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全球金融風暴餘波蕩漾的今日,不論企業、社會大眾或投資銀行無不爭相進行「去槓桿」的動作。然而,在「去槓桿」幾乎蔚為一種風潮的同時,卻有人逆向大幅擴增槓桿,到底是誰有勇氣在這個時候逆勢而為呢?答案不會令你意外,這個人就是「政府」。來看一下風暴發生以來政府做了哪些事,大幅降息、舉債、印鈔票、發行消費券,甚至是所謂的「定量寬鬆政策」。
對抗不景氣,降息幾乎是各國政府的不二選擇,降息的用意在於降低企業的貸款成本,鼓勵企業借款投資或消費者借款消費,希望藉此在「去槓桿」的過程中,和緩貨幣供給乘數下降的速度,讓經濟「軟著陸」。在一般的情況下,這的確有其功效。但在此次金融海嘯中,企業對於前景十分悲觀,即使降息也不願意借款投資,另外,由於倒閉事件頻傳,銀行害怕放出去的錢會變成壞帳,收不回來,於是大幅收傘,不敢把錢借出去,由有甚者,當一家銀行倒閉,會引發其他銀行存款戶恐慌,產生擠兌,銀行更被迫必須把大量的現金留在金融體系以因應存戶提款,以上種種因素使得政府即使大幅降息也無法刺激市場的投資與消費,降息的效果因而變得十分有限,這也就是經濟學教科書裡面所說的「流動性陷阱」。過去的日本已深陷於此,而美國在聯準會在宣佈降息至0%-0.25%後,也走向同一命運。
政府要增加貨幣供給辦法有二,一是增加「貨幣乘數」,一是增加「貨幣基數」。當利率水準下降到近乎零利率時,增加貨幣乘數這條路就斷了,此時要想增加貨幣供給,就只剩下「增加貨幣基數」這個方法,而這無招可用的最後一招,就是「定量寬鬆政策」。
這邊可能有人會問,不對阿,降低法定存款準備率,不是可以增加貨幣乘數嗎?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設現在法定準備率是10%,但銀行怕擠兌、怕貸出去的錢收不回來,因此每收100塊存款進來,只敢貸出去80塊,此時貨幣供給乘數是5,超額準備率為10%。如果今天政府把法定準備率調降到5%,但是銀行依然每收100塊存款進來,只敢貸出去80塊,此時,貨幣乘數依然還是5,只是超額準備變成15%罷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降低存準率是無法達到增加貨幣供給的效果的。因此,不要以為10%的法定存款準備率,就代表貨幣供給乘數一定是10,還要考慮銀行的超額準備,「10」所代表的只是貨幣供給乘數「最多」可以到10而已。
定量寬鬆政策有著相當的風險,可以說是不到最後關頭不會輕易動用。一樣用個小例子來說明(如下圖所示):
其風險就在於,當景氣復甦時,將伴隨貨幣乘數的回升,而此時擴大的貨幣基數將使得市場貨幣供給暴增,熱錢四處流竄尋找出口,其後果就是通膨的飆升及更大的泡沫(如果找的到的話)。美國在網路科技泡沫破裂後,長年的低利率政策成為醞釀次貸泡沫的溫床,而如今次貸泡沫破裂,聯準會將利率降至幾乎零利率,甚至擴充貨幣基數,這也極可能為下一個更大的泡沫埋下伏筆。
第一個採取定量寬鬆政策的是日本,下圖是日本的CPI:
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從2002年到2007年初,日本CPI非旦沒有因為零利率和定量寬鬆政策而飆升,反而震盪走低,好像跟前面說的並不符合!!別急,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於日本長年的低利率引發資金大舉外流,熱錢從日本蜂湧而出、四處流竄,把國際股市(尤其是新興市場)以及商品市場推得水漲船高,在這段期間內,美國、歐洲、中國及新興市場的的通膨都在竄升。日本印鈔票及零利率政策,讓投機者大量借出日圓,匯往世界各地瘋狂炒作,而通膨的惡果,想單然爾,也就得由全世界共同承擔,下圖為美國CPI:
而原本連年出超的日本,照理說出口商的拋匯應該會使日圓走強,然而事實卻不然,資金的大舉外流反使日圓走貶,貶值的日圓讓日本在2005-2007年中始終保持出口競爭力,並得以藉由出口來維持經濟成長。然而,原本一切看似美好的事情卻在次貸風暴爆發後產生了重大的改變。次貸的爆發使得國際股市重挫,爾後諸如「兩房危機」、雷曼兄弟破產、三大車廠即將面臨倒閉等事件,更加速了股市的崩跌,也因此受到恐慌的日本人爭先恐後要把錢匯回去,海外基金被大量贖回。誠如上圖所示,大舉回流的資金反而讓日本在風暴發生後CPI大幅飆升,而日幣也在回流買盤簇擁下大幅升值。相較於韓圜兌美金大幅貶值,人民幣強勢不再,日圓的瘋狂升值(前幾天USD/JPY一度下測到88.00的關卡),將使日本出口商面臨十分嚴峻的考驗,也會使日本經濟受到極大的挑戰。之前日本資金外流有多嚴重,下圖是澳幣兌日圓的走勢圖(週圖):
先講一下什麼是「利差交易」,簡單講,利差交易就是借低利率的日圓,然後去買高利率的如紐、澳幣等,然後賺取中間的利率差。然而雷曼兄弟的破產以及商品市場的反轉(澳洲是礦產豐富的國家),讓這些利差交易者瘋狂把錢匯回去日本,然後,澳幣兌日幣從2008/8到2008/10月底,由105.00附近大幅跌落到57.00附近,幾乎腰斬,其慘烈程度比起台股不惶多讓。會讓兩國匯率出現這種現象的,只有資金在短時間內大幅移轉,所以透過這個例子,或許有就可以想像之前日本的資金外移到底有多嚴重。
現在,陷入零利率泥沼的已經有日本和美國,沒意外的話英國將是下一個,歐元區也可能無法倖免。過去日本和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吹起了這次次貸的泡沫,如今,更多的國家加入了此一陣營,不停運轉的印鈔機使得貨幣基數上升,當下一波景氣復甦、槓桿回升後,恐怕下一個泡沫(如果找的到的話)將會更大。不過或許該慶幸的是,經過這一次的教訓,金融管制與嚴格的信貸審核應該會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而這對抑制泡沫的膨脹會有一定的功效。
泡沫破碎後的黑暗:政府槓桿的極限
一個人如果是靠刷卡舉債來享受高於目前所得消費,未來如果他還想讓他的消費水準持續成長,那只有兩個方式,一是靠自己優異的表現獲得加薪,一是借更多的錢以債養債,而通常,「以債養債」所帶來的都是痛苦的結局,而若無法增加薪資,卻又不願陷入以債養債的惡性循環,那唯一的選擇就只有縮衣節食清償債務了。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對一個國家而言,靠著消費性金融擴張所帶來的經濟成長只不過是一種虛胖,借錢消費意味著你在花費你未來的財富,今天借錢消費所帶來的需求膨脹,都會是日後還錢時或破產時的需求緊縮。這就是現在的情況,過去景氣好的時候借錢消費過於猖獗,廠商也跟著擴大槓桿增產,然而,次貸的爆發,伴隨著貸款戶的破產與資產的大幅縮水,使得需求急轉直下,然而廠商的產能卻無法立即調整,造成「超額供給」,此時,你所看到的就是廠商的降價求售以及堆滿倉庫的庫存,接著就是減產與COST DOWN。這個「超額供給」的去化過程極其痛苦,因為減產所帶來的「裁員」、「無薪假」以及對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這些會引發需求進一步的下降,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直到.........直到庫存去化到一定的程度,產品價格不再下跌,而當已有的庫存不太足以支應市場需求時,廠商才會開始增產,開始增加雇用,失業率開始降低,而人們找到工作後有了安定感,開始增加消費,然後展開新的一波景氣循環。
未完待續....
後記
雖然已經投稿兩篇順利加入好友了,不過仍然繼續投搞,因為在這裡吸收到很多東西,因此也希望能做出一點回饋。在腦袋瓜子裡面的東西很多、很雜,想把這些東西全都寫進來,卻發現篇幅居然變的這麼長,因此只能暫且打住...。這篇寫的是最近以來的一些感想以及一些自己的推論,因為是斷斷續續的在寫,因此闕漏或不甚嚴謹之處可能難免,因此希望各為讀友高手們能夠不吝指教。
對抗不景氣,降息幾乎是各國政府的不二選擇,降息的用意在於降低企業的貸款成本,鼓勵企業借款投資或消費者借款消費,希望藉此在「去槓桿」的過程中,和緩貨幣供給乘數下降的速度,讓經濟「軟著陸」。在一般的情況下,這的確有其功效。但在此次金融海嘯中,企業對於前景十分悲觀,即使降息也不願意借款投資,另外,由於倒閉事件頻傳,銀行害怕放出去的錢會變成壞帳,收不回來,於是大幅收傘,不敢把錢借出去,由有甚者,當一家銀行倒閉,會引發其他銀行存款戶恐慌,產生擠兌,銀行更被迫必須把大量的現金留在金融體系以因應存戶提款,以上種種因素使得政府即使大幅降息也無法刺激市場的投資與消費,降息的效果因而變得十分有限,這也就是經濟學教科書裡面所說的「流動性陷阱」。過去的日本已深陷於此,而美國在聯準會在宣佈降息至0%-0.25%後,也走向同一命運。
政府要增加貨幣供給辦法有二,一是增加「貨幣乘數」,一是增加「貨幣基數」。當利率水準下降到近乎零利率時,增加貨幣乘數這條路就斷了,此時要想增加貨幣供給,就只剩下「增加貨幣基數」這個方法,而這無招可用的最後一招,就是「定量寬鬆政策」。
這邊可能有人會問,不對阿,降低法定存款準備率,不是可以增加貨幣乘數嗎?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設現在法定準備率是10%,但銀行怕擠兌、怕貸出去的錢收不回來,因此每收100塊存款進來,只敢貸出去80塊,此時貨幣供給乘數是5,超額準備率為10%。如果今天政府把法定準備率調降到5%,但是銀行依然每收100塊存款進來,只敢貸出去80塊,此時,貨幣乘數依然還是5,只是超額準備變成15%罷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降低存準率是無法達到增加貨幣供給的效果的。因此,不要以為10%的法定存款準備率,就代表貨幣供給乘數一定是10,還要考慮銀行的超額準備,「10」所代表的只是貨幣供給乘數「最多」可以到10而已。
定量寬鬆政策有著相當的風險,可以說是不到最後關頭不會輕易動用。一樣用個小例子來說明(如下圖所示):
其風險就在於,當景氣復甦時,將伴隨貨幣乘數的回升,而此時擴大的貨幣基數將使得市場貨幣供給暴增,熱錢四處流竄尋找出口,其後果就是通膨的飆升及更大的泡沫(如果找的到的話)。美國在網路科技泡沫破裂後,長年的低利率政策成為醞釀次貸泡沫的溫床,而如今次貸泡沫破裂,聯準會將利率降至幾乎零利率,甚至擴充貨幣基數,這也極可能為下一個更大的泡沫埋下伏筆。
第一個採取定量寬鬆政策的是日本,下圖是日本的CPI:
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從2002年到2007年初,日本CPI非旦沒有因為零利率和定量寬鬆政策而飆升,反而震盪走低,好像跟前面說的並不符合!!別急,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於日本長年的低利率引發資金大舉外流,熱錢從日本蜂湧而出、四處流竄,把國際股市(尤其是新興市場)以及商品市場推得水漲船高,在這段期間內,美國、歐洲、中國及新興市場的的通膨都在竄升。日本印鈔票及零利率政策,讓投機者大量借出日圓,匯往世界各地瘋狂炒作,而通膨的惡果,想單然爾,也就得由全世界共同承擔,下圖為美國CPI:
而原本連年出超的日本,照理說出口商的拋匯應該會使日圓走強,然而事實卻不然,資金的大舉外流反使日圓走貶,貶值的日圓讓日本在2005-2007年中始終保持出口競爭力,並得以藉由出口來維持經濟成長。然而,原本一切看似美好的事情卻在次貸風暴爆發後產生了重大的改變。次貸的爆發使得國際股市重挫,爾後諸如「兩房危機」、雷曼兄弟破產、三大車廠即將面臨倒閉等事件,更加速了股市的崩跌,也因此受到恐慌的日本人爭先恐後要把錢匯回去,海外基金被大量贖回。誠如上圖所示,大舉回流的資金反而讓日本在風暴發生後CPI大幅飆升,而日幣也在回流買盤簇擁下大幅升值。相較於韓圜兌美金大幅貶值,人民幣強勢不再,日圓的瘋狂升值(前幾天USD/JPY一度下測到88.00的關卡),將使日本出口商面臨十分嚴峻的考驗,也會使日本經濟受到極大的挑戰。之前日本資金外流有多嚴重,下圖是澳幣兌日圓的走勢圖(週圖):
先講一下什麼是「利差交易」,簡單講,利差交易就是借低利率的日圓,然後去買高利率的如紐、澳幣等,然後賺取中間的利率差。然而雷曼兄弟的破產以及商品市場的反轉(澳洲是礦產豐富的國家),讓這些利差交易者瘋狂把錢匯回去日本,然後,澳幣兌日幣從2008/8到2008/10月底,由105.00附近大幅跌落到57.00附近,幾乎腰斬,其慘烈程度比起台股不惶多讓。會讓兩國匯率出現這種現象的,只有資金在短時間內大幅移轉,所以透過這個例子,或許有就可以想像之前日本的資金外移到底有多嚴重。
現在,陷入零利率泥沼的已經有日本和美國,沒意外的話英國將是下一個,歐元區也可能無法倖免。過去日本和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吹起了這次次貸的泡沫,如今,更多的國家加入了此一陣營,不停運轉的印鈔機使得貨幣基數上升,當下一波景氣復甦、槓桿回升後,恐怕下一個泡沫(如果找的到的話)將會更大。不過或許該慶幸的是,經過這一次的教訓,金融管制與嚴格的信貸審核應該會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而這對抑制泡沫的膨脹會有一定的功效。
泡沫破碎後的黑暗:政府槓桿的極限
一個人如果是靠刷卡舉債來享受高於目前所得消費,未來如果他還想讓他的消費水準持續成長,那只有兩個方式,一是靠自己優異的表現獲得加薪,一是借更多的錢以債養債,而通常,「以債養債」所帶來的都是痛苦的結局,而若無法增加薪資,卻又不願陷入以債養債的惡性循環,那唯一的選擇就只有縮衣節食清償債務了。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對一個國家而言,靠著消費性金融擴張所帶來的經濟成長只不過是一種虛胖,借錢消費意味著你在花費你未來的財富,今天借錢消費所帶來的需求膨脹,都會是日後還錢時或破產時的需求緊縮。這就是現在的情況,過去景氣好的時候借錢消費過於猖獗,廠商也跟著擴大槓桿增產,然而,次貸的爆發,伴隨著貸款戶的破產與資產的大幅縮水,使得需求急轉直下,然而廠商的產能卻無法立即調整,造成「超額供給」,此時,你所看到的就是廠商的降價求售以及堆滿倉庫的庫存,接著就是減產與COST DOWN。這個「超額供給」的去化過程極其痛苦,因為減產所帶來的「裁員」、「無薪假」以及對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這些會引發需求進一步的下降,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直到.........直到庫存去化到一定的程度,產品價格不再下跌,而當已有的庫存不太足以支應市場需求時,廠商才會開始增產,開始增加雇用,失業率開始降低,而人們找到工作後有了安定感,開始增加消費,然後展開新的一波景氣循環。
未完待續....
後記
雖然已經投稿兩篇順利加入好友了,不過仍然繼續投搞,因為在這裡吸收到很多東西,因此也希望能做出一點回饋。在腦袋瓜子裡面的東西很多、很雜,想把這些東西全都寫進來,卻發現篇幅居然變的這麼長,因此只能暫且打住...。這篇寫的是最近以來的一些感想以及一些自己的推論,因為是斷斷續續的在寫,因此闕漏或不甚嚴謹之處可能難免,因此希望各為讀友高手們能夠不吝指教。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