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黃國華第26號作品-交易進階
第五篇、進階財務分析的 6. PEG的定義與綜合判斷與7.PEG的運用 兩篇文章的導讀與延伸說明
詳細的進一步說明請看 職人 那本書
本益成長比(Price/Earnings to Growth Ratio,簡稱PEG),又稱動態股價收益比,最早是由英國投資大師吉姆·史萊特(Jim Slater)提出,1992年,史萊特的著作《祖魯法則》(The Zule Principle)出版,始將PEG應用在投資和選股的方法推廣到美國。PEG的選股指標,結合考慮了目標企業的本益比高低和未來獲利的成長性。
Jim Slater 的PEG=本益比除以稅後淨利年增率
我與Jim Slater對PEG解讀有兩個不同點
1、我所採用的分母和Jim Slater有所不同,我把公式調整成:
PEG=本益比除以EPS年增率
我和Jim Slater的不同點在於稅後淨利與EPS,大家都知道EPS=稅後淨利除以股本乘以10,兩者之間的差異點在於我納入了股本因素,畢竟股本如果膨脹會有稀釋效果,用EPS成長率更能代表公司的獲利成長情況。
2、PEG高低認定
在美國的運用上,一般認為,PEG合理數=1,Jim Slater認為PEG低於0.66才具有投資價值或具有股價被低估的可能。
我個人將台股PEG的合理數降到0.5,如果PEG能降到0.4以下才稱得上具有股價低估的投資價值。
為什麼我要下修PEG呢?以美國和台灣來相比較,美國的績優老牌公司的本益比隨隨便便都高達20倍甚至30倍以上,以蘋果電腦為例,2013~2015年的本益比區間高點至少都有40倍以上,在如此高的本益比環境,PEG自然會比較高。
二、PEG的運用
PEG=本益比÷EPS年增率÷100
從PEG的公式可以清楚的了解,運用PEG來輔助本益比與EPS之間的關係必須有三個前提:
1、企業當年度必須具有本益比
2、EPS必須是成長的
3、EPS必須採用「未來一年的預估數字」
讓我們一一來探討這三個前提
1、企業當年度必須具有本益比
如果投資人預估一家公司是處於虧損階段,本益比會呈現負數,PEG的數據就顯得毫無意義,當然,在正統正常的運用財務預測投資法,或篤信基本面的投資人,根本無須去理會更不必去買進預期EPS呈現負數的公司,畢竟,基本面分析法的第一課:投資有盈餘的公司。
2、EPS必須是成長的
股價上漲來源有三:稅後淨利成長帶動股價上漲、股價超跌後所帶動的股價反彈、人為炒作。第二種屬於技術面的投資操作範疇,第三種更非正常且無法不斷複製的模式,非本文所探討。不可諱言的,稅後淨利衰退的公司,其股價會逆勢上漲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投資人必須們心自問,衰退中的公司很難找出可以不斷複製的成功投資模式,賭賭運氣或許可以,但很難形成有系統有邏輯的投資策略與法則。
如果一家公司EPS的成長率是負數,PEG會呈現負數,負的PEG沒有多少參考價值可言。
3、EPS必須採用「未來一年的預估數字」
許多投資人計算本益比時,會用現在的股價當分母,過去的EPS當分子,這根本是荒謬的,因為股價是反映現在與未來的情況,而非過去。
所以不論是計算EPS、本益比或是PEG,必須得採用未來的EPS,譬如,每年在1月到9月的時候,我所採用的EPS是當年預估數,但若是到了9月以後,我所採用的EPS則是明年的EPS。因為,就效率原則與台股過去經驗的實證下,每年到了第四季,股價漲跌與否幾乎都完全是在反應對該公司未來一年的損益預期,畢竟,時序到了一年的九月十月,幾乎絕大多數的投資人都已經對當年的損益狀況瞭然於胸,股價早就已經反應完畢。
所以,每年到了第四季,基本面分析者的預測分析功力通常會面臨嚴峻的考驗,畢竟,連當年度的第四季都還沒有走完,還得去預測未來一年的公司成長與財務狀況,確實是有點難度,甚至帶點「主觀的預期」,只是弔詭的是,每年第四季到隔年年初,許多公司股價的高點與低點往往出現在這個期間,也就是說,在年底與年初作基本面預測,不論多空,超額利潤出現的機率也比較高。
圖一
A與B兩家公司,在今年的預估EPS、目前的股價、本益比都一樣,但B公司具有較高的EPS成長率,所以PEG遠遠低於A公司,就投資價值而言,B優於A。
圖二
A與C兩家公司,今年預估EPS一樣都是10元,C公司股價市價還比A公司貴,本益比也比較高,如果單純只看本益比,投資人會認為A公司比較值得投資,但如果用PEG去衡量,納入EPS成長率的考量,C公司的PEG是0.15超級優質的水準,而A公司的PEG高達1.08,不具投資價值
圖三
A與D兩家公司,乍看之下,D公司股價比較高,EPS比較低,本益比更是高出A公司2.5倍,多數投資人一定會認為D公司比A公司不具投資價值,但用PEG納入成長率的考量後,其實D公司比A公司更具有投資價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