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評是一種很隨性的文字展現,很像感官享受後印在腦海的第一印象,如同剛吃下的美味食物在口中散發出的滋味,甜鹹酸苦都來自撰寫人的心中。近期有本蠻有趣的書「不用讀完一本書」就是在闡述一種看書的思維,即便不看、大致瀏覽、跳躍式閱讀都能有所獲得,這樣的多元化是身為讀者的一種專屬、無須管別人怎麼想的權力。
板主的閱讀太多元了,我們只能依照自我涉略經驗去選取一些心有戚戚焉的部分來成為選書的一種參考,其他陌生的部分像是一種方向燈,給我們黑暗中的照明。我們可以走過去看看光亮處是否有些意外收穫。當然可能什麼也沒發現,正如之前我也發表與版主不同意見的書評看法(大衝撞)。
過去已經有許多的作家寫過一些對作家、作品的感想書籍,我覺得吳爾夫(或譯吳爾芙)「普通讀者」的書名表達得最貼切。我們都只是個普通讀者,想著一些我們喜愛的元素,如同版主對於親子背景類的書有些偏好,而我孤家寡人一個,對那些子女的親情就不太能深切體會,對這類作品的評價也就會與版主有很大的落差。
我與版主有些相似的地方就是對於所謂的經典(諾貝爾文學獎、數百年來一直廣受肯定的作品等)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年輕時心性不定,很難對那些以探討人性、心理、宗教、哲學類為主體的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是我必須中肯的說一句,只要是成為文學經典作品都有些料,只是我們當下能否對其發出共鳴而已。像版主曾經提及的赫曼‧赫塞作品就很棒,那種從心的感受所凝聚成的作品,那種心靈的共鳴會特別的令人記憶深刻。
真的要對日本作家刮目相看,日本文學的細膩、寫實程度真的令人訝異,我認為日本文學會這樣的蓬勃發展可能是一種民族性的展現,一種對事物有窮極物理的心態。20世紀以來,日本才剛剛從幕府時代轉為君主立憲,後又兩度成為發動世界大戰的主戰國,又是唯一被原子彈洗禮過的國家,成為敗戰國那種辛酸深深的影響了日本人。在1970~80年代快速富裕,又在1990年陷入失落的十年,社會、經濟的變動極大,這會讓各階層的流動十分快速,在流動的過程中,就會有許多對人性更深刻的體會,沒有比實際經驗更深刻的烙印了,我想這種自覺在日本文學扮演的重要角色。版主喜歡的山崎豐子我也很喜歡,而那些直木賞的作品也多數很棒,而且會有一種毫不費力的閱讀感,當然部分社會寫實中有些沈重的內在,但這部分應該不會影響多數樂觀的人,只是我的悲觀色彩有被這些作品帶出來,讀完後都有淡淡的悲傷、無奈感。
看過的旅遊書不少,數十本應該有的,大致上可以分成幾種類別:教人如何玩、所見所聞記實、旅遊即生活的隨筆、自我追尋之旅。我個人喜歡的是後兩種,在旅途中藉由生活把人生大小事展現在讀者眼前,或者用置身異邦來擺脫情感因素困擾,重新認識了自己。而且探索人生的遊記不需要大量的圖,單純的文字饗宴足夠讓人有幻想式的臨場感,如果未來版主能夠涵蓋各種遊記內容,相信一定能夠滿足不同的讀者。當前的我仍在「讀有餘而行不足」階段,多數都在咖啡店一隅隨頁數變化而神往之。
人最容易的就是去評論、批評別人,那種只出一張嘴的無聊,媒體已做的過多了,我們不用參與,儘量遠離那種是是非非。如果文字中帶有評論、批評意味,那是種抒發,不過是文人舞文弄墨的笨方式罷了,讀者可以順著自己喜惡,選擇同意或不以為然的一笑置之。我之前寫的,與未來的可能隨筆,都是在記錄自己當下的思緒,否則在時間洪流中,遺忘會不經意的抹去不夠深刻的曾經,讓「過程代表的意義」這個重要性的事,不會因結果出現而被忽略。版主提供我們的各種文字紀錄,之前的財經、延續不斷的書評、遊記都是這樣的曾經、當下,我想文字的魅力就是影響力,至少我就被影響了,因為我下一個閱讀領域將是「日本的偵探作品」,之前我只看過科南道爾、喬治.西默農等少數作品而已。
文字真的只是一種記錄,不管是用散文、小說、日記、詩等各種形式呈現,或內容屬於財經、文學、歷史、遊記….等各種題材,只有作者不斷的寫下去,才會有一部部作品的呈現,才讓我們有在讀不完、也買不完的書。但這又何妨,我還是會一直讀讀、看看、寫寫。而版主多數的書評都讓我沒有後悔去借閱或購買那些作品,這是一種有效的看書方向,當我們拿起一本書,封面上有許許多多我們不認識的人做的評論,可信度有多少? 為了消弭資訊不對稱的評論,我很樂意的推薦版主評價四星、五星或破表的作品,希望這些書也能夠溫暖你的心。
覺得寫的好的話請到文章的右下方去按一下"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