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何排名前茅的基金來年的表現最差?

         根據中外的經驗,星星數的評等越多,或過去一年績效名列前茅的基金,來年的績效多數會跌到後半段,原因有:
        1. 明星基金特別會吸引大量資金擁進
        當基金規模很小的時候,可以「養小鬼」,押寶幾檔容易拉抬的小型股,績效自然就比較容易耀眼。積效好的基金會因為慕名而來的申購而使得基金規模變得龐大,當規模龐大以後,認養特定的小型股的績效就會被稀釋,自然就不容易有太好的表現。

        2. 明星基金的經理人容易成為明星
        當這些經理人尚未出名之前,每天只能勤蹲苦窯,不是窩在電腦前猛啃財務報表,不然就是天馬行空的挖空心思思考一些策略,當他的基金躍登排行榜前幾名並獲得幾顆星之後,那簡直就像「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媒體專訪、演講邀請、出書合約、高薪挖角、….每天都有帥哥美女等在樓下要簽名(其實是要明牌!),在明星的光環下,他不再有時間去研究與思考,甚至搖身一變成為名嘴,替上市公司的股票進行出貨的居間仲介者。

        3.運氣
        一樣是機殼業,十年前有人買到鴻海,有人買到英誌;一樣是遊戲業,十年前有人買到網龍,卻有人買到華彩;一樣是面板業,十年前有人買到友達,卻也有人買到彩晶。不可諱言,擠身前段班績效的基金多少有點運氣的成份在裡頭呢!

        那些短期(一年)贏家基金,其隔年的績效別說繼續長紅,甚至於其中的絕大多數都以大賠收場;只是對於這些基金而言,最可憐的是其投資人幾乎都是在看到這些基金在飛躍上漲的多頭市場中,創造了令人垂涎三尺(如200-300%的報酬)後,才買進這些基金,結果不只錯過的大部份的漲幅,卻在接著下來的空頭中承受比其它基金更大的打擊。

        買基金該找專家嗎?

        我對於所謂專家,持著十分質疑的論點,基金專家不外乎
        1、資深的基金銷售人員或操盤人:
        這種專家最常見,他們掛著**投信總經理或**基金經理人,在演講場合或媒體上侃侃而談「如何投資基金」,這不禁讓我想到地下電台賣藥的主持人,基本上,他們都是賣東西的,他們都有其利益的立場,他們都是隱惡揚善的,他們都是為了吹捧自家商品,他們都操著滿口讓人一頭霧水的術語如「平滑後均線的迴歸績效」、「馬上讓你像一尾活龍地強強滾」、「資產配置下的基金操作理論」、「本藥乃純天然漢方不含重金屬」。差別是基金的專家會穿著亞曼尼香奈兒,講話還帶點英文,其實那些地下電台賣藥的人也不乏外國碩士,他們的廣告詞中也穿雜了許多英日文呢,若你認為賣藥的比賣基金沒水準,那你也不過是流於外表或台詞的偏見;賣藥的和賣基金的唯一差異性不過是:「行銷策略不同」罷了。

        2、擁有百張證照的考試達人:
        曾幾何時,台灣無法從中華民國獨立建立成台灣共和國,倒先行獨立成「考試共和國」了!金控與基金從業人員的聘用變得用證照多寡來考量,當然如果你具有林志玲或金城武的外貌就優先錄取,如果你的外表和我本人一樣長得跟豬頭一樣,你最好去考取個百來張證照才有機會踏去金融業。

        3、理專:
       我引用John Bogle在「買進基金賺大錢」一書的數據:「在1996到2002年間,投資人透過營業員(類似咱們台灣的理財專員)的基金表現年平均投資報酬率為2.9%,而投資人自行購買的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投資報酬率為6.6%,這個差距足以顯示這些專家讓投資人每年少賺了90億美金。」
       投資人聽信理專的建議竟然比自行研究並買進少賺了每年90億,1996-2002七年下來,全體美國基金投資人因為聽信理專的建議而少賺了630億美元,折合台幣兩兆。

        兩兆!

         不過比起2008-2009年金融海嘯的損失,當時的兩兆不過是場暖身活動。但令人好奇的是,少賺的兩兆到底跑到那裡去了?

        業務員獎金、理專佣金、基金與銀行間的退佣、較高額手續費、理專請你吃的高級餐廳…..就是跑到這裡頭了。

       一般而言,理專推銷的產品只有兩個目的,一是集團動員,二是高額獎金,前者為了配合整體金控集團的銷售策略,不得不行銷某種商品,於是業務員與理專不分青紅皂白、不分銷售對象、不管客戶需求,就是得銷售該商品;而平常時候的理專,手上都會有一個報表,報表上顯示著每種基金與商品的銷售獎金比率,如果是你,你會不會用力推銷那些獎金最高的基金呢?你會不會不顧客戶的需求而去販售「績效點數最高」的金融商品?別告訴我你是聖人。

       我的結論是,透過理專的資產配置買賣建議並沒有任何效益,他們只會追逐市場趨勢,他們只希望客戶能夠支付比較高的手續費。因為他們信奉行銷學的第一課:「賣客戶相信的東西,而不是賣客戶需要的東西。」

       經理人風險

       比較罕見的風險還有經理人風險,這風險一共有四種:
        一、更換經理人風險:這將造成投資策略的大幅改變,並且會因為新官上任三把火將投資部位做大幅度的變動,這意味著買賣成本即將大增。
        二、肥貓自肥的風險:若不小心讓基金經理人瞎抓到一個年度top10,自然就會提高分紅與手續費。
        三、道德風險:這點實在太難避免了。
        四、公關與行政風險:投信公司會用某檔已經乏善可陳的基金的資金去作一些非績效考量的投資,譬如拉抬其它基金的主要持股,講白的就是犧牲打,不然就是基金公司在友好的證券公司開戶,並作一些非必要性的大量買賣,用買賣手續費充作有形或無形的利益輸送。

        即便你所投資的基金,其基金經理人與基金公司老闆都屬於些正派人士,但是他們所追求的目標與策略也絕對有害你的投資報酬率,基金經理人最優先的目標都是如何壯大資產規模:這點當然無損其品德,任何人在任何事業上都會有如此的企圖心,可是根據數據,規模越大的基金其投資績效越差,這個結局似乎告訴了投資人和基金經理人兩者之間有微妙的負相關宿命。

        基金公司崇尚市場佔有率的極大化,這和一般從事商業行為無異,但是為了擴充市佔率就必須投入大量的行銷資源與人力等等成本,以迎合市場來壯大市佔率,譬如大基金公司必需不斷推陳出新「新玩意基金」,才會不斷吸引受益人上門申購,而新玩意代表著「時髦」,這種讓投資人可以回家對親友吹噓的基金的確好賣,因為買了很炫的基金,在理盲腦殘的廣大世界當中,是會被視為「有見地有膽識」、「走在市場潮流尖端」的一份子,既然這些基金可以帶給人飽足的虛榮感,當然地,手續費可就不便宜了,如2000年的「網通基金」、2007年的「金磚基金」、「高收益連動債」、2009年的「中國基金」、2010年的「巴西基金」等。

        大多數產業的商品,可以經由大量生產而促使成本下降,並連帶進一步降低售價,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關係是共生共榮的。然而基金與客戶所追求的目標卻是有著互斥性的,這在各行各業間是罕見的,可惜今天金融業卻不思降低成本,始終利用機會主義式的行銷與「新產品」的冒進,不斷的累積驚人的資產,讓成本不斷地奠高,扣除成本後,受益人註定成為輸家。當基金經理人口袋的獎金賺的飽飽之餘,誰會在乎他的基金被大盤打敗呢,反正被大盤打敗的同業在華爾街上多的是。

      有兩個人不小心誤闖熊的棲息處,某甲看某乙一付輕鬆的樣子後便問著:
     「難道你都不擔心被熊追上嗎?」
       某乙回答某甲說:「我只要確定能夠跑得比你快就可以了!」

       相同道理,基金經理人打敗的不是大盤而是受益人。


       黃國華強力推薦的五大愛情小說
本blog所有書籍連結皆含有博客來網路書店的「AP策略聯盟」連結,凡網友透過本部落格連結到博客來網站購書,我將獲得購書金額4%的回饋金。

       一.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二  第八日的蟬

第八日的蟬


錦繡

        錦繡(二版)

四  時空旅人之妻




五. 冷靜與熱情之間
作者 (紅)版:江國香織   藍版: 辻仁成

冷靜與熱情之間(藍)


冷靜與熱情之間(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ddealer 的頭像
    bonddealer

    總幹事耕讀筆記- 日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