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有效率的市場,雖然可見許多價值與價格背離的機會,但長期而言價格會反應出消費者心中認定的價值,這裡指的價值不只是可計算的金錢回收,也包含了主觀的認定。
 
價格與價值的相關性 > 價格與成本的相關性
 
         消費者會願意多花錢,有時甚至願意多花成本的許多倍來購買心中認可的「附加價值」。

         若一杯美式咖啡70元,一杯拿鐵85元,向我這種消費者就會買拿鐵,但拿鐵與美式咖啡的成本差距可能不到5元。有趣的是,在有選擇與比較的情況下,我會覺得貴個15元蠻合理的,但若這家店只賣美式咖啡我會覺得70元是在坑我的錢。某家國際知名的連鎖咖啡店曾經引進「公平貿易咖啡」,跳過大盤商與第三世界的咖啡農進貨,咖啡店聲稱此舉使貧窮的咖啡農收入增加(這倒是真的),但進貨成本與運輸成本較高,若生活在富裕社會身為中產階級的你,想喝杯心安理得的咖啡只要跟店員指定你要「公平貿易」的咖啡豆煮出來的咖啡豆即可,雖然每杯可能貴個5元(各國漲幅不一)但心中有股助人的滿足感。咖啡店這個政策獲得廣泛的支持與正面的商譽,直到有像我這種愛追根究底的人指出,其實每杯增加的成本不到1元,咖啡店其實在販賣「贖罪券+咖啡套餐」,贖罪券每杯4元,對消費者而言,4元的贖罪券真是太便宜了。當這個消息在媒體曝光後,雖然對此咖啡店的商譽有些負面影響,但是一般消費者並不在乎咖啡農的死活,只在乎自己心裡與別人對自我的評價(這其實是好事),所以咖啡店仍然好好的持續擴張,只是喝公平貿易咖啡的人變少了。我支持這家咖啡店繼續賣贖罪咖啡,只要有人願意買就該繼續賣,只要買的人開心、咖啡店也賺錢、咖啡農也賺錢有何不可?只是贖罪券的價格會調整到市場認為合理的價格罷了,可能是1元也可能是2元。
 
        由於成本與價格的相關性 < 價值與價格的相關性,有時會發生一種有趣的現象:生產一般品質產品的成本反而比生產高品質產品的成本要來的高,這尤其常見於研發成本很高而製造成本相對低的產業。製造商為了增加總銷售量常會將同類的產品做差異化,提供不同的選擇給不同的市場區隔,商品差異化造成的成本差異與價值差異是不相等的,聰明的製造商可因此向消費者套利。
 
        假設某軟體商要開始研發下一代的作業系統,他想推出專業版與一般版給消費者選擇,若同時開發兩個版本花費甚鉅,所以現在有兩種研發策略:(a)先開發專業版,再把專業版改簡單為一般版,(b)先開發一般版,再把一般版研發至專業版。此兩種策略各有優缺點,一般版研發成本雖較低,但繼續研發至專業版的成本會遠大於將專業版改簡單為一般版的成本,破壞總是比繼續建設容易。
 
舉例來說:
 
專業版-->一般版
一般版-->專業版
 
平均每套
專業版
一般版
專業版
一般版
 
(1)研發成本
90
5
35
60
假設兩策略研發成本相同
(2)製造&銷售成本
30
32
32
30
假設新增製程增加的成本相同*
(3)總成本
120
37
67
90
(3)=(1)+(2)
(4)售價
250
180
250
180
兩策略定價相同
(5)利潤
130
143
183
90
(5)=(4)-(3)
(6)總利潤
(6a) = 130Q + 143q
(6b) = 183Q + 90q
專業版銷售數為Q,一般版為q
*一般來說,高品質產品的生產線生產較低品質的產品不會增加什麼成本;較低品質的生產線若要生產較高品質的產品可能需要增加或更新設備,應會比前一個情況增加不少成本。
 
將兩策略的總利潤相減 --> (6a) - (6b) = 53q – 53Q
若預期一般版將賣的比專業版好(q > Q) --> 使用策略(a);反之,則應使用策略(b)
HP 與 INTEL都曾使用過策略(a),將較快速的晶片特意多幾道製程使其變慢。
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訂價策略 --> 會改變q/Q的比值 --> 改變兩策略的總利潤差
也就是說,不同的訂價策略可能會改變使用何種研發策略的選擇。
 
 
自由定價--效率市場的靈魂
 
        我相信個人的自私心經由效率市場「看不見的手」導引,會達到群體利益的最大值。若任意以人為管制雖然對部分人有利,但往往會造成整個社會的損失,舉兩個政府操縱價格的例子:(A)規定某保護產業X的產品售價下限、(B)規定必需品的價格上限。
 
A規定Price > min --> 低效率的生產者會繼續留在市場 --> 產業X的平均生產成本上升 --> 佔用了原本可釋放出的勞動力與資本 --> 別的較高產值產業喪失了被投資機會
這個策略對社會的淨效應是把資源投入在較沒效率的地方上,雖然某些人受益了,但是整個經濟體效率降低。
 
B1.規定某必需品Price < MAX --> 此產品需求上升(消費者想撿便宜),供給下降(賠錢生意沒人做) --> 缺貨,與政策希望大家都有必需品的本意相違(現在大家都買的起,只是沒貨可以買) --> 進行「垂直管制」,一併管制此必需品的原料價格以解決缺貨
B2.規定某必需品Price < MAX --> 此產品供給下降(賠錢生意沒人做) --> 生產者將多於產能移至別的產品(通常是非必需品) --> 因缺貨而沒被滿足的購買力也會轉移至別的必需品 --> 別的必需品交易量上升 --> 政府進行「水平管制」,一併管制別的必需品價格 --> 別的必需品也將會缺貨
 
        雖然舉的是較極端的例子,但我想說的是,若市場能納入外部成本與消弭資訊不對稱,只要提供人自私自利的心一個正確的誘因,市場自然會透過價格來調整最適當的資源分配,沒落中行業所吸收的勞工和資本,應該釋出供成長中的行業使用;自由定價是由每一位消費者每天根據自己的需求投下新的一票(你可決定要不要買),最後的結果將會像大自然運作般有效率。

      總幹事評:更有趣的是,一些產業短期(如不到兩年)會因為寡佔性質,其中龍頭廠商或許因為保守,或許因為想要消極對抗新進者,或許因為比較利益...種種因素,而造成供給不足,或無法滿足突來的需求,因而產生整個產業的供給缺口,這產業的其他供應者就浮現出中期的投資價值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ddealer 的頭像
    bonddealer

    總幹事耕讀筆記- 日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