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一篇"電腦公司征戰全球的大功臣--模具", 提到對於電子產業內的製造技術, 適當的運用模具, 除了可以依靠規模來壓低價格之外, 還可以用技術能力來縮短時間成本, H公司也充分的運用了這項核心能力打造出堅強的競爭力; 但我們不免回過頭來想, 台灣傳統的黑手模具工廠, 早期在台北縣的新莊, 土城, 三重..., 或是台中, 高雄等無數的產業群聚, 最終能茁壯成為較具規模企業的僅有少數幾家, 擁有這項技術核心能力的企業, 是否難以成長至一定的規模?
一家製造業想要在營收成長, 想達到一定的規模, 必須要靠大量生產才能達成, 不一定要自己開發模具, 擁有模具能力的企業, 跨入大量生產的領域, 只是製造能力的延伸, 但眾所皆知的是製造的利潤微薄, 是整個供應鏈中最不具價值的一段; 對企業而言就面臨了一個抉擇, 是要保持小而美, 可以擁有高毛利, 或是要追求規模, 以量的成長來彌補質的損失; 而在這背後更要思考的是, 如果跨進大量生產的規模, 面臨的競爭與風險是否可以應付? 企業如果跨進大量生產的規模, 面臨的是整個供應鏈中最不具價值的一段惡性競爭, 只有不斷的成長再成長, 不斷擴大規模才能勝出; H公司踏進去之後也只有不斷成長擴大規模一條路可走
然而擴大規模只是面對競爭必須的作為, 擴大規模之後面臨的風險是什麼?
這裡搬出一些以前工廠的經歷來思考; 早期多數沖壓生產線尚未完全移至大陸, 廠商為了節省成本, 多會採用自動化的設備, 只需一個人力, 可以兼顧到兩條沖壓生產線, 約10~12台左右的沖壓機器(這只是舉例一種狀況, 不是每條生產線都如此), 但搬到大陸去之後, 人力成本比自動化設備還便宜, 可以用人海戰術, 10~12個人來生產在台灣一個人力可以做的事; 大陸不怕缺乏人力, 製造業要擴產都不是問題, 但如果是要減產呢? 景氣總是有循環, 有成長也有衰退
在台灣處理一條生產線停產, 只要處理一個人, 在大陸卻要處理10個人, 產能越大的, 處理起來越麻煩; 而且規模越大的, 機器設備的維護成本越高, 在景氣衰退時負擔越大; 這是製造業的宿命, 賺取供應鏈中最不具價值的一段, 卻承擔最多景氣循環的風險
這裡搬出一些以前工廠的經歷來思考; 早期多數沖壓生產線尚未完全移至大陸, 廠商為了節省成本, 多會採用自動化的設備, 只需一個人力, 可以兼顧到兩條沖壓生產線, 約10~12台左右的沖壓機器(這只是舉例一種狀況, 不是每條生產線都如此), 但搬到大陸去之後, 人力成本比自動化設備還便宜, 可以用人海戰術, 10~12個人來生產在台灣一個人力可以做的事; 大陸不怕缺乏人力, 製造業要擴產都不是問題, 但如果是要減產呢? 景氣總是有循環, 有成長也有衰退
在台灣處理一條生產線停產, 只要處理一個人, 在大陸卻要處理10個人, 產能越大的, 處理起來越麻煩; 而且規模越大的, 機器設備的維護成本越高, 在景氣衰退時負擔越大; 這是製造業的宿命, 賺取供應鏈中最不具價值的一段, 卻承擔最多景氣循環的風險
大師介紹一家"相當成功從模具設計製造跨進Hinge(註)製造的公司", 他說模具產業是台灣電腦公司爭戰全球的大功臣, 這家公司打破模具公司成長的瓶頸, 帶來非常大的啟蒙及轉型成功欣喜, 真是如此? 要跨進大量生產, 追求規模, 就是面對製造業的宿命, 賺取供應鏈中最不具價值的一段, 卻承擔最多景氣循環的風險, 這家公司真能打破瓶頸? 具有啟蒙及轉型成功欣喜? 只要它是製造業, 景氣循環的風險正在未來虎視眈眈的看著!!
後記: 前陣子有個新聞說:首富的工廠在大陸強制成立工會, 如果接下來遇到的是景氣的衰退, 與成長極限, 將會是大麻煩; 前兩篇文章從製造競爭力來看, 它確實有實力, 但它依然是製造業, 依然承擔最多景氣循環的風險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