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下是個小故事:
有個與世隔絕的村莊住著兩個人—A和B,以及一間C銀行。
故事的一開始,時間是在2008年1 月1日,A和B各有100元,並且都把錢存在銀行(也就是以存款的方式持有貨幣),B還有張地雷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原始價值50元,C銀行一開始的股東權益也是100。然後我們可以把2008/1/1的資產負債表列出來:
此時的貨幣供給為200(民眾的存款就是銀行的負債)
2008年2月1日,A看到了報紙上的利多消息,於是A決定用自己所有的100元跟B買股票,交易成功後,資產負債表變成:
此時社會的貨幣供給還是200,不過社會總財富增加囉!!
2008年3月1日,股市大熱,地雷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奇貨可居,看了投顧大師們在電視上口沫橫飛的追捧,B開始後悔把股票賣掉了,於是便想跟A把股票買回來,不過此時A獅子大開口要賣400,迫於無奈的B只好向C銀行辦理抵押借款200元,付400元給A買回股票,A將400元存回銀行,資產負債表如下:
此時貨幣供給增加為300,透過信用擴張及負債增加,貨幣供給就被創造出來了,與此同時A、B兩人的資產市值向上攀升,都覺得自己變有錢了,C銀行則在擴充槓桿下大賺利差,社會的總財富持續上升。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在泡沫破裂前的大繁榮,信用不斷放寬,借錢越來越容易,負債化為熱錢開始到處流竄,然後股市大漲、黃金大漲、油價暴漲,連路邊的石頭都在漲。
然後,故事的結尾來了,地雷股份有限公司最後被發現只是間被掏空的空殼公司,於是股票價值下殺回原始價值的50元,押上全部家當的B被銀行斷頭,宣告破產,C銀行只拿的到抵押品--價值50元的地雷股份公司股票,於是淨值變成負的,也宣告破產,而發現情況不妙的A,急急忙忙跑到銀行想把存在銀行的400元領出來(就是擠兌啦!!),但是來不及了,C銀行清算後,A的資產也縮水到350。於是,A、B、C同時大喊『錢到哪裡去了!!』
這是我臨時想到的一個小故事(有不夠嚴謹的地方請大家盡量鞭!),其實這樣的故事一直都在你我身邊發生(只是複雜許多)。很多人會在衰退時問「大家的資產都縮水,錢到哪裡去了?」,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槓桿與去槓桿」。
過去景氣繁榮時,大家都很樂觀,企業、民眾都敢借錢,銀行誰都敢貸放,信用越來越寬鬆,使得銀行的超額準備下降,巴不得把錢都貸出去,因此使得貨幣供給乘數上升,所以透過金融體系創造出來的貨幣供給額向上攀升,熱錢流竄把所有市場資產都被推的水漲船高,股市漲、房市漲、商品市場也在大漲。過往在政府舉債不高,信用審核較嚴謹的年代,商品市場和股市間背離的,原因就在於資金水位不足下,錢湧向其中一個桶子時,另一個桶子就會乾涸,而次貸爆發的前夕,逐年攀升的政府負債使得基礎貨幣增加(在政府公債可以充當法定準備的前提下,我認為政府舉債和印鈔票會有類似的效果),鬆到不能再鬆的貸款審核,搭配長年的低利率刺激了社會大眾的借款意願,因此貨幣乘數同步放大,從而使得市場資金水位暴增,股市、商品市場的桶子全都被暴漲的水位填滿,然後大家都很開心的認為自己的資產變多了、增值了、變有錢了。然而,當次級房貸泡沫破裂時,逾期放款和呆帳不斷浮現,金融機構開始走向信用緊縮甚至信用危機,寧可握著大筆現金也不願意輕易把錢貸放出去,此時即便政府印了鈔票對市場進行紓困,拿到鈔票的人也只敢放在活存,接受紓困的民營行庫害怕擠兌,拿到印好的鈔票也不敢貸出去,一堆資金向逃命一樣撤到老行庫,使得老行庫濫頭寸一堆,即使利率不斷降低,也無法將資金引回股市、房市及商品市場的桶子裡,所以,在去槓桿的過程裡,大家的感受就只有—財富不斷縮水,卻不知道錢跑到哪裡去了。以上是最近一點小小的感想,因為寫的斷斷續續,文筆不通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包含。
最後,由於最近才剛拜讀完總大的「台北金融物語」一、二部曲,一部曲中有個橋段,王總給強老大和藍瑞克一個人頭戶,要求他們把春日堂股票變現後,透過「附買回」的方式入那個人頭戶(就我所知「附買回」指的是券商將債券賣改投資人,並約定一定時間後買回),於是好奇心驅使下,就用GOOGLE搜尋了一下「附買回+洗錢」,赫然發現很多著名的洗錢案都和「附買回」扯上關係,於是繼續爬文研究.......。最後我猜想可能的原因應該是因為,承作附買回的利息課稅好像是直接從券商身上扣,所以可以避免讓國稅局發現該年度利息所得稅大幅攀升,而且附買回可以中途解約,具有保持高流動性的功能,不過我不明白的是,當一筆鉅額款項流入帳戶時,銀行應該就會通報了,附買回似乎不具有將錢洗入帳戶而不被發現的功能說.....。這個問題困擾了小弟一段時間了,希望知道的高手們能夠給小弟一個解答....感恩...非常....。
有個與世隔絕的村莊住著兩個人—A和B,以及一間C銀行。
故事的一開始,時間是在2008年1 月1日,A和B各有100元,並且都把錢存在銀行(也就是以存款的方式持有貨幣),B還有張地雷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原始價值50元,C銀行一開始的股東權益也是100。然後我們可以把2008/1/1的資產負債表列出來:
此時的貨幣供給為200(民眾的存款就是銀行的負債)
2008年2月1日,A看到了報紙上的利多消息,於是A決定用自己所有的100元跟B買股票,交易成功後,資產負債表變成:
此時社會的貨幣供給還是200,不過社會總財富增加囉!!
2008年3月1日,股市大熱,地雷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奇貨可居,看了投顧大師們在電視上口沫橫飛的追捧,B開始後悔把股票賣掉了,於是便想跟A把股票買回來,不過此時A獅子大開口要賣400,迫於無奈的B只好向C銀行辦理抵押借款200元,付400元給A買回股票,A將400元存回銀行,資產負債表如下:
此時貨幣供給增加為300,透過信用擴張及負債增加,貨幣供給就被創造出來了,與此同時A、B兩人的資產市值向上攀升,都覺得自己變有錢了,C銀行則在擴充槓桿下大賺利差,社會的總財富持續上升。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在泡沫破裂前的大繁榮,信用不斷放寬,借錢越來越容易,負債化為熱錢開始到處流竄,然後股市大漲、黃金大漲、油價暴漲,連路邊的石頭都在漲。
然後,故事的結尾來了,地雷股份有限公司最後被發現只是間被掏空的空殼公司,於是股票價值下殺回原始價值的50元,押上全部家當的B被銀行斷頭,宣告破產,C銀行只拿的到抵押品--價值50元的地雷股份公司股票,於是淨值變成負的,也宣告破產,而發現情況不妙的A,急急忙忙跑到銀行想把存在銀行的400元領出來(就是擠兌啦!!),但是來不及了,C銀行清算後,A的資產也縮水到350。於是,A、B、C同時大喊『錢到哪裡去了!!』
這是我臨時想到的一個小故事(有不夠嚴謹的地方請大家盡量鞭!),其實這樣的故事一直都在你我身邊發生(只是複雜許多)。很多人會在衰退時問「大家的資產都縮水,錢到哪裡去了?」,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槓桿與去槓桿」。
過去景氣繁榮時,大家都很樂觀,企業、民眾都敢借錢,銀行誰都敢貸放,信用越來越寬鬆,使得銀行的超額準備下降,巴不得把錢都貸出去,因此使得貨幣供給乘數上升,所以透過金融體系創造出來的貨幣供給額向上攀升,熱錢流竄把所有市場資產都被推的水漲船高,股市漲、房市漲、商品市場也在大漲。過往在政府舉債不高,信用審核較嚴謹的年代,商品市場和股市間背離的,原因就在於資金水位不足下,錢湧向其中一個桶子時,另一個桶子就會乾涸,而次貸爆發的前夕,逐年攀升的政府負債使得基礎貨幣增加(在政府公債可以充當法定準備的前提下,我認為政府舉債和印鈔票會有類似的效果),鬆到不能再鬆的貸款審核,搭配長年的低利率刺激了社會大眾的借款意願,因此貨幣乘數同步放大,從而使得市場資金水位暴增,股市、商品市場的桶子全都被暴漲的水位填滿,然後大家都很開心的認為自己的資產變多了、增值了、變有錢了。然而,當次級房貸泡沫破裂時,逾期放款和呆帳不斷浮現,金融機構開始走向信用緊縮甚至信用危機,寧可握著大筆現金也不願意輕易把錢貸放出去,此時即便政府印了鈔票對市場進行紓困,拿到鈔票的人也只敢放在活存,接受紓困的民營行庫害怕擠兌,拿到印好的鈔票也不敢貸出去,一堆資金向逃命一樣撤到老行庫,使得老行庫濫頭寸一堆,即使利率不斷降低,也無法將資金引回股市、房市及商品市場的桶子裡,所以,在去槓桿的過程裡,大家的感受就只有—財富不斷縮水,卻不知道錢跑到哪裡去了。以上是最近一點小小的感想,因為寫的斷斷續續,文筆不通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包含。
最後,由於最近才剛拜讀完總大的「台北金融物語」一、二部曲,一部曲中有個橋段,王總給強老大和藍瑞克一個人頭戶,要求他們把春日堂股票變現後,透過「附買回」的方式入那個人頭戶(就我所知「附買回」指的是券商將債券賣改投資人,並約定一定時間後買回),於是好奇心驅使下,就用GOOGLE搜尋了一下「附買回+洗錢」,赫然發現很多著名的洗錢案都和「附買回」扯上關係,於是繼續爬文研究.......。最後我猜想可能的原因應該是因為,承作附買回的利息課稅好像是直接從券商身上扣,所以可以避免讓國稅局發現該年度利息所得稅大幅攀升,而且附買回可以中途解約,具有保持高流動性的功能,不過我不明白的是,當一筆鉅額款項流入帳戶時,銀行應該就會通報了,附買回似乎不具有將錢洗入帳戶而不被發現的功能說.....。這個問題困擾了小弟一段時間了,希望知道的高手們能夠給小弟一個解答....感恩...非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