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購買奇想之年
我以前會寫下類似這樣的文字,例如—我遺失閱讀很久了,所以我遺失自己很久了。
注意到「奇想之年」,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並且反覆在半年來數次。可能是「中國時報」的「閱讀周報」,可能是這裡或那裡,我ㄧ注意到,就知道,這是我會喜歡的書。在書店裡跟她相遇多次,我拿起來翻閱,又放下,我很容易可以從書首的幾行文字,斷定,我喜歡這本書,可是我沒有帶走她。我似乎在心裡告訴自己,我還沒有準備好要讀她。不工作的日子裡,我已經訓練好自己,收斂最基礎的欲望,非到必要不可,已經準備好需要了,已經為這個新買的東西,清理好收藏的空間了,準備好運用方式了,才會下手購買。
上次去誠品,因為我手上還有很多誠品禮券,我買了一個類似白板的東西,可以用白板筆書寫,也可以用吸鐵放上照片圖片的板子,我照計畫,把它掛在玄關,這樣我每次進門,就可以順手寫上當天的花費,可以更清楚紀錄我把錢用到哪裡去。那天,我就順手買了「奇想之年」。
現在,我閱讀到第70頁,不用多久,就幾乎讀了1/4,我終於進入了良好的閱讀狀態。“我從小受的訓練是,碰到困難的時候就閱讀,學習,蒐集資料,埋首文學。資訊就是掌控力。哀慟是如此常見的傷痛,但是有關哀慟的文學作品卻少得可以。” 「奇想之年」p.70。作者據說被譽為「美國當代最優秀的散文體作家」,Joan Didion,在她六十九歲生日過後幾個星期,失去了她一起生活,也一起工作,每天24小時幾乎都可以在一起的生命伴侶,經過了十個月,她開始提筆,紀錄自己的這段時間。
“此刻,我想梳理清楚的,是在那之後,週復一周,然後變成月復一月的期間,那段我以往所曾抱持的一切定見—關於死亡,關於疾病,關於或然率,關於運氣,關於好運與霉運,關於婚姻與子女的回憶,關於悲傷,關於人們願意或不願意面對死亡,關於所謂心智健全的膚淺認識,甚至關於生命本身的所有定見,全都灰飛煙滅的期間。” 「奇想之年」p.31
“我真希望能用一間剪輯室來代替文詞與節奏,配備有Avid數位剪輯系統,讓我只要按下一個鍵,就能打破時間順序,讓你們同步看見此刻湧向我的所有回憶片段,讓你們揀選段落,以各自不同的詮釋手法,用迥然相異的方式唸出相同的台詞。在此刻的情況之下,為了尋覓意義,我需要的不只是文字。在此刻的情況下,我需要的是讓我心中所想所信的一切都透徹可懂,就算只是為了讓我自己透徹明白。” 「奇想之年」p.32
就像近距離觀察一個人,拿著解剖刀劃開自己的大腦,梳理她的哀慟。
我ㄧ向相信,要平復不能平復的,就必須血淋淋地面對自己,哪裡痛,往哪裡割,割下去,傷口還在,還要再往裡割,要看清楚傷口,要找到原因,要將傷口一絲一絲清理乾淨,才能包紮,才能學會,傷口才會癒合。但是,失去至親卻是一個深及心臟的傷口,特別是像作者這樣,一個生活思考與心靈都緊密相伴的至親,是一個人已經生命垂危,陷入意識狂亂恍惚的邊境,生死交關之際,還要拿解剖刀血淋淋面對自己的又詩意,又驚悚也因此精采絕倫的死生一線。
接下來,我還有兩百頁的旅程。我將繼續藉作者之筆深入這尚新鮮受創的大腦各個幽微莫測之處,探訪人類過去未曾探訪之境。
然後,我稍稍感覺重新拾回了自己,習於閱讀的自己。
(據說過去傷慟文學多半是已經事隔多年的回首,很少是像作者這樣,還在創痛中,就執筆為文的。)
「奇想之年」
200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2005年《時代雜誌》十大好書
2005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2005年亞馬遜十大好書,編輯選書第一名
<圖片來源> 博客來網站
購買奇想之年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