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台股看不到的線-2017/3/8壹週刊專欄文章
分析金融工具的價格或價值有許多方法,有人偏好遊走法律邊緣地打探內線,有人深信接近奇門遁甲的K線,但多數人忽略了一條最關鍵的線-供給曲線,這無需高深理論基礎或豐富的投資經驗,只要讀過高中二年級公民與道德課本中經濟學的原理-「供給與需求」就一清二楚。只是多數人側重在「需求面」而忽略了「供給面」,需求上揚的確會造成產品價格上揚,但供給面的因素才是決定產品的最重要的關鍵,試問,某商品需求上揚10%,但供給端卻增加了30%,該商品自然易跌難漲。
在正常資本消費主義的現代,除非碰到2008~2009年那種超大型經濟衰退,否則絕大部分的商品的需求都是逐年上揚,以讓台股投資人套牢最慘的面板與太陽能電池為例,消費的需求幾乎是年年增加,但為什麼反映在個別公司的盈餘與股價上為何如此不堪呢?答案在於供給面,以面板為例,每一兩個月就有大廠開出新世代的新產能,供給端源源不斷地朝市場傾銷,面板廠只能被動接受不斷下跌的價格去拚「cost down」,除了面板與太陽能以外,LED、被動元件、PCB、成衣、連接器….等多數產業都面臨相同的供給壓力。
台股從去(2016)年下半年起,原物料類股的股價與營收狀況悄悄地崛起,一時之間讓習慣看需求面的投資人無法適應,畢竟原物料的需求在最近一兩年並沒有亮眼的成長表現,當然關鍵在於供給面,從原油開始,整個原物料上中下游陷入供給端的縮減,這些縮減有些來自產業自律或中國對環保的要求,有些是因為天災以及大廠倒閉或減產的個體因素,不約而同地引領了2017年起的「供給面經濟學」風潮。
原物料 |
事件 |
受惠產業 |
原油 |
OPEC達成減產協議,2017年起,括非成員國的俄羅斯在內,每天同意減產3250萬桶。 |
煉油、乙烯 |
鋼鐵 |
中國基於環保與供給側改革政策,2016年大減一億噸,2017年減產目標超過一億噸(約占全球7%產能) |
熱冷軋鋼 |
紙漿 |
全球紙漿產量連續三年衰退,原定2016年底量產之印尼200萬噸紙漿廠延後開出(佔全球產量2%) |
紙漿 |
EG |
2016年中國舉辦G20峰會,多家化工廠被迫減產 |
EG |
SM |
2016年10月下旬巴斯夫(全球最大化工廠)德國廠爆炸 |
SM |
煤礦 |
中國持續第三年減少煤礦生產,每年要淘汰落後產能8億噸,造成以「電石法」燃煤生產的石化上中游原料無法大量開出產能 |
PVC、 DOP、 EG |
航運 |
韓進海運(全球第8、亞洲第4)與現代商船(全球第15、亞洲第9)相繼破產,全球第12大的APL被達飛收購 |
航運 |
橡膠 |
2016年的旱災以及2017年初的水災,造成全球最大橡膠生產國泰國的產量連續兩年大減20%,近半年天然橡膠報價大漲73%,連帶嘉惠替代品合成橡膠的大漲。 |
合成橡膠 |
水泥 |
中國今年啟用水泥產業「獎補退出」去產能政策。 |
水泥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