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久未聯絡的友人MSN,意外發現她也看了「練習曲」。

        我跟她說,我一直在想,我該怎麼推薦這部片子…

        第一次對「練習曲」產生關注是因為壹周刊的影評給了90分的高分,並且高度讚譽導演對於台灣的感情。導演是陳懷恩,陳懷恩是對所謂台灣電影新浪潮有過注意的人,都會熟悉的名字,是侯孝賢導演的班底,最讚賞的夥伴之一。陳懷恩也是楊麗音的老公,楊麗音是陪伴我走過青澀國中歲月的「連環炮」的主要女演員之一,一個讓人尊敬的女演員。

        五月初跟從大陸回來的友人提及可以一起去看「練習曲」,當時又再度意外發現友人的妹妹與妹妹的朋友們也曾提過想去看這部片子。這時候,我開始相信,媒體報導「練習曲」票房不俗,不是隨便說說的愛護國片報導。

        於是我把老公這種被目之為科技人的人種,拉去看「練習曲」。老公說,「你有哪次說想看什麼電影,我不同意的?」的確是這樣,但是對於推薦人看冷門的電影,我還是心有怕怕。即使「練習曲」已經是台北市電影票房前五名(資料來源: 奇摩電影網站)。

        禮拜天的場次並不多,ㄧ個小時前畫的位,就只剩下邊邊角角的位子。我ㄧ邊進場一邊觀察,看這部電影的是哪種人類…可能是我敏銳度降低,但是,這是群很難歸類的人,年齡層滿寬的,有20歲出頭的,也有40歲左右的夫妻。面目不鮮明,沒有那種看起來就是特立獨行或孤芳自賞的文藝青年,當然也沒有那種出門像選美,精心打扮的辣妹帥哥,他們就是你我身邊的人… 

        電影院屢次傳來次次落落的笑聲,這對觀眾來說,不是一部不容易進入的電影,也因為這樣,「練習曲」的票房顯現的是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對台灣的愛,滿溢的,隨時願意付出的關愛與期待。

        電影本身質樸真誠,除了鄧安寧拍戲的那個段落,魔術師和女孩的戲,讓我想起艾米爾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的魔幻電影風格,稍嫌粗糙做作之外(難道導演想要在電影裡面過度庫斯杜力卡電影”流浪者之歌”的比喻?這真是太牽強了…)。男主角明相很迷人,從一開始,他回答說,他聽不見,帶著羞赧卻又自在的微笑,他接受自己的殘缺,自然安靜,面帶微笑地坐著,看待鄧安寧拍戲團隊在早餐店裡面的嬉鬧。他代表著片子本身看待發生在台灣土地上的各種片段的眼光,包容,參予,不評論,和一種安靜的不浮誇的愛,好像只是演自己,就很動人。片子的另外動人的力量來源除了傑出的攝影之外,就是音樂。片子中的吉他或鋼琴配樂,塗鴉少年突如其來的飆歌,恰如其分地烘扥氣氛並給予片子張力與情緒。最後片子結束在胡德夫的「太平洋的風」,讓人胸口升起滿滿的,對這塊土地的情感。

        這部電影幫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紀錄了台灣,讓我積壓在心底深處的對於成長的這塊土地的回憶,重新升起,並且有了呼吸的空間…片子可能不算什麼扛鼎之作,但是心意與誠意動人。我找到的推荐方法是—如果,你不是土生土長在台北市的人的話,你有可能會在這部片子裡面,看到你自己的情感,你對童年和這塊土地的愛,而這樣的情感流露,讓你就不會介意片子有些處理生澀的片斷,也會讓你不後悔走入電影院。

<圖片來源> 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