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幾已不復記憶的故事內容之外,印象中書裡關照的內容雖和東方的思惟略有出入,但是還是有很多的見解讓我覺得值得推薦給大家。其中最有趣的,就是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模式。

     不知道您有沒有想過,自己和別人的相處,是否也落入了一成不變的窠臼?或是下意識裡所習於使用的手段,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久而久之,自己和週遭的人們都落入習慣的陷阱而不自知?

        也許我們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都已經習於某種影響別人的姿態,以取得雙方互動間的主控權。書中的說法是,人會在有意識或無意識間爭奪流通在人與人之間的能。這種微妙的感覺很難形容。這樣說好了,當我們與別人互動的時候如果得到對方的肯定或讚揚,自己當然會比較愉快,也會比較有自信;但是當被別人貶低或不予認同時,難免會覺得落寞與不滿。更糟的情形是,有些人必須透過讓他人崇拜、甚或畏懼與退縮才能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也有些人對於被誤會或是被抹黑卻則是反映的太過激烈。其實說穿了,彼此只是在互動間交換能量。真正的問題不過在於每一次的交手彼此得失多少,勝負看不看的開罷了。

      在化學上,每個分子本來就是由質子,中子及電子組成。有些分子不是很穩定,就會有游離的電子出現,或是在他的位階上少了幾個電子,從而產生強烈的吸力。若是其他多了或少了電子的分子巧妙結合,彼此就能成為穩定的結構。反之,遇到更強的吸力或拉力,原來的結構就會被破壞。當然如果是向黃金這樣穩定的金屬,那遇到什麼物質,都不會造成到他的改變。

     若這是黃金永恆的價值,那人何嘗不是如此? 

        書中提到,人和人相處之間,都會習慣運用一種控制對方的戲碼。也許是潛意識,也許是習慣的手段,但都不出審問、冷漠、脅迫、乞憐等四種。寫到這裡我倒是頗有感觸,因為我覺得週遭發生的衝突,爭執,的確都是在這幾種模式下變化產生。有的人習慣咄咄逼人,凡事一定要問出核心,以一副追求真理的姿態,彷彿不突破對方的心防就不能得到真理一樣,這樣的人習於審問,而在追求事實真相的過程中,所有攻破對方的自尊或防線的舉動都被合理化了。這樣的人,(尤其是這樣的父母),就會造成另一個審問者,或是冷漠的人。 

        有沒有這種經驗?有的人習於冷漠,您永遠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當然,也許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習慣把自己保護或偽裝起來,但他有意無意的漠視帶來的冷鋒卻是可以您清楚感受的到的。冷漠當然可能來自防禦審問者的咄咄逼人(像是家人、男女朋友或是比您還混的老闆),也可能是在受傷過後保護自己的姿態。其實,冷漠本身也是一種控制戲。有的人就是習慣用冷漠去操縱彼此的互動模式,習慣用冷漠達成自己的目標──或讓對方的目的達不成,在人我的互動中取得對自己有利的姿態,這樣的操控比起審問者來更是的冷酷和精準,而且更不容易被發現。 

        脅迫和可憐,這我想您也相當有經驗了,當然我不是說您公司的長官們都是那些脅迫者--請自行對號入座--這可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有些人往往會透過各種堂而皇之的名目來達成自己的手段,我比較熟悉的,像是公司願景、團隊精神,還有種種為了您的前途、考試考高分您才能出人頭地等等說法,當然這些不是壞事,但是威脅給您很差的考績、逼您進各種補習班、考試考不好得挨就不太妙了。 

        和脅迫者相處,當然不會是件快樂的事。被脅迫慣的人,除了也成為人見人怕的凶神惡煞外,變成可憐蟲的機會倒是不少。或者您會想到身邊永遠最委屈的那個人,習慣退縮、習慣受挫,當然這也是一種防禦姿態,降低自己的自尊讓其他人或憐憫或同情,從而無法繼續攻擊或轉而付出關懷。當然絕對不會有人承認,他是用這樣的姿態去影響他人或取得主導權的—拜託,那也太辛苦了。但是不可諱言的,這些方式都是會習慣的,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那無形中就變成他最熟悉的手段,因為他會從經驗中預期得到的效果,從而再三的使用相同的模式去影響他人。 

        沒錯,您絕不會遇到有哪些人是單純的可憐蟲或是窮凶惡極的壞蛋,每個人都是這幾種模式的混種產物,只是哪種方式比較顯著就是了。根據我的經驗,人的控制戲也是會改變的,像我運氣好的時候常常變成審問者,比較背的時候變成可憐蟲就是一個精神分裂患者的真人實證。但如果我們認為較好的人格特質應該像黃金一樣穩定、讓人安心,那這些控制戲碼,其實都是不必要的。其實一旦了解到這些控制的戲碼都只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幻覺之後,如何破幻覺,就變成更有意義的事。 (不過話說回來,黃金對人所能產生的價值與其說在分子的穩定,倒不如看看未來上漲的潛能較有意義。) 

        書中提到每個人的個性和行為模式養成,和後天的遭遇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藉由檢討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從心靈淨化的角度,重新詮釋事件的意義,就會對我們有很大的改變。舉例來說,小時候可能缺乏父親或母親的關愛,長大以後會有戀父或戀母情節,這絕對是顯而易見的例子(相對的家裡很穩健的人,由於長輩的慈愛是被預期的,所以反而這樣的問題會較少)。如果我們能審視自己成長歷程的紀錄,仔細去推敲發生的過程和對自己帶來的影響,其實就能比較瞭解自己行為模式背後的動機。當然這不容易,大部分人缺乏內省的機會或意願,對於那些心理曾經受挫的人,回憶可能就像一個蟲洞(worm hole),讓他連打開的勇氣都沒有,持續的偏差行為,更讓整件事變成一個不堪回想,也不能與其他人分享的黑盒子。若缺乏良好的互動或支持團體的鼓勵,自我的探索也許反倒是危險且無效的。畢竟人會給自己找藉口,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我也是一樣。每當我遇到挫折的時候,總想找別人傾訴,得到別人的關懷,來增加自己的能量。在這樣的目的之下,難免會把自己講的可憐,把別人的行為妖魔化,然後自己在不得以的情形下被迫做出決定或發表負面的言論—反正,都是環境逼我的。但這樣的戲碼不是常常有效,運氣好的話,您身邊還是會有ㄧ些人不理您,毫不留情面的給您當頭棒喝,告訴您:別鬧了,這些都是您自己造成的。 

        嚴格說起來,這樣的朋友多或少,就和我們自己的造化有關了。有人一聽到別人不認同,不同情他,馬上就跳起來,有人聽到別人誤解甚至污衊--當然,您不能期望每個和您互動的人都是全知的第三者,就會整個人抽蓄憤怒到不能自已,但是其實這些都是很好省思自己的機會,如果能在動怒之前或之後,重新省思一下,那您會發現,不管對方是誤解或是善意提醒,換個角度思考。都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的。 

        所以囉,我運氣不錯,還有一兩個這樣的朋友,和一個洞察事理,把我瞧的很透的老姐。如果沒有一些真能給您當頭棒喝的朋友,那我們常常會在情緒的漩渦裡面打轉而不可自拔。但是說真的,其實這樣的朋友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若您習於接受別人的建議或挑戰,可以用更成熟,多方關照的思索去檢視自己的內心,那磁場改變了,也許本來沉默的友人也會不吝於給您更多的建議,這絕對比上咖啡店或上酒店吐苦水,跑夜店去瘋狂來的有意義多了。探索內心是多重要且不容易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需要有瞭解自己的人來鼓勵,這我倒是深信不移。 

        更妙的是如果您想深一層,又會發現很多事情或個性、反應,不僅僅是能由生命中的歷程紀錄來解釋的。若是從佛家的角度,從輪迴來解釋,那就會更清楚的了解此生的生命型態,是前世有意識的完成一些事情所產生的結果。當然此世很多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遭遇或生命力歷程,會在此世造成影響。不去想宗教的觀念,若是把我們的生命歷程往前往後延長,很多事就能得到解答或心靈的慰藉,也有很多事我們就不必汲汲於營取,或在心上深深的牽掛了。 

        不錯的一本書,建議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