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陣子,台灣正在為平均薪資是否到達5萬而爭論不休,主計處所提供的數字被憤怒的年輕世代解讀為「幹話」。很多人認為平均薪資5萬是所得M型化下的統計結果,平心而論,從主計處所公布的薪資中位數40,612來看,薪資中位數與平均數之間確實有一段距離,但也並非偏離到過於離譜,官方的統計數字之所以和年輕世代的感受有這麼大的差距,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擷取91   

首先,薪資僵固性讓年輕世代成為企業Cost Down模式下的犧牲品。經濟學中所謂薪資的向下僵固性,是指企業在與員工簽定雇傭契約後,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無法因應景氣狀況來調降既有員工(或資深員工)的薪資,因此,在成長受限時,企業為了降低人事成本,其做法往往是壓低新進員工的起薪,例如,10幾年前,新鮮人要在金融業找一份月薪4-5萬的工作並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如果你應徵的職缺是MA,第一年年薪100多以上起跳的也大有人在,然而在5-6年前,很多行庫就連開給MA的職缺也只剩月薪4萬出頭。而新人在剛進公司時,往往會被派予較多工作(很多可能是資深者不想做的繁雜工作),或常被以年輕、沒有家累的理由要求加班,因此造成相當嚴重的勞逸不均,也讓年輕世代成為這套遊戲規則下的受害者。

第二,就是生活成本的上升。雖然房市價格在2014年高峰後,這幾年呈現向下修正的走勢,但對年輕世代來說,房價修正對其並無助益,當房屋的買賣雙方陷入收手觀望與不肯賠售間的僵局時,購屋的潛在需求者在觀望期間湧進租屋市場中等待,反而讓租金在2014年到2018年這段期間明顯上漲,這對剛出社會只能租房的年輕人來說,居住成本不降反升,生活壓力自然也日益上升,這也是為什麼這個世代的族群對於政治人物的言行特別敏感,也越來越沒有耐心的原因。

之前說過,過去在政客貪婪與政策錯誤下炒高房地產的後遺症,現在正是整個社會支付代價的時候,這不是個容易解決的問題,因為重手打壓房價固然有助於降低店家經營成本,讓房東、業主與員工之間的收益分配回到合理範圍,經濟體也比較容易在房市落底後重新找回活力,但缺點是以台灣有高達將近8兆的房貸餘額,這麼做也可能會有導致銀行逾放上升,而有形成金融風暴的風險,這是任何主政者都無法承擔的後果。

 擷取92  

但是如果不以政策手段打房,而期待所謂的「軟著陸」的話,那就是現在的結果,薪資與居住條件的持續惡化,讓年輕世代在雙向壓縮下失去容忍能力,對任何可能造成生活成本上升的舉措都感到義憤填膺;再者,房東對租金的錯誤預期與貪婪心理,也讓小型商家的經營環境惡化,可能導致關店潮與商圈沒落,日前台中赤鬼牛排事件就是一例(新聞連結)

這是眼下台灣所面臨的困境,當經濟體要從一個過於偏離的狀態下往回修正時,在經濟學教科書的模型中或許只是畫一條線而已,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條線走起來往往相當痛苦,無論修正的方式是所謂的軟著陸或硬著陸,也無論過程是長痛還是短痛,該支付的代價與社會成本可能還是難以迴避。

再來講一下台灣的低利率問題。

台灣的低利率情況有多嚴重,看看下面兩張圖表就可以明白。目前台灣一年期定存和定儲的利率大約介在1%1.1%之間,但政府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已經跌到1%以下,這表示,銀行如果將收到的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拿去買政府十年債的話,不但無利可圖,還會套損。 

對台灣金融機構來說,長天期台幣存款早已是「負利差」的包袱(所以,如果你不爽某家銀行,要報復它的最好的方式並不是解掉定存將存款移走,反而是存入大量每筆300萬以下的定存),這一方面反應出台灣企業的成長動能停滯,導致借款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央行長期為了阻升台幣,大量買進美元(釋出台幣)的結果,導致整個利率市場被嚴重扭曲。

擷取93擷取94  

那麼,央行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呢?當然不會沒有,只是對央行來說這是個不被允許談論的議題,就像當年葛林斯潘主掌聯準會時,「房市泡沫」這個名詞成為禁忌一樣,金融機構倘若在對外報告或聲明中談論及此,往往會很容易引來央行的關切。然而,低利問題確實造成金融業存放款利差不斷收縮,對老行庫(例如三商銀)而言,因為其活期存款比重較高,平均資金成本較低(活存幾乎零利率),因此利差問題可能較為緩和,但是對新進的民營行庫來說,當傳統的存放款利差隨著央行的政策變得已經無利可圖,甚至賠錢的時候,他們自然必需另尋出路。 

房貸業務是銀行爛頭寸的其中一個去處。銀行之所以喜歡承作房貸,是因為以目前平均房貸利率約在1.8%左右來看,相較於存款利率,多少還算有點利差可賺,加上有房子作為擔保品,對銀行也比較有保障,但這在無形中也對房市炒作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而高房價則是今天悶經濟的原凶。 

在傳統存放款業務隨著利率降低,而變得逐漸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手續費收入成為另一條出路。不過由於台灣金融業眾多,競爭激烈,要在存匯業務中賺取手續費並不容易,於是銀行業開始把頭腦動到理財業務上,而台灣的投資人正好也在為低利率而苦惱,於是兩者一拍即合,這是2008年之前,銀行理專業務盛極一時的原因。有一陣子理專賣的產品,複雜到別說是一般散戶,甚至連從業人員自己都看不懂,這在多頭市場時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2008年的金融海嘯給了所有人震撼教育,這股理財旋風也在連動債風暴後嘎然而止。

俗話說,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當銀行玩掛了一批顧客後,自然也會找到找下一批。鉅額的虧損讓散戶退場,金融業就轉而把目標擺在中小企業戶身上,其結果就是幾年前鬧得不可開交的TRF風暴。

TRF是一種相當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我就不詳細介紹與拆解了,那要花很大的篇幅),其實銀行業一開始在發展客戶端的衍生性商品業務時,大多還是以客戶的實質需求為主,例如針對進出口商需求所承作的遠匯、換匯或AR-AP等,但隨著TMU(銀行交易室的Sales)與企金部門一同拜訪企業授信戶,撩撥起中小企業業主的貪婪與賭性後,很多性質近似賭博,而與客戶實質需求不相關的產品(例如PIVOTTRFDKO等產品)開始大量冒出,許多中小企業老闆本對產品不了解,就在不明究理的情況下,承作了連結人民幣的TRF。最後,就如同連動債風暴對散戶的當頭棒喝一樣,人民幣走勢在2014年結束多年的升值趨勢,轉而大幅走貶,風暴也於是釀成。

平心而論,我對這些遭受虧損的中小企業主其實沒有抱持太大的同情,多數金融業在與客戶所簽訂的交易合約並沒有瑕疵(當然行銷時可能會避重就輕),跟顧客敲定交易的過程也會依規定錄音,並播放相關風險告知錄音給顧客聽。要進賭場,本來願賭就應該服輸。然而,TRF事件可以提供我們的省思是,這些中小企業戶之所以會踏進賭場,是出自對銀行形象的信任,認為銀行推給他們的產品不會讓其承受太大風險,而銀行之所以誘導他們承作這些交易,背後的因素則是低利率環境下的困境。換言之,造成長期低利率環境的中央銀行,在這些事件中並不是沒有扮演角色,當然,也絕對不是沒有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