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幾份報紙,記者們都避重就輕的寫海珊,頂多抄一下證交所公告或抄抄財務管理的東西,不見真正探討海珊的本質,可見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如果真的不知道海珊的運作,那我給記者們一點提示吧:

         用股票差價換營收換毛利,

        夠清楚了吧,譬如A供應商的原料市場價是100元,這時海珊會要求A賣95元,當然A不是笨蛋,於是海珊會承諾A,請A到交易市場買進海珊,而海珊會藉由傳播管道大放興奮活水,讓A賺回這5塊錢的差價;相同的是:海刪需要營收,海珊會找B製造商,請B把訂單轉給海珊,相同的手法用股票多空的差價回補給B;而可以拿到別人的訂單營收種類極多,或許今天換到TV訂單,或許明天換到手機訂單,或許後天換到LED訂單,這就是海珊有那麼多項產品的由來

        這次會爆出供應商糾紛,就是股票價差無法回饋給合作廠商,加上被那家不長眼的水果日報給糾出來,或許在加上"海珊"的形象在散戶間已經口語相傳,吸引不了散戶入甕,除了一些笨外資還有些許買盤,也就是說,股價從去年第四季就失去波動性與上漲動能,承諾的差價無法給一些合作的廠商,當然營收就不會灌給海珊了,才會發現幾百億營收不亦而飛的怪事

      其它真的不能再寫了,以上都是我昨晚夢到的胡言亂語,海珊是誰請別對號入座,有媒體形容這是博達案翻版,不對,我認為比較像鼎大案翻版

        這給整個市場幾個啟示:

1.海珊利用市場愛看營收與毛利的習慣,用買的或用交換而創造營收與毛利出來 

2.以往透過媒體釋放利多(不論真假)的招數,未來越來越不靈了

3.記者還是該就柄持新聞良知,把真實面給呈現,當然這樣會少掉很多"外路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