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攻擊

 攻擊

作者:雅斯米娜.卡黛哈 Yasmina Khadra

內容簡介:

阿敏和絲涵是一對歸化以色列的阿拉伯夫婦。先生阿敏是台拉維夫一位傑出的外科醫師,和絲涵夫妻倆人住在一棟高級住宅區的豪宅,過著令人稱羨的舒適、愜意生活。但是某天,發生在一間郊區速食店的自殺炸彈攻擊硬生生摧毀了他一手打造的美好生活──絲涵不幸在自殺炸彈攻擊中喪生。但更為驚人的是,所有現場的蒐證都顯示,絲涵就是那位炸死了在場十多名孩童的自殺炸彈客。

  得知消息後,阿敏拒絕接受事實,但是一封妻子離家後寄來的自白信將他推向最殘酷的現實:多年來看似和他共同構築幸福生活的妻子,將他排除在自己的生命外,徹底背叛了他。

  絲涵的行為不僅毀了自己以及其餘十多個受害者的生命,也同時摧毀了被遺留在人世、不得不面對現實的阿敏的生命。在痛苦、憤怒以及不解的情緒下,阿敏決心找出究竟是誰將他的妻子變成一個他所不認識的人、一個恐怖的自殺炸彈攻擊客(摘自於本書宣傳文案)

        持平而論這本書的文案與內容相當吻合,當一個自栩為中產階級一覺醒來發現老婆竟然是基本教義派的自殺炸彈客時,尋常人很難想像一波又一波的衝擊。這些衝擊讓閱讀後的自己仍然陷入一層又一層的省思。

        一、中產階級是普世追求的生活包裝?還是自我麻痺下的避風港?阿拉伯裔的阿敏努力讓自己脫離窮困的族群,想要用美適中產階級的身份-外科醫生,擠身到與自己血統為敵的以色列上流社會,在千年宿命之下,那一層又一層的所謂的成功富裕的專業中產階級假面具,或許根本經不起任何考驗。
        這讓我省思起,在兩岸的糾葛和中國的敵意之下,台灣可以忽略種種意識形態的差異而一廂情願地追求經濟短暫的利益嗎?

        二、一個民族所受苦痛的救贖與彌補不能建立在另一個更弱小的民族身上。芊年來猶太人的宿命和蒙受納粹民族清洗的苦痛,形塑了以色列人建國與治國的強悍,但是卻讓原來居住在應許之地的巴勒斯坦人遭受類似的苦痛,在我們省思納粹蹂躪與屠殺猶太人的罪行時,應該也得同時去關注被以色列壓迫的巴勒斯坦。

       三、 
世界並非一元而是多元。這本書不單單用巴勒斯坦人的角度去書寫,而且還用一個被所謂的猶太-西方主流世界所洗腦的中產階級的覺醒過程去書寫,所以本書並沒有硬梆梆的國仇家恨與意識形態,而是用人性的角度去破解西方-猶太的偽善。


        四、 
羞辱他人的民族永遠無法獲致真正和平。本書直指巴勒斯坦人的苦痛-被無情的羞辱,屠殺與掠奪都比上羞辱,作者用主角的覺醒歷程去陳述巴勒斯坦人的那股被羞辱厚的絕望,讓讀者清楚地瞭解到那些自殺炸彈烈士的心路歷程。

        本書是一本相當難得且罕見的以巴勒斯坦觀點為出發的小說,雖然故事的演繹過程相當沈重(坦白說也有點無聊),部份篇幅淪為說教式的心路歷程,但是至少整本書堅守著小說與故事的型態進行,主角的遭遇相當典型,作者依循著「失落-尋找-救贖」公式去講故事,故事的型態中規中矩,與故事的場景與背景相較的確是遜色。

我個人比較有興趣的作者本身,他本名為穆罕默德.莫萊賽奧(Mohamed Moulessehoul),曾是阿爾及利亞軍隊軍官,在阿爾及利亞以法文出版了多部小說,深獲好評。在阿爾及利亞內戰期間,他為了躲避軍方對書籍的審查,採用了他妻子的名字「雅斯米娜.卡黛哈」這個女性筆名。一直到2001年,他離開軍隊遷居法國後,才公布其真實身分。在公布身分後他依舊持續使用他太太這個女性筆名,為的是表示對妻子的感激,以及對所有阿拉伯女性的敬意。

  卡黛哈對於目前深擾伊斯蘭世界的政治衝突相當關心,重要著作有當代東方三部曲:《喀布爾之燕》《Swallows of Kabul》、《攻擊》、《巴格達之歌》《The Sirens of Baghdad》。其中《喀布爾之燕》出版日是20054月,《巴格達之歌》出版日是20077月,至於何時會將作者另外兩本著作翻成繁體中文版,身為讀者也只能望穿秋水了。

       評:四顆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nddealer 的頭像
    bonddealer

    總幹事耕讀筆記- 日本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