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都有關於美人魚的傳說,而且它們的形象都相類似。在某些文化當中,“美人魚”可以同時指塞壬(海妖)和女性的人魚。尤以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最膾炙人口,由於夜霧中彷佛一個長著魚尾的美人,其時很督人都不知道中國也有美人魚的故事,以下位大家介紹《張生煮海》 一個屬於中國古代美人魚的故事


        張生是元雜劇儒生形象的一個特殊存在。他一夜在石佛寺彈琴,與前來的龍宮公主瓊蓮一見傾心。後他追尋至海邊,瓊蓮了無蹤影。為追求愛情,他並不氣餒,在東華仙姑的幫助下,生起了火,架起了鍋,把個海水“燒得來焰騰騰滾波翻浪”。於是,老和尚不得不低聲下氣地邀請他到龍宮成親。他的煮海、闖海真是一往無前,膽大包天。他勇敢堅定,圍追求自身幸福挑戰皇權,不懈的奮鬥追求終於贏得勝利,為元代儒生為追求自身幸福挑戰皇權,不懈的奮鬥追求終於贏得勝利,為元代儒生譜寫了一曲難得的反封建戰鬥之歌。但作品的神話道教色彩削弱了反封建的力度。

張羽
        潮州人,字柏騰,雙親早亡,風標俊雅,未婚,飽讀詩文,以功名未遂,遊學至石佛寺。一天,張生撫琴消遣,因弦斷,料有人竊聽,出門看視,乃一絕色美女,頓生愛意,詢姓名為龍氏三娘,延至書房,相談歡洽而問親。龍女答應,邀於中秋節至其家,招為東床;張生大喜,遂要求「今夜便成就了,何等有趣」未果,乃退而索得一帕為信物。

        龍女離去,張生若失,即懷信物尋訪佳人,至海岸,水勢一望無際,莫知所之,遇一道姑,趨前問路,訴所以。道姑授三件法寶煮海,以償其願。張生遂一其言,用杓舀水至鍋中,投錢入鍋而煮,鍋中水淺,海水亦然;未幾石佛寺長老為龍王來說媒。張生入海,與龍女結維連理。忽東華仙至,張生因而得知兩人乃瑤池金童玉女謫罰下界,今夙契已償,當返天庭,遂偕龍女隨仙人而去。張生乃是情場的幸運兒。

龍女
        東海龍王的第三個女兒,字瓊蓮,夜晚遊玩,忽聞悅耳琴聲,循音韻而至石佛寺,窺之為一俊雅書生操琴,琴聲有求鳳之意,躡足竊聽。俄而為書生發現,詢問姓名,請至書房聽琴。遂知書生姓張名羽,未婚,因相談愜意,張生求親,即邀張生八月十五至其家,招為婿,由此可見,龍女是個坦率敢愛的女子。但張生要求「今夜成就好事」,卻以「有情何怕隔年期」婉拒,然張生之意,留下鮫綃帕為憑證。兩人佳期尚遠,因張生煮海,而使姻盟提早譜出;後來東華仙告知前事原委,遂連袂重返瑤池。龍女在劇中熱情明理。


道姑
        得道之仙姑,世人稱毛女。偶然乘興遊到東海,張生趨前問路,遂悉此人事詢聽琴之龍女成親,即告知龍女為龍王第三個女兒,龍王性情暴躁狠惡定不允婚。道姑見張生聞言黯然神傷,因受東華仙法旨,來指引張生還歸正道,乃受三法寶和煮海術,使張生得償其願。道姑是助有情人結褵的仙人,為劇中關鍵性人物。
長老

        法號法雲,石佛寺之主持,借屋給張羽溫習經吏。一日,受近鄰東海龍王之託,招煮海之張生為婿,遂引張生入海完婚,是一位和善的老僧,為媒人之角色。

龍王
        東海之王,龍女之父,知其女與張生相愛,訂下中秋之約,而藉凡人不能入水而拒之。不料張生得仙人相助,主得海水滾沸,龍王不堪其苦,才找長老做媒,招張生為婿。海龍王是大海的主宰者, 也是以海洋風暴潮導致海難事故的始作俑者。東海龍王還是神權的衛道士,他自己位列仙班, 雖說在玉帝那裏是一個並不起眼的小仙角色,然而在東海,卻是權傾一方的土霸王。他網羅一些蝦兵蟹將,或興風作浪、顛倒船隻; 或興雲布雨, 造成一方旱澇; 或養尊處優,擺出一方土霸王的架勢,更不把平民百姓放在眼裏。誰要是敢於跟他作對,或者反對他的指令,他就會像撚死一隻螞蟻一樣,把人置之死地。對於像張生一樣的窮酸書生,要娶龍王女兒瓊蓮為妻,更是倍受阻攔和干涉。所以,他又成了干預兒女婚姻導致愛情悲劇的舊勢力代表。從海洋文化、海洋傳統觀念上來說,在人類抗拒自然能力處於初級階段時期,人們無法解釋海洋風暴潮的起因,認為是龍王或海妖作祟,是深藏海底的惡勢力在興風作浪。之所以出現連年乾旱,是由於海龍王不履行興雲布雨的職責,故意與民作對。人類認識海洋有幾個階段: 最初的生命來自于海洋,然而,由於海洋風暴潮災難頻仍,就離開了海洋。直到原始社會,人們仍舊懼怕海洋的風浪潮湧、懼怕海洋的廣博無涯。封建社會初期,人們才去謹慎地認識海洋,到海上尋找仙山、尋找長生不老之藥。漢魏六朝以後,航海貿易事業逐步興起,海洋漁業捕撈事業逐步興起,這是積極認識海洋的開始。至於與海搏鬥抗爭的思想意識,那是近古以後才產生的,可從《張生煮海》雜劇裏窺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