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京美學經濟:探索一座未來城市和七位大師的設計力
新 東京美學經濟


    同事借了幾本書,都是關於這創意、設計、生活等題材,看這類的書比較像是在閱讀雜誌,運用大量的圖示來表達食衣住行各種的生活層面。好處是輕鬆與視覺感十足,壞處就是過於滿足感官,若非對於主題有十分感興趣或自己有涉略,不容易產生許多思考與內心體會。
 


    好像動不動就搬出「思考」、「體會」,感覺沈重了些,這應該是重度閱讀者不能免除的問題,當閱讀不僅於休閒時,其功能性層面就會開展出來。在「新
東京 美學經濟」中,訪問安藤忠雄時,因其僅高中畢業,被問到「不上學怎麼學?」,安藤忠雄回答的很妙,「買一堆建築的書,回來自己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連星期天也不休息,一直讀下去。連父母都覺得我很奇怪,…..。」 我想重度的閱讀就是這樣,一有空閒就在閱讀,旁人看都覺得很奇怪,但自己卻心有戚戚焉。  


    建築或各式以設計為名產生的物品,在近十年被賦予高度的重視,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進步」,好像城市翻新了,建築具現代、自然、人文氣息就是一種進步,如「新
東京 美學經濟」一書前三分之一內容都在說明東京的建築翻新成為一種城市的進步象徵,但真的是這樣嗎? 有人好好想過杜拜的城市化嗎? 如果光用設計、感官方式來包裝城市,而不管一個城市實質的競爭力衡量構面,如居民的文化素質、都市財務的健全度、基礎設施的完成程度、防災的應變能力等,能看得出城市好壞嗎? 若從事後來論,到底「杜拜是一種城市美學」,還是「杜拜是一種奢華墮落」呢? 
 

    我想萬事萬物都回歸「生活」最好,創意散步也好,設計時尚也罷,都是人生活的一種顯現,如何讓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不同的活力才是重要的。以我自己而言,我並不重視創意與設計等方式,認為實用最好,簡單最好,當然也會偶爾被絢爛的色彩或精緻的物品迷惑了目光,但這只是生活的一小小點綴。想法與生活才是息息相關的,譬如我偏愛淡口味的食物(主要是分辨不出太多滋味),也與實用的想法相吻合,這就是一種生活態度衍生出各種的行為。當然偶而的感官刺激是必要的(UMPSHOW,但真的蠻貴的),僅於偶而吧。  


    法天自然是一種生活的最高境界,那自然是什麼?
如何才算回歸自然呢? 我覺得很多傳統滋味應該最能夠代表自然了,不論是純手工、不添加化學成分、與環境融合的建築、淡淡的懷古風格等等。所以我們不是常常被古代的作品所感動,不單單是偉大,還有那種自然的力量吧。 

 

    對於創意、設計等外顯物品,自己常會有「到底在看門道,或在看熱鬧」的疑問,現在我都以生活的角度視之。與自己的生活沒交集肯定是看熱鬧,如果連結到自己生活形態,那應該有些門道可言了,這是當前我對於創意、設計與生活的內心想法。




我要投黃國華一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