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三章 賦稅和支出導讀
就算你打算隱居山林或宅在家裏足不出戶當個繭居族,大部分的經濟事務或許和你無關,但絕對躲不過經濟學中的財政學對你的影響(或騷擾),就算你是個家傳萬貫永遠不愁吃穿的富二代,一輩子只想窩在家裡玩線上遊戲「星海爭霸」,還是逃不過政府對你課徵各種稅捐。
政府透過課稅才有辦法運作,上從國防需要買飛彈,下到地下汙水道的疏通興建,所以政府的財政策有兩大領域:支出與稅收。
政府支出的目的分成三種:
第一種是日常與必要性支出,像官員薪水、基礎建設(馬路水電、機場港口...等等政府的基本責任工作)、公共服務(教育國防、救難.....等等)。
第二種支出是爲了刺激經濟活絡景氣:如行政院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等,這類政府支出沒有迫切性,多數是為了刺激景景所提出的公共計畫。
第三類是移轉性支出:如社會福利、社會救助與各種對弱勢族群的補貼等
多數經濟學家與政府官員信奉所謂凱因斯學派,這個學派主張政府應該帶頭投資一些公共建設,透過這些建設可以增加就業、增加相關的採購需求,意思是政府多花點錢便可以透過薪資與採購將資金灌進經濟體內,拿到薪資與政府採購款的勞工與商家,最後進一步增加民間的消費與投資..... 此一學說又稱為「乘數效果」。
問題就出在第二種支出上,在失業率不斷攀高景氣蕭條時,政府推出這種支出自然相當討喜,只是到底有沒有產生實質效益呢?否則若只是要解決失業,那還不簡單,政府可以招募十萬的失業者在每個禮拜一三五,在各地的馬路挖個大洞,另外在每個禮拜二四六三天再招募另一批十萬失業大軍,到馬路上將前一天挖的洞填滿,如此一來不就解決了兩個問題:
一是降低了二十萬的失業人口,第二是這筆政府龐大開銷可以被列如GDP的計算中,不但解決了失業又增加了國內生產毛額。
對!問題在於這種「挖洞-補洞-挖洞-補洞」對於交通有長期效益嗎?有增加公共建設的品質嗎?對於居民通勤有幫助嗎?
別以為政府不會幹這種蠢事,多得很呢!挖路與補洞對社會整體福利與效能雖然完全沒有提升的效果,對於政客而言卻是妙不可言呢!多了二十萬張選票(或這二十萬個挖洞補洞工人至少不再反對了!)挖洞機器與補洞的瀝青水泥供應商除了口袋麥克麥克之外,在選舉的時候自然會懂得飲水思源。當然狡猾的政客不會用挖洞補洞這種容易被人識破的政策,他們會用花卉博覽會或路平專案之類的名目。
撇開政客的狡詐,政府支出的關鍵在於能否創造未來福址(如治水)、或者興建具有自償性(該建設完工後可以營運產生收入)的建設(如高鐵高速公路),這才具有真實的乘數效果,而且可以增加長久性的福利,如治水可以降低未來的人民災害損失,捷運可以降低通勤者的時間減少能源的浪費。但是上述那些種植幾個月的花卉、蓋幾座臨時展館後什麼都沒有留下來的公共支出,只徒增了短期與名目上的經濟數字效益,這種支出的效應與「移轉性支出」相同。
「移轉性支出」,是種單純金錢的移轉,財政的乘數效應比較低,其目的比較偏重社會公平面而非經濟建設,但是,政府往往為了短期目的(甚至只是選票目的),拼命地增加移轉性支出,且這些移轉性支出往往落在無須補貼救濟的財團或富人的手上(像挖路的工程公司或臨時展館的承包商)。
除了透過支出去刺激景氣外,「稅收」更是根神奇魔法棒,加減稅捐所造成的長期性影響(或扭曲)比支出面的效應來得巨大。譬如2011年開徵奢侈稅就造成當年度的房價下挫了20%左右。政府如果想要達到某項目標如降低肺癌,於是向買菸的癮居子收取高額的「健康捐」,企圖以增稅提高售價來降低民眾抽菸的意願。
稅收不單單只是政府的提款卡,更是政府對於經濟發展下指導棋的有效方式,不過,這種有效性往往只有在「加稅」時具有殺傷力,在減稅時卻往往看不到刺激景氣的功效(反正政客只重視有沒有吸票的效用),如獎勵投資條例與產業創新條例(前者的延續性法案)實施多年,台灣的投資金額非但沒有明顯增加,反而還造成資金大量外流到中國,企業或富人受惠於減稅而結餘的資金,沒有義務一定得從事國內投資,且減稅對富人而言,他們不會因此額外多作消費。
所以減稅應該是對窮人或中產階級比較受惠,舉個例子,如果老師發給班上同學每人五百元,用途只能存起來或買遊戲王卡,猜猜看,到底是富有同學還是貧窮同學會去買遊戲王卡呢?當然是比較沒錢的同學,因為有錢的同學早就擁有各式各樣他想要的卡片了!同樣道理,減稅對窮人比較受用,而且早已捉襟見肘的他們一定會很快地將他們的退稅消費掉。
回到挖路與補洞那個有趣例子,政府如果乾脆用社會救濟的方式給那二十萬名失業者,其實還對經濟比較有益,首先一條馬路挖了又補,會對用路人造成不便也會發生額外的交通成本(如塞車的耗油、可能發生的車禍),此外由於鋪路挖洞需要瀝青、砂石或水泥等建材的大量需求,會引起建材價格上漲進而造成其他民間工程的成本暴漲,這些就是所謂的「外部成本」,當然這些外部成本並不是由政府部門來承擔,一旦這種沒有帶來實質效益的「移轉性支出」的挖洞工程停止,那些表面上虛增的所有成長數字會不會一夕之間下滑呢?你在乎嗎?當政客拿到選票並且博得名目GDP的經濟數字成長後,他可是一點都不在乎呢!
政府透過財政政策的意義不應只是如何花錢,而是應該在於如何有效幫助人民生活。就如同線上遊戲的目的不是為了賺所謂的天幣,而應該是為了快樂吧!
P.S為什麼想寫這種粗淺的經濟學,理由只有一個,希望能給小孩子與年輕人一個正確的觀念,別從小就被金融業所豢養的媒體給洗腦了 ,從小就被教導要買基金股票保險房地產 , 非得一輩子都得替金融業賺利潤不可
就算你打算隱居山林或宅在家裏足不出戶當個繭居族,大部分的經濟事務或許和你無關,但絕對躲不過經濟學中的財政學對你的影響(或騷擾),就算你是個家傳萬貫永遠不愁吃穿的富二代,一輩子只想窩在家裡玩線上遊戲「星海爭霸」,還是逃不過政府對你課徵各種稅捐。
政府透過課稅才有辦法運作,上從國防需要買飛彈,下到地下汙水道的疏通興建,所以政府的財政策有兩大領域:支出與稅收。
政府支出的目的分成三種:
第一種是日常與必要性支出,像官員薪水、基礎建設(馬路水電、機場港口...等等政府的基本責任工作)、公共服務(教育國防、救難.....等等)。
第二種支出是爲了刺激經濟活絡景氣:如行政院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等,這類政府支出沒有迫切性,多數是為了刺激景景所提出的公共計畫。
第三類是移轉性支出:如社會福利、社會救助與各種對弱勢族群的補貼等
多數經濟學家與政府官員信奉所謂凱因斯學派,這個學派主張政府應該帶頭投資一些公共建設,透過這些建設可以增加就業、增加相關的採購需求,意思是政府多花點錢便可以透過薪資與採購將資金灌進經濟體內,拿到薪資與政府採購款的勞工與商家,最後進一步增加民間的消費與投資..... 此一學說又稱為「乘數效果」。
問題就出在第二種支出上,在失業率不斷攀高景氣蕭條時,政府推出這種支出自然相當討喜,只是到底有沒有產生實質效益呢?否則若只是要解決失業,那還不簡單,政府可以招募十萬的失業者在每個禮拜一三五,在各地的馬路挖個大洞,另外在每個禮拜二四六三天再招募另一批十萬失業大軍,到馬路上將前一天挖的洞填滿,如此一來不就解決了兩個問題:
一是降低了二十萬的失業人口,第二是這筆政府龐大開銷可以被列如GDP的計算中,不但解決了失業又增加了國內生產毛額。
對!問題在於這種「挖洞-補洞-挖洞-補洞」對於交通有長期效益嗎?有增加公共建設的品質嗎?對於居民通勤有幫助嗎?
別以為政府不會幹這種蠢事,多得很呢!挖路與補洞對社會整體福利與效能雖然完全沒有提升的效果,對於政客而言卻是妙不可言呢!多了二十萬張選票(或這二十萬個挖洞補洞工人至少不再反對了!)挖洞機器與補洞的瀝青水泥供應商除了口袋麥克麥克之外,在選舉的時候自然會懂得飲水思源。當然狡猾的政客不會用挖洞補洞這種容易被人識破的政策,他們會用花卉博覽會或路平專案之類的名目。
撇開政客的狡詐,政府支出的關鍵在於能否創造未來福址(如治水)、或者興建具有自償性(該建設完工後可以營運產生收入)的建設(如高鐵高速公路),這才具有真實的乘數效果,而且可以增加長久性的福利,如治水可以降低未來的人民災害損失,捷運可以降低通勤者的時間減少能源的浪費。但是上述那些種植幾個月的花卉、蓋幾座臨時展館後什麼都沒有留下來的公共支出,只徒增了短期與名目上的經濟數字效益,這種支出的效應與「移轉性支出」相同。
「移轉性支出」,是種單純金錢的移轉,財政的乘數效應比較低,其目的比較偏重社會公平面而非經濟建設,但是,政府往往為了短期目的(甚至只是選票目的),拼命地增加移轉性支出,且這些移轉性支出往往落在無須補貼救濟的財團或富人的手上(像挖路的工程公司或臨時展館的承包商)。
除了透過支出去刺激景氣外,「稅收」更是根神奇魔法棒,加減稅捐所造成的長期性影響(或扭曲)比支出面的效應來得巨大。譬如2011年開徵奢侈稅就造成當年度的房價下挫了20%左右。政府如果想要達到某項目標如降低肺癌,於是向買菸的癮居子收取高額的「健康捐」,企圖以增稅提高售價來降低民眾抽菸的意願。
稅收不單單只是政府的提款卡,更是政府對於經濟發展下指導棋的有效方式,不過,這種有效性往往只有在「加稅」時具有殺傷力,在減稅時卻往往看不到刺激景氣的功效(反正政客只重視有沒有吸票的效用),如獎勵投資條例與產業創新條例(前者的延續性法案)實施多年,台灣的投資金額非但沒有明顯增加,反而還造成資金大量外流到中國,企業或富人受惠於減稅而結餘的資金,沒有義務一定得從事國內投資,且減稅對富人而言,他們不會因此額外多作消費。
所以減稅應該是對窮人或中產階級比較受惠,舉個例子,如果老師發給班上同學每人五百元,用途只能存起來或買遊戲王卡,猜猜看,到底是富有同學還是貧窮同學會去買遊戲王卡呢?當然是比較沒錢的同學,因為有錢的同學早就擁有各式各樣他想要的卡片了!同樣道理,減稅對窮人比較受用,而且早已捉襟見肘的他們一定會很快地將他們的退稅消費掉。
回到挖路與補洞那個有趣例子,政府如果乾脆用社會救濟的方式給那二十萬名失業者,其實還對經濟比較有益,首先一條馬路挖了又補,會對用路人造成不便也會發生額外的交通成本(如塞車的耗油、可能發生的車禍),此外由於鋪路挖洞需要瀝青、砂石或水泥等建材的大量需求,會引起建材價格上漲進而造成其他民間工程的成本暴漲,這些就是所謂的「外部成本」,當然這些外部成本並不是由政府部門來承擔,一旦這種沒有帶來實質效益的「移轉性支出」的挖洞工程停止,那些表面上虛增的所有成長數字會不會一夕之間下滑呢?你在乎嗎?當政客拿到選票並且博得名目GDP的經濟數字成長後,他可是一點都不在乎呢!
政府透過財政政策的意義不應只是如何花錢,而是應該在於如何有效幫助人民生活。就如同線上遊戲的目的不是為了賺所謂的天幣,而應該是為了快樂吧!
P.S為什麼想寫這種粗淺的經濟學,理由只有一個,希望能給小孩子與年輕人一個正確的觀念,別從小就被金融業所豢養的媒體給洗腦了 ,從小就被教導要買基金股票保險房地產 , 非得一輩子都得替金融業賺利潤不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