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曾經與一些投信業者共事過,對一些投信投資研究團隊的運作模式相當熟悉,也身處於證券業相當時光,我發現金融業中的投資部門的主流價值在於「團體作戰」。台灣的金融業會強調「團隊」的最大目的在於「避免明星英雄式的交易員」,畢竟,聽話的庸才比較不會亂跳槽,更無須用高薪來籠絡,重要的是,一旦想要更換一個庸才基金經理人恐怕比喝掉一瓶紅酒還要快速方便。
大部分大型金融業,最重要的投資判斷都會交由委員會(或稱之投資決策小組之類的組織)來決定,但是卻忽略了集體互動之間的負面效果,一群人的智慧肯定低於其中個體的總合,這讓我想到一句話:「群眾運動中的群眾智商只有六歲。」這不也說明了只要人一多,就會變成集體的笨蛋,我引用尼采說的話:「個人的瘋狂是意外,群眾瘋狂是常規。」,投資團隊中的人越多,做出明智又乾淨俐落決定的可能性就越低。這稱之為團體迷失,團體越融洽,團體成員就會越尊重和喜歡其他成員,投資團隊或委員會當中若有不同意見時,往往會基於尊重與客氣而流於決策癱瘓,團隊越大越難做成獨當一面的決定,甚至連多空態度與選股方向都得用「政治」的方式去取得團隊內的妥協,這種運作其實只會傷害投資本質與投資組合的形成。此外,固有社會或團體總是會對新形式的意見,採取可怕的約束力量,只要投資團隊越大越久就越不敢改變,這往往會錯過許多新的投資點子和新的工具。
所以當我身處在集體決策的金融業投資團隊時,沒多久就發現一個天大好處:「只要所犯的投資錯誤正是多數人的共同錯誤時,自己就沒有完全錯誤了!」當自己的能力漸漸落伍,當自己的職場競爭力逐漸薄弱時,身處於金融界的成員絕對會高聲擁戴「集體決策與投資團隊」的模式,因為那是薪資與職位的保護傘,當然,至於投資績效就隨波浮沉吧。反正大部份基金都無法打敗benchmark。
一般而言,金融業的操作模式有二,一個是用「表決」的方式來決定進出的方向、標的。第二個是用「權力分散」的方式來運作。
什麼是表決?研究員提出一些個別標的的看法與意見後,由投資團隊與其相當單位所有的成員一起投票表決,來決定這位研究員所提的建議是否可行,不過,這種集體決策會流於幾種下場,既然是集體決策,這意味著大家共同承擔責任,共同承擔責任的真正含義就是大家都不用負責,難道老闆或受益人會要求整個龐大的團隊集體請辭嗎?用投票來決定投資決策也會流於另一種結局,那就是研究員在團隊中的人緣或年資往往會形成決策的主要關鍵,但是,一個好的研究員的基本條件難道和人緣與年資有關嗎?
第二種投資模式叫做「分權」,多數金控與大型金融業都是採取這種模式,一個交易室或操盤室中聘請了數十位甚至近百位交易員,每個人負責一小部份的交易投資額度,反正一段期間後,這位交易員交不出成績單出來,就會被無情的更換,感覺上交易室好像大型的網咖,一堆線上玩家各自拿著有限的天幣進場玩起交易線上遊戲,幾個月後輸錢的就請離開交易室,贏錢的就留在這個超大型奢華交易遊戲當中。這種投資團隊的經營模式更是恐怖,反正每位交易員的額度相當有限,個別的賺賠都不致於影響到整體金控的投資損益,而投資主管可以用更替交易員來規避整體部位表現不佳的責任,但由於交易員替代率極高,多數交易員並沒有受到完整的養成訓練便上場交易投資,長期下來,這種投資團隊底下的交易員的流動率相當高,且因為養成訓練的倉促而造成整體交易室的績效不彰,但也正因如此,這類交易主管的職場壽命反而很長,一來麾下不會產生能力超強的明星交易員,二來永遠有一群績效墊底的菜鳥交易員可以擔任祭旗的替死鬼。
反觀一些外國優秀的避險基金基金人,他們的投資方式是獨力經營投資管理,為特定的大筆資金承擔全部責任;至於壞處則是會有沉重的壓力和寂寞的感覺。
這不禁讓我想到自己離開職場後的投資生涯,我沒有替人操盤也不擔任所謂的顧問或導師之類的工作,所以不會有什麼壓力,但是,寂寞真的是無時不刻地浮現,投資是高度與精密腦力激盪的工作,在思考的激盪下會產生很多問題也會有許多感想,但是這些都只能在夜半的無聊時刻,讓自己與自己做一些智慧對話,獨自投資找不到其他一樣優秀的腦袋,這就是所謂自行投資的寂寞,為了排遣這種孤寂,於是我選擇寫作。
我始終認為一個能夠替無法想像的未來做準備,且能抗拒人類投資衝動並敬畏風險的投資人,才是需要真正的勇者。然而在金融市場中小心謹慎的態度多半會被視為無趣甚至於軟弱無能,多數投資人會被勇敢積極操作者所吸引,多數人往往把從慘敗中爬起來的人視為勇者,但是卻不去衡量自己能否具備相同的際運、財務能量與能力。
<<我願意為你解盤>>
大部分大型金融業,最重要的投資判斷都會交由委員會(或稱之投資決策小組之類的組織)來決定,但是卻忽略了集體互動之間的負面效果,一群人的智慧肯定低於其中個體的總合,這讓我想到一句話:「群眾運動中的群眾智商只有六歲。」這不也說明了只要人一多,就會變成集體的笨蛋,我引用尼采說的話:「個人的瘋狂是意外,群眾瘋狂是常規。」,投資團隊中的人越多,做出明智又乾淨俐落決定的可能性就越低。這稱之為團體迷失,團體越融洽,團體成員就會越尊重和喜歡其他成員,投資團隊或委員會當中若有不同意見時,往往會基於尊重與客氣而流於決策癱瘓,團隊越大越難做成獨當一面的決定,甚至連多空態度與選股方向都得用「政治」的方式去取得團隊內的妥協,這種運作其實只會傷害投資本質與投資組合的形成。此外,固有社會或團體總是會對新形式的意見,採取可怕的約束力量,只要投資團隊越大越久就越不敢改變,這往往會錯過許多新的投資點子和新的工具。
所以當我身處在集體決策的金融業投資團隊時,沒多久就發現一個天大好處:「只要所犯的投資錯誤正是多數人的共同錯誤時,自己就沒有完全錯誤了!」當自己的能力漸漸落伍,當自己的職場競爭力逐漸薄弱時,身處於金融界的成員絕對會高聲擁戴「集體決策與投資團隊」的模式,因為那是薪資與職位的保護傘,當然,至於投資績效就隨波浮沉吧。反正大部份基金都無法打敗benchmark。
一般而言,金融業的操作模式有二,一個是用「表決」的方式來決定進出的方向、標的。第二個是用「權力分散」的方式來運作。
什麼是表決?研究員提出一些個別標的的看法與意見後,由投資團隊與其相當單位所有的成員一起投票表決,來決定這位研究員所提的建議是否可行,不過,這種集體決策會流於幾種下場,既然是集體決策,這意味著大家共同承擔責任,共同承擔責任的真正含義就是大家都不用負責,難道老闆或受益人會要求整個龐大的團隊集體請辭嗎?用投票來決定投資決策也會流於另一種結局,那就是研究員在團隊中的人緣或年資往往會形成決策的主要關鍵,但是,一個好的研究員的基本條件難道和人緣與年資有關嗎?
第二種投資模式叫做「分權」,多數金控與大型金融業都是採取這種模式,一個交易室或操盤室中聘請了數十位甚至近百位交易員,每個人負責一小部份的交易投資額度,反正一段期間後,這位交易員交不出成績單出來,就會被無情的更換,感覺上交易室好像大型的網咖,一堆線上玩家各自拿著有限的天幣進場玩起交易線上遊戲,幾個月後輸錢的就請離開交易室,贏錢的就留在這個超大型奢華交易遊戲當中。這種投資團隊的經營模式更是恐怖,反正每位交易員的額度相當有限,個別的賺賠都不致於影響到整體金控的投資損益,而投資主管可以用更替交易員來規避整體部位表現不佳的責任,但由於交易員替代率極高,多數交易員並沒有受到完整的養成訓練便上場交易投資,長期下來,這種投資團隊底下的交易員的流動率相當高,且因為養成訓練的倉促而造成整體交易室的績效不彰,但也正因如此,這類交易主管的職場壽命反而很長,一來麾下不會產生能力超強的明星交易員,二來永遠有一群績效墊底的菜鳥交易員可以擔任祭旗的替死鬼。
反觀一些外國優秀的避險基金基金人,他們的投資方式是獨力經營投資管理,為特定的大筆資金承擔全部責任;至於壞處則是會有沉重的壓力和寂寞的感覺。
這不禁讓我想到自己離開職場後的投資生涯,我沒有替人操盤也不擔任所謂的顧問或導師之類的工作,所以不會有什麼壓力,但是,寂寞真的是無時不刻地浮現,投資是高度與精密腦力激盪的工作,在思考的激盪下會產生很多問題也會有許多感想,但是這些都只能在夜半的無聊時刻,讓自己與自己做一些智慧對話,獨自投資找不到其他一樣優秀的腦袋,這就是所謂自行投資的寂寞,為了排遣這種孤寂,於是我選擇寫作。
我始終認為一個能夠替無法想像的未來做準備,且能抗拒人類投資衝動並敬畏風險的投資人,才是需要真正的勇者。然而在金融市場中小心謹慎的態度多半會被視為無趣甚至於軟弱無能,多數投資人會被勇敢積極操作者所吸引,多數人往往把從慘敗中爬起來的人視為勇者,但是卻不去衡量自己能否具備相同的際運、財務能量與能力。
<<我願意為你解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