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縮萬萬歲
2016年10月中旬,台股指數總算站上9300點這個一年半以來的新高位置,但量能始終維持在每天六七百億左右的水準,正因如此,對行情看淡者振振有辭堅守其一貫看空立場,然而這些堅信量價關係的技術面信徒,應該也錯過了一年半以來將近兩千點的大行情,為什麼台股發生所謂量價背離呢?
一、從經濟學理論探討:
讀過經濟學的人都一定讀過「供給與需求」,經濟理論告訴我們一條「需求曲線」,任何物品的價格如果上漲,其需求量一定下滑,反之則需求量上揚。但以往的台股卻是個很奇怪的產品,在2012年以前,只要台股的價格愈貴,投資人就愈想買(見圖1),也買愈多,這在經濟學上被稱之為「非正常財」(又稱季芬財),以往台股這種價量同向的特性本來就不符經濟原理,其實全世界越是成熟的金融市場,其量價關係比較接近正常財。
從2012年開始,台股的季芬財特點漸漸消失,不管指數漲跌,成交量都沒有呈現明顯的正向或反向關係,成交金額維持在相當穩定的數字。
圖1、2006-2016台股月線價量圖
二、量能放大是好事嗎?
從2011年底到2016年10月這段期間,台股日成交量一共有11天超過1300億,其中有10次在爆出大量後的三個月內呈現下跌,跌幅從7%到20%不等。看了這個實證統計,投資人還想巴望著股市量能增加嗎?其實從簡單的供給原理來解讀,量能放大意味著大戶順利出脫持股,念過大學的人都知道,四年大學生涯中出席人數最高的日子是畢業典禮,在最熱鬧的氣氛中結束大學生涯。
三、為什麼市場如此重視量能?
但對金融業與政府而言,他們利益的來源是手續費和交易稅,這非得仰賴高額成交量不可,他們樂見成交量的放大,甚至引導「有量才有價」這種謬論的流傳,只是對散戶而言,投資的目的是賺取價差與股利,成交量大小根本事不關己,判斷行情千萬別掉進「莊家的邏輯」中。
不胡亂放量的台股,代表已經擺脫受不正常氣氛與媒體的干擾,大戶公司派也越來越難胡亂拉抬出貨,更代表投資人的心態逐漸向基本面靠攏,更有耐心持有部位或等待合理價位出現,也許這樣的環境增加了金融業、公司大股東甚至炒作者的獲利難度,但我欣見這種成熟穩健的趨勢發生。
量能萎縮具備賣壓不強與大戶無法出脫兩種意義,對散戶而言,這才是行情維持不墜的平安符,千萬別跟著政府、金融業或那種冬烘型股市老伯瞎起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