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後一場畫展 Patrick Gale

        最後一場畫展

      「就算我不慎把自己拆散了,你仍又默默檢著碎片把我組合了起來!」

        悲傷倒底是不是一種疾病?和感冒一樣可以預測也可以治療呢!

        這不是一本描寫畫展的故事,而是燥鬱症畫家芮秋的傳記,從她的生活、創作,一點一滴串聯起她家人的生活;藝術家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樣,他們陷入感情的深度通常夠深,因此也特別能習慣黑暗;他們的脆弱恰好就是他們的敏感處,他們對抽象事物的敏感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另一個角度來說,精神病患者破裂的心思卻是靈感的來源。

        芮秋.凱利和安東尼.密道頓結婚,育有四名子女,分別是嘉斐爾、茉薇娜、赫德利和派特拉克。患有躁鬱症的芮秋不定期發作,對家人而言有如難以承載的重擔;然而心理的宿疾對自己而言卻是藝術創作的能量,《最後一場畫展》透過芮秋所有家人的點滴故事,敘述他們心中的芮秋以及和她之間的互動,各章節的時間不連貫相當地跳躍,隨著家人的每段口述回憶讓時間無法保持連續,且並非單純的倒敘或多線敘事,而是任意的讓故事沒有規律的流動著,增加了這本書的閱讀難度,我認為這點讓本書失分不少。

       本書的重點在於燥鬱症,但卻沒有著墨比較清楚的內容在這議題上,燥鬱症的線索與症狀散落在書上的每一個角落,但是表現的太隱諱,一如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印象,這本書陳述故事的方式太瑣碎了,我個人認為作者有點炫技的寫法,故事捨棄縱軸的寫法,特意將時間順序拆解到尋常讀者難以拼湊的地步;芮秋的家人與芮秋的故事互動,讓沒有文學閱讀底子的讀者難以咀嚼,其實這是一本相當棒的作品,不論是角色的鮮明度,不論是敘述的主題(家庭的愛可以撫平燥鬱症這個主要論述),還是對親人關係的描繪,甚至於本書還有很典型的推理元素-身世與身份之探索…..這原本應該是本經典之作,只可惜過度使用文學技巧,讓單純的好書變得複雜化,也降低了些許閱讀的快樂感,讀起來倒有點像是準備期末考的英國文學系的學生,非得在單純的閱讀上疊床架屋,或許是我的文學素養還不夠吧!

       畢竟絕大多數的讀者都沒有文學院的底子吧,文章流暢度應該是很重要的,就如,寫財經文章就必需要顧及大部份讀者的程度,太多的數理模型方程式和太冗長的專業術語其實也一樣流於炫技。

評:二顆星。

       5/25看完這本以後有點陷入矛盾,如果我寫出真正的想法,自然就不會有讀者透過連結去購書,對自己是一點意義都沒有,除了沒有好處以外,還會有以往像寫新聞評論或個股分析,講出真正不欣賞的想法而得罪別人;不過,為了一點小小利益就去寫一些場面的違心話,那也大可不必。
       年青人所追尋的是「自己要什麼?」,而中年人最可貴的是可以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五月份要看的書:

邊境近境

龍眠

登山者

模仿犯

爺爺的微笑

慈悲情人


六月上旬書單

刺蝟的優雅

蜂鳥的女兒

奪命旅人


獸之道

姐妹的守護者

六宅一生
尤金尼亞之謎
貴婦人A 的甦醒
沉向麥海的果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ddealer 的頭像
    bonddealer

    總幹事耕讀筆記- 日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