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度佛教思想史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1/yinshun31-00.html
寫了幾篇都是評論短篇,這回評論大本書,29萬字左右。印順導師所著。佛法博大精深,印度佛教史等等入門書不看,有如以管窺豹,難以初步瞭解佛法流變的全貌。以為可以隨隨便便在放滿整個房間的大藏經中找出一經一偈,就想求得解脫,無異於大海撈針。看完本書,將會對於印度當年佛教的流變有初步的認識,什麼是「正法」也將會有所取捨。
印順導師1906年出生,2005年下課。20歲開始研究佛經,25歲出家,27歲起深入大藏經為期三年。凡夫俗子正在把妹鬼混之年,人家已經做了多少功課。導師不只唸書還寫書,他有空就一直寫一直寫。日本人覺得他寫得真是了得,頒給他博士學位,於是他還是繼續寫一直寫,後來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印度佛教思想史」是1988年83歲所寫。我們有幸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好好看看風景吧。
本書是從佛陀當時印度之宗教思想背景開始介紹,佛陀追尋真理、悟道的過程,與佛陀的法要。佛陀入滅後,有兩件事必須處理:一是佛陀的遺體,二是佛陀的遺教。佛陀的遺體火化後,舍利子由八王分得回國,建塔供養。後來阿育王集合一部分的佛舍利,分送到有佛法流行的地區。舍利塔是象徵佛陀的。佛法以三寶為歸依處,而佛卻已過去了,為眾生著想,以舍利塔象徵佛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以香,華,瓔珞,傘蓋,飲食,幡幢,伎樂歌舞等供養舍利塔,佛教開始有了類似世俗宗教的祭祀(天神)行為。釋尊在世時,接受供養飲食以外,是不搞婆羅門教那一套的。
佛陀的法身部分,由於當時沒有文字,於是由大迦葉當主席,結集五百位阿羅漢,由阿難誦出,經五百阿羅漢審定,確定無誤之後,大家背起來。到佛滅一百年,為了比丘可否手捉金銀,東方比丘,與西方的比丘,引起了重大的論諍,因而有第二結集(也稱「七百結集」)。由於人數眾多,雙方各自推派代表,由代表們依經、律來共同審定。對於引起諍論的問題(西方系說共有「十事非法」),依現存律藏的記載,東方派承認自己是不如法的。「七百結集」的論諍,雖由雙方代表的會議而和平解決,但只是暫時的。毘舍離中心的東方比丘的佛教在發展中,與西方比丘們的意見,距離越來越大,終於與西方分立,事實上成為二部,後來更進一步分成十八部甚至更多部派。弟子對佛陀的教法出現歧異,以致相互指責對方論點的缺失,黨同伐異,於是部派佛教從此產生。起初為了戒律的問題,大眾部與上座部分立。大眾部後來演變成大乘佛教,並排斥上座部稱之為小乘。
兩千多年的流傳演變,向北傳入中國、日、韓、越南,此系稱為「北傳佛教」,主要展現「大乘佛教」的風貌;向南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稱為「南傳佛教」,主要展現「上座部佛教」的風貌;向西北傳入西藏,再傳到青海、蒙古,此系則是「祕密大乘佛教」。
書中在大乘佛法流變著墨甚多,從大乘初期之「性空唯名論」,中期之「虛妄唯識論」與般若融合唯識的「真常唯心論」到「如來藏我論」,到最後「祕密大乘」。這部分留給有興趣者慢慢去琢磨。
整本書看完,如果你還是一頭霧水,台灣北中南東,山頭林立,禪、淨、顯、密、北傳、南傳,到底我是該從何下手?以下引用本書序文中印順導師的看法做為結論。
釋尊開示的正法,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修學者先徹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實知緣起;依緣起而知無常,無我無我所,實現究竟的解脫──涅槃寂滅。涅槃不落有無,不是意識語言所可表示,為修行而自覺自證知的。以菩薩大行為主的「初期大乘」經,繼承「佛法」的正法中心,但「佛法」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而「初期大乘」經,卻是直顯深義──涅槃,空性、真如、法界等,都是涅槃的異名。所以,「佛法」從緣起入門,「初期大乘」是直顯諸法的本性寂滅。諸法本性是無二無別、無著無礙的,在「佛」的懷念中,傳出一切眾生有如來(胎)藏,我,自性清淨心的「後期大乘」經。這樣,「正法」由緣起論而發展為法法平等無礙的法(本)性論;又由法(本)性論而演化為佛性(如來藏)本具論;再進就是本來是佛了。這是佛教思想發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終歷程。
我對印度佛教的論究,想理解佛法的實義與方便,而縮短佛法與現實佛教間的距離。方便,是不能沒有的;方便適應,才能有利於佛法的弘布。然方便過時而不再適應的,應有「正直捨方便」的精神,闡揚佛法真義,應用有利人間,淨化人間的方便。希望誠信佛法的讀者,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變中,能時時回顧,不忘正法,為正法而懷念人間的佛陀!
當今「大師」、「活佛」甚至「超活佛」似乎隨處可見,說法常常是相互矛盾,甚而互相否定,但是沒有一位能否定唯一的喬達摩希達多。佛教二千五百年來已經從一棵種子成長為枝葉繁茂的大樹,若是能夠從頭到尾先建立整體佛教思想的歷史流變是最好,沒有這等福報的人當然是先從根本「原始佛教」先研究起,才是重點。何者為「實義」,何者為「方便」,自然一目了然。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1/yinshun31-00.html
寫了幾篇都是評論短篇,這回評論大本書,29萬字左右。印順導師所著。佛法博大精深,印度佛教史等等入門書不看,有如以管窺豹,難以初步瞭解佛法流變的全貌。以為可以隨隨便便在放滿整個房間的大藏經中找出一經一偈,就想求得解脫,無異於大海撈針。看完本書,將會對於印度當年佛教的流變有初步的認識,什麼是「正法」也將會有所取捨。
印順導師1906年出生,2005年下課。20歲開始研究佛經,25歲出家,27歲起深入大藏經為期三年。凡夫俗子正在把妹鬼混之年,人家已經做了多少功課。導師不只唸書還寫書,他有空就一直寫一直寫。日本人覺得他寫得真是了得,頒給他博士學位,於是他還是繼續寫一直寫,後來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印度佛教思想史」是1988年83歲所寫。我們有幸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好好看看風景吧。
本書是從佛陀當時印度之宗教思想背景開始介紹,佛陀追尋真理、悟道的過程,與佛陀的法要。佛陀入滅後,有兩件事必須處理:一是佛陀的遺體,二是佛陀的遺教。佛陀的遺體火化後,舍利子由八王分得回國,建塔供養。後來阿育王集合一部分的佛舍利,分送到有佛法流行的地區。舍利塔是象徵佛陀的。佛法以三寶為歸依處,而佛卻已過去了,為眾生著想,以舍利塔象徵佛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以香,華,瓔珞,傘蓋,飲食,幡幢,伎樂歌舞等供養舍利塔,佛教開始有了類似世俗宗教的祭祀(天神)行為。釋尊在世時,接受供養飲食以外,是不搞婆羅門教那一套的。
佛陀的法身部分,由於當時沒有文字,於是由大迦葉當主席,結集五百位阿羅漢,由阿難誦出,經五百阿羅漢審定,確定無誤之後,大家背起來。到佛滅一百年,為了比丘可否手捉金銀,東方比丘,與西方的比丘,引起了重大的論諍,因而有第二結集(也稱「七百結集」)。由於人數眾多,雙方各自推派代表,由代表們依經、律來共同審定。對於引起諍論的問題(西方系說共有「十事非法」),依現存律藏的記載,東方派承認自己是不如法的。「七百結集」的論諍,雖由雙方代表的會議而和平解決,但只是暫時的。毘舍離中心的東方比丘的佛教在發展中,與西方比丘們的意見,距離越來越大,終於與西方分立,事實上成為二部,後來更進一步分成十八部甚至更多部派。弟子對佛陀的教法出現歧異,以致相互指責對方論點的缺失,黨同伐異,於是部派佛教從此產生。起初為了戒律的問題,大眾部與上座部分立。大眾部後來演變成大乘佛教,並排斥上座部稱之為小乘。
兩千多年的流傳演變,向北傳入中國、日、韓、越南,此系稱為「北傳佛教」,主要展現「大乘佛教」的風貌;向南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稱為「南傳佛教」,主要展現「上座部佛教」的風貌;向西北傳入西藏,再傳到青海、蒙古,此系則是「祕密大乘佛教」。
書中在大乘佛法流變著墨甚多,從大乘初期之「性空唯名論」,中期之「虛妄唯識論」與般若融合唯識的「真常唯心論」到「如來藏我論」,到最後「祕密大乘」。這部分留給有興趣者慢慢去琢磨。
整本書看完,如果你還是一頭霧水,台灣北中南東,山頭林立,禪、淨、顯、密、北傳、南傳,到底我是該從何下手?以下引用本書序文中印順導師的看法做為結論。
釋尊開示的正法,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修學者先徹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實知緣起;依緣起而知無常,無我無我所,實現究竟的解脫──涅槃寂滅。涅槃不落有無,不是意識語言所可表示,為修行而自覺自證知的。以菩薩大行為主的「初期大乘」經,繼承「佛法」的正法中心,但「佛法」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而「初期大乘」經,卻是直顯深義──涅槃,空性、真如、法界等,都是涅槃的異名。所以,「佛法」從緣起入門,「初期大乘」是直顯諸法的本性寂滅。諸法本性是無二無別、無著無礙的,在「佛」的懷念中,傳出一切眾生有如來(胎)藏,我,自性清淨心的「後期大乘」經。這樣,「正法」由緣起論而發展為法法平等無礙的法(本)性論;又由法(本)性論而演化為佛性(如來藏)本具論;再進就是本來是佛了。這是佛教思想發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終歷程。
我對印度佛教的論究,想理解佛法的實義與方便,而縮短佛法與現實佛教間的距離。方便,是不能沒有的;方便適應,才能有利於佛法的弘布。然方便過時而不再適應的,應有「正直捨方便」的精神,闡揚佛法真義,應用有利人間,淨化人間的方便。希望誠信佛法的讀者,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變中,能時時回顧,不忘正法,為正法而懷念人間的佛陀!
當今「大師」、「活佛」甚至「超活佛」似乎隨處可見,說法常常是相互矛盾,甚而互相否定,但是沒有一位能否定唯一的喬達摩希達多。佛教二千五百年來已經從一棵種子成長為枝葉繁茂的大樹,若是能夠從頭到尾先建立整體佛教思想的歷史流變是最好,沒有這等福報的人當然是先從根本「原始佛教」先研究起,才是重點。何者為「實義」,何者為「方便」,自然一目了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