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裨海紀遊 跟隨三百年前的腳步重遊台灣西部
人物:郁永河、顧敷公及隨行役者50多人
時間:清康熙三十六年(AD1697)農曆四月初七~五月初二
路線:清台南府城~~淡水關渡
目的:採硫磺供清廷福建省火藥局補庫
裨海紀遊此書原本只是清康熙時期,福建文人郁永河個人書寫來台洽辦採硫事宜時所見所聞的遊記,一直以來從不曾廣為傳抄刻印流傳,直到日治時期著名的人類學者伊能嘉矩才開始對本書做深入研究,裨書裡對當時台灣平埔族體貌風俗居所的描寫,山川風物地理景觀的記載,成了後世學者一個重要的參考。
裨海紀遊新注則是作者試著循郁永河當年行走的路線,帶著大家撫今追昔,從現下以觀時間流轉,滄海桑田或有所感。
---------------------------------------------------------------------
◎康熙台北湖的爭議
裨海紀遊裡郁永河從關渡搭莽葛船進入當時的台北盆地時,看到一水廣渺無涯的大湖,且與嚮導的對談記錄中,出現原居住在台北盆地的三個平埔族番社,因康熙三十三年台北大地震被大水淹沒的描述。
後世的地質學者或考古學者對於康熙台北湖是否真的存在、範圍有多大、存在時間有多長,還有些爭議。讀到這裡對於台北盆地是否會再發生大規模的地震,讓曾經歷九二一和三三一地震而又常杞人憂天的我來說,不免又開始擔心了。【據說曾有地質學者表示,台北盆地這幾年來蓋超高大樓,也對岩盤造成影響】
◎平埔族人的容貌風俗
所見御車番兒皆偏體雕青;番皆偉岸多力,既盡文身,復盡文面,男子競尚大耳,有大如盤,至於垂肩撞胸者
郁永河筆下所描述的當時平埔族男性多有紋身刺青的習慣,更奇特的是,如同現今泰國大耳族般把耳垂穿孔加大的情形。和現下一些追求時尚,而在身體鑽孔刺青穿環的年輕人比起來,平埔族人們可是不徨多讓呀!
婦人弓足絕少;番婦穴耳為五孔
女已長,使居別室中,少人求偶者皆來。女子擇所愛者乃與挽手,以明私許之意,終身依婦以處。
平埔族女性不纏足。在婚姻方面,更與當時清朝大男人沙文主義大大不同,是標準的母系社會,女性可擇己所愛結婚。因此有人認為婚宴上母舅坐大位的傳統,有可能是平埔族習俗的流傳。台語中夫稱妻為『牽手』,也被認為是平埔族挽手婚的遺緒。
另外在郁永河逐漸往北行的過程中,也看到過大肚社(今台中大肚)後寫道番人狀貌轉陋的記載。我想可能是因為當時南部較早開發,南部平埔族人與漢人接觸、通婚較早,舉止上讓郁永河感覺與自己較相似而有此說法。
◎昔時果蔬物產
秋成納稼倍內地,更產糖蔗雜糧,有種必穫
五穀俱備,惟綠竹最多
西瓜盛於冬月,台人元旦多啖之
山中野牛甚多,千百為群。途中遇麋、鹿逐隊行
草中多藏巨蛇。熊之類不一,山豬大者如牛
台灣物產的豐厚,從這些記載看來,確實在當時對居住在福建多丘陵,耕種維生不易的先民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因此即便橫渡黑水溝『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註1),還是一直有許多人在當時實施海禁的年代,離鄉孤身偷渡來台。
這當中描述到當時的人喜於冬天吃西瓜,與現在夏天吃西瓜解暑的情形大相逕庭。而野牛千百成群的景像,也讓我聯想到北美洲大陸上,美國野牛奔馳的畫面。
◎古今地名的線索
台灣各地至今仍留有許多地名透露出與昔時平埔族社郡聚落的關係。如台北市的萬華區,台語發音寫做艋舺。裨海紀遊中寫到視沙間一舟,獨木鏤成,可容兩人對坐,名曰莽葛(註2)
另外如各地常見的番社、番仔寮、舊社、大社等地名。而翻查清朝舊時台灣輿圖,基本上只要是標注是XX社的一蓋都是平埔族人聚居之處。如新港、麻豆、大肚沙轆、大甲、宛里、後壠、南嵌、八里,又或者被後人更名過的諸羅山社(嘉義)、打貓社(民雄)、半線社(彰化)、吞霄社(通霄)、竹塹社(新竹)、金包里社(金山)。
相對的,如果在舊時輿圖上看到XX庄,則大抵就是漢人囤墾聚落了。
台灣---被葡萄牙人讚嘆為福爾摩沙的美麗之島,海洋文化大度兼容,本就為多族融合居所之地。在平埔族文化語言身份認同幾可說已消失的此時,翻閱此書懷想半年前剛過往的祖母,自己心中對家族史的疑惑似乎越難辨明了。
註1:10個坐船來台,6個死於海上,3個平安到台,1個是只到福建海邊便膽怯打消渡台念頭。
註2:『艋舺』的台語讀音即近似『莽葛』
廷申閱讀:我是不是平埔人DIY 【劉還月老師著作】
人物:郁永河、顧敷公及隨行役者50多人
時間:清康熙三十六年(AD1697)農曆四月初七~五月初二
路線:清台南府城~~淡水關渡
目的:採硫磺供清廷福建省火藥局補庫
裨海紀遊此書原本只是清康熙時期,福建文人郁永河個人書寫來台洽辦採硫事宜時所見所聞的遊記,一直以來從不曾廣為傳抄刻印流傳,直到日治時期著名的人類學者伊能嘉矩才開始對本書做深入研究,裨書裡對當時台灣平埔族體貌風俗居所的描寫,山川風物地理景觀的記載,成了後世學者一個重要的參考。
裨海紀遊新注則是作者試著循郁永河當年行走的路線,帶著大家撫今追昔,從現下以觀時間流轉,滄海桑田或有所感。
---------------------------------------------------------------------
◎康熙台北湖的爭議
裨海紀遊裡郁永河從關渡搭莽葛船進入當時的台北盆地時,看到一水廣渺無涯的大湖,且與嚮導的對談記錄中,出現原居住在台北盆地的三個平埔族番社,因康熙三十三年台北大地震被大水淹沒的描述。
後世的地質學者或考古學者對於康熙台北湖是否真的存在、範圍有多大、存在時間有多長,還有些爭議。讀到這裡對於台北盆地是否會再發生大規模的地震,讓曾經歷九二一和三三一地震而又常杞人憂天的我來說,不免又開始擔心了。【據說曾有地質學者表示,台北盆地這幾年來蓋超高大樓,也對岩盤造成影響】
◎平埔族人的容貌風俗
所見御車番兒皆偏體雕青;番皆偉岸多力,既盡文身,復盡文面,男子競尚大耳,有大如盤,至於垂肩撞胸者
郁永河筆下所描述的當時平埔族男性多有紋身刺青的習慣,更奇特的是,如同現今泰國大耳族般把耳垂穿孔加大的情形。和現下一些追求時尚,而在身體鑽孔刺青穿環的年輕人比起來,平埔族人們可是不徨多讓呀!
婦人弓足絕少;番婦穴耳為五孔
女已長,使居別室中,少人求偶者皆來。女子擇所愛者乃與挽手,以明私許之意,終身依婦以處。
平埔族女性不纏足。在婚姻方面,更與當時清朝大男人沙文主義大大不同,是標準的母系社會,女性可擇己所愛結婚。因此有人認為婚宴上母舅坐大位的傳統,有可能是平埔族習俗的流傳。台語中夫稱妻為『牽手』,也被認為是平埔族挽手婚的遺緒。
另外在郁永河逐漸往北行的過程中,也看到過大肚社(今台中大肚)後寫道番人狀貌轉陋的記載。我想可能是因為當時南部較早開發,南部平埔族人與漢人接觸、通婚較早,舉止上讓郁永河感覺與自己較相似而有此說法。
◎昔時果蔬物產
秋成納稼倍內地,更產糖蔗雜糧,有種必穫
五穀俱備,惟綠竹最多
西瓜盛於冬月,台人元旦多啖之
山中野牛甚多,千百為群。途中遇麋、鹿逐隊行
草中多藏巨蛇。熊之類不一,山豬大者如牛
台灣物產的豐厚,從這些記載看來,確實在當時對居住在福建多丘陵,耕種維生不易的先民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因此即便橫渡黑水溝『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註1),還是一直有許多人在當時實施海禁的年代,離鄉孤身偷渡來台。
這當中描述到當時的人喜於冬天吃西瓜,與現在夏天吃西瓜解暑的情形大相逕庭。而野牛千百成群的景像,也讓我聯想到北美洲大陸上,美國野牛奔馳的畫面。
◎古今地名的線索
台灣各地至今仍留有許多地名透露出與昔時平埔族社郡聚落的關係。如台北市的萬華區,台語發音寫做艋舺。裨海紀遊中寫到視沙間一舟,獨木鏤成,可容兩人對坐,名曰莽葛(註2)
另外如各地常見的番社、番仔寮、舊社、大社等地名。而翻查清朝舊時台灣輿圖,基本上只要是標注是XX社的一蓋都是平埔族人聚居之處。如新港、麻豆、大肚沙轆、大甲、宛里、後壠、南嵌、八里,又或者被後人更名過的諸羅山社(嘉義)、打貓社(民雄)、半線社(彰化)、吞霄社(通霄)、竹塹社(新竹)、金包里社(金山)。
相對的,如果在舊時輿圖上看到XX庄,則大抵就是漢人囤墾聚落了。
台灣---被葡萄牙人讚嘆為福爾摩沙的美麗之島,海洋文化大度兼容,本就為多族融合居所之地。在平埔族文化語言身份認同幾可說已消失的此時,翻閱此書懷想半年前剛過往的祖母,自己心中對家族史的疑惑似乎越難辨明了。
註1:10個坐船來台,6個死於海上,3個平安到台,1個是只到福建海邊便膽怯打消渡台念頭。
註2:『艋舺』的台語讀音即近似『莽葛』
廷申閱讀:我是不是平埔人DIY 【劉還月老師著作】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