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朋友寄來的一篇報導,有關英國保誠人壽以象徵性一塊錢賣給中壽的事情。
  原文出處:中時電子報21日的財經新聞 (助按:因連結點異常,因此刪除連結,請見諒),原文摘要以下是小弟的拙見,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保誠賣掉的主因,我想誠如報導所言,就是提撥「資本準備金」的關係!因為保單是屬於長期契約,因此一般來說主管機關在審核的時候得要求保險公司提撥資本準備金,這樣聽起來好像點霧煞煞--
 
  舉個簡單例子來說,一般保險公司都有種所謂的複利的儲蓄險,從以前最早時候有所謂的8%複利、6%複利、4%複利,到現在電視上東森購物台在賣1.25%複利,還是一堆人搶著要。Why?主因就是保險公司打的賣點就是利率比定存高,一般來說等六年期滿後,當初賣你的保單就開始複利了起來,保險公司就得隨時準備好你的錢,隨時準備讓你提領。而以投資獲利方程式來看,時間複利這個報酬因子。
 
  是很可怕的,其他的保單亦是如此。只是在這裡舉個儲蓄險的例子差異上會比較大,因為有些保障型險種所提的僅只是責任準備金,金額是固定的。
 
  好,那問題來了,那以前就不用提這些資本準備金嗎??呵,答案是有可能的,聽起來很訝異,怎麼可能哩??應該是這麼來看,帳上肯定是有提列的,因為主管機關要求的關係,但是實際上就得問問這些外商公司了。以前沒有金融海嘯的時候,假如各位有印象,以保誠人壽為例:母公司是英國公司,不考慮英鎊與新台幣匯差問題,光是定存利率英國就比台灣的高。事實上以前的話,最保守的操作模式,保誠人壽甚麼事都不用做,就把台灣保戶的新台幣存放在英國銀行光是賺利差就可以了。
 
  可是現在問題來了,連英國利率都一直降,已經降到超過當初賣出去保單的利率了,加上歐洲新的會計制度,逼得英國母公司反而需要挹注台灣子公司的資本準備金。結果翻開一看,天哪!這麼多錢,三百多億,反而變成燙手山竽,雖然台灣的子公司應該還是呈現獲利的狀態,但是現在母公司因為金融海嘯已經自顧不暇了,實在是無法再向台灣的子公司挹注資金,來當作提列資本準備金之用,那怎麼辦哩,當然就是趁機賣掉,逢高出”嫁”囉。
 
  那另一個問題又來了,找到一個買家了,幹嘛又從買家手中買回股權哩??說穿了,就是希望事情盡快解決,可能以前都是帳上提列資本準備金的,不知道現在一下子要挹注397億,乖乖咚低冬,這可得了,現在僅要花個21.8億就可以順利將事情解決掉,這樣的燙手山芋就留給台灣自己來處理,自己要落跑回英國了。另外花個21.8億,以後還是中壽的大股東,除了可以享受股東利益確保自己的股權以外,又不用自己提列資本準備金,還可以在公開市場買賣股票啊,別忘了,飛利浦之於台積電也是這樣,而這個燙手山芋就留給中壽囉,那中壽為了提列這些資本準備金,只好來個私募,來提列這些準備金囉。
 
  為了讓整個交易盡快進行與結束,只好結合媒體,用些聳動的字眼,一元賣出淨值五十億的保險公司。從這個問題再延伸,那怪了,這個資本準備金看起來應該是每家保險公司都要遵守的啊,怎麼先是安泰人壽,接下來又是保誠人壽,再來還有全球人壽待價而沽哩,怎麼有事的都是外商哩?我猜應該是本土保險公司可能比較保守且受制於主管機關對於投資的限制,因此對於這東西大部分都有提列囉?.錯了,事實上連本土一些重量級的保險公司,國X人壽、新X人壽也都有同樣的問題,只是本土保險公司,要跑哪裡去啊,這裡就是母公司啊,怎麼可以不愛台灣哩,所以他們當然得自己想辦法來提列資本準備金,加上主管機關對於資本準備金提列要求可能與國外不一樣,又少了合併這個新聞,只能關起門來趕快籌錢囉。

  後記:我看這現象接下來會持續發生著,前陣子的全球人壽待價而沽就是個例子,因為國外新會計制度的關係,一些外商的保險公司應該都會有類似的問題,接下來我想台灣的主管機關應該也會要求其他的保險公司。而對於被合併公司的保戶而言,權益上應該是不會受損的。然而假如是因為「倒閉」的保險公司而言,保戶自己就得自求多福了,民國五十幾年就有倒閉過保險公司喔。 
 
  以上僅是個人小小意見,如有錯誤或是疏漏,敬請指正,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