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接連的量化寬鬆政策,被認為是以鄰為壑,造成很多國家不滿,當時美元即將沒落的論調甚囂塵上,歐元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取代美元的貨幣,甚至還有人點名人民幣接棒。然而,沒過多久,美國房市泡沫破裂所帶來的全球蕭條,便將歐元體係的缺陷徹底曝露出來;而所謂人民幣國際化的大餅如今也是南柯一夢;結果,即便對於美國濫用鑄幣權有所不滿,所有人在繞了一圈之後,還是回過頭來擁抱美元這個雖不完美,但卻也無可取代的選擇。
歐元的問世,對於降低歐元區國家間的貿易障礙固然有所裨益,但跨越不同國家使用同一種貨幣的體制,也代表成員國必需放棄各自對於貨幣政策的掌控權,把這項權力交到歐洲央行(ECB)手上。然而,最大的問題是,歐元區國家的經濟結構、體質以及同一時間點所處景氣循環的位置都不相同,甚至大相逕庭。在不同的經濟情況下,卻必需適用同一套貨幣政策,這會導致很大的矛盾,例如,有的國家可能景氣熱絡,需要升息來壓抑通膨;但有的國家則可能景氣已經走向衰退,需要的是卻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提振經濟。
對許多體質不佳的國家來說,由於失去對貨幣政策的掌控權,因此當景氣陷入衰退時,所能倚賴的工具就只剩下財政政策,而財政政策無論是透過增加政府支出、減稅或是其他社會福利政策的方式進行,其結果都會加深財政赤字,加上部分國家申請加入歐元區時,對於自己的債務有所隱瞞,這些情況在全球景氣還處在多頭循環時還能被掩蓋,但當景氣急轉直下時,問題就會被曝露出來。當年的歐豬國家在08年之前,經濟就出現反轉的跡象,但當時的歐洲央行仍把焦點擺在通膨,甚至在2008年初還一度升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讓這些國家更加依賴以債務支持的財政政策,而經濟的衰退則讓債務佔GDP的比重持續攀高,最終爆發了所謂的歐債危機。
歐債問題讓歐元區也走向美國零利率以及量化寬鬆的道路,歐盟提出緊急紓困方案,德法等國也不得不慷慨解囊。而德國與法國之所以出手援助,並不是基於情誼或義氣,而是債務人垮了,第一個倒楣的就是債主,德法的金融業對於這些身陷債務危機的國家有著相當高的曝險,加上美國放任雷曼兄弟倒閉的後果殷鑑不遠,因此無法撒手不管。但紓困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午餐,歐盟與IMF對紓困方案定有嚴格的撙節措施,接受紓困,代表這些國家在經濟嚴重衰退的情況下,還必需承受緊縮財政政策的雙重打擊。因此過去這段時間,歐豬國家的人民也不得不過著縮衣節食的日子。
這幾年,歐債的話題逐漸從媒體版面消失,但從下面幾張圖來看,其實歐豬國家負債佔GDP的比率並沒有顯著下降,這個議題的平息,所代表的並不是問題已經或得解決,僅是情況沒有持續惡化。
隨著全球景氣復甦,歐豬等國的GDP回復正成長,但連續數年的撙節,卻也讓這些國家的內部壓力來到瓶頸,日前希臘總理齊普拉斯面對償債壓力,開始耍出賴皮的招式,向德國叫板要求償還二戰時的債務,而部分國家的財政支出,也開始有點蠢蠢欲動的跡象。當然,這些徵兆短期內可能還不會造成立即的衝擊,但如果未來這些體質較差的國家耐不住縮衣節食的痛苦,開始想方設法擴張財政支出,而全球景氣又出現反轉時,歐債風暴就不是沒有捲土重來的可能。
當然,歐洲國家中,也不是沒有成功從破產危機中,成功找回成長動能並改善體質的案例,這個國家就是冰島。
冰島發生問題的時間點比歐豬國家還早,因為2000年以來的銀行私有化政策,讓冰島金融業的債務大幅膨脹,而且和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的南韓一樣,冰島欠下的是以外幣計價的高額債務。2008年的金融風暴引發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枯竭,高度槓桿碰上資金斷鏈的結果,自然就是銀行倒閉。冰島三大銀行相繼宣告破產,被政府接收,民眾在提款機前領不到錢,失業率也快速攀升,情勢之嚴峻比起歐豬國家不遑多讓。由於當時冰島外債金額已經幾乎與GDP同等規模,如果說AIG、CITI等金融巨頭對美國政府來說是Too Big to Fall的話,那麼冰島的情況就是Too Big to Save。
時至今日,冰島的經濟不但已經重新回到軌道,GDP恢復成長,財務體質也明顯好轉,這個曾經瀕臨破產的國家,能夠在幾年之內起死回生,觀光業的成長是很重要的一項因素。下圖是國外遊客造訪冰島的人次走勢圖,可以看到,大約從2013年起,其遊客人數就顯著上升。
冰島土地貧瘠,不利農耕,且地處偏遠,所在位置也非海上交通航線要道,但卻有著瀑布、冰河、極光與柱狀玄武岩等豐沛的觀光資源,加上獨特的地形吸引多部電影及影集到此取景(例如白日夢冒險王、冰與火之歌等),電影的放送為其觀光宣傳,這也是大量遊客前往朝聖的原因之一。我在今年二月初到冰島旅遊時,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以及難得一件的美麗景觀,讓我對這個國家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尤其,這是我少數去過中國遊客比台灣遊客還少的國家,少了喧囂與不文明的行為,也讓這趟旅程玩起來自在寫意。
觀光拯救了冰島的經濟,但卻也不是沒有後遺症,大量遊客湧入,讓雷克雅維克當地居民感到擁擠,藍湖溫泉門票上漲,使得觀光客排擠掉當地遊客,這是以觀光業提振經濟所必需付出的代價(雖然冰島人對擁擠的定義和我們差很多就是了)。然而,即便有冰島這樣成功的案例,卻也不要以為觀光就是拯救經濟的萬靈丹,尤其是在看待台灣經濟問題的時候更是如此,每個國家的成功都有其不同的背景與條件,不可一概論之,冰島國土面積有台灣的4倍大,但人口33萬,只有苗栗的六成,因此具有依靠觀光產業翻轉經濟的可能性,但人口高達2300萬的台灣卻不具有相同的條件,這也是當年亞洲四小龍中,香港、新加坡可以依靠金融和博弈產業撐起整個國家,而台灣和南韓則走向製造業的原因。
(以下照片為旅行中拍攝,非取自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