了金融業、公司大股東甚至炒作者的獲利難度,但我欣見如此這種成熟穩健的趨勢發生。
      

即日起5/4-5/31所發表的新文章

凡是搶頭香  二香  三香回應者

一律贈送或延長好友兩個月

但回應上必須寫:就是喜歡邊境台商  8個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