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東京人的味蕾品嘗東京美食
有一回我在日本日光的溫泉碰到一位日本歐吉桑,他知道我來自台灣後宛如他鄉遇故知,原來他一輩子來過台灣超過四十次,其中台北就去了超過二十趟,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我,那家鼎鼎大名的連鎖小籠湯包店,他最近十年造訪的次數超過三十次,聽完後我回答他:
「其實單單在台北,可以找到美味程度差不多,但價格只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小籠湯包店少說也有幾十間,既然你那麼愛吃湯包,為什麼不去嚐試其它我們台灣當地人日常光顧的湯包店呢?」
他承默了一分鐘後嘆了一口氣告訴我:「沒有人告訴我其他店家,不論是口耳相傳、廣告行銷甚至帶隊導遊,吃來吃去就只有哪一家!」
聽了他的回答後輪到我承默了許久,似乎也一語點醒夢中人,別說日本觀光客來台北,換成台灣觀光客到東京,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情況呢?每次我在東京街頭走進在台灣頗富盛名的連鎖拉麵店或豬排店,除了驚覺店內滿滿的台灣人外,也發現這些連鎖餐廳的口味越來越朝著迎合外國觀光客的趨勢,當年我踏進這個國家吃到第一口拉麵的那份異國衝擊感受早就消失不見。
為什麼我們會和那位日本歐吉桑一樣,被特定餐廳大量且密集的行銷資訊「餵食」,而喪失了許多在地美食的品嚐機會呢?「吃當地人愛吃的食物」而非「吃觀光客常吃的食物」是我著手書寫這本書的最高宗旨。
我不是廚師、不懂烹調、也不是美食專家,所以我完全用一種旅遊消費者的眼光來面對在東京所吃到或打算品嚐的所有食物,這一系列所選擇的餐廳店家,我有幾個挑選原則:
一、餐廳的店名要有漢字或英文
多數美食或旅遊專家完全忽略這點,總以為觀光客各個都會說一口流利的日文或看得懂日本片假名,但實情並非如此,許多台灣人不敢踏出自由行的最大障礙其實是語言,店名有漢字或英文,對於不懂日文的人而言,具有相當高的辨識度,至少找得到路。
二、受當地人喜愛但卻在台灣默默無聞
這些店家一部分是以前曾經造訪過,有一部分是日本當地人推薦,而且多半具有道地日本口味,沒有為了迎合外國觀光客而刻意改良,本系列所介紹的餐廳幾乎不曾出現在台灣媒體或任何的網路行銷上,但請別誤會,我無意標新立異,或許讀者無須依照本書按圖索驥,但我誠心地希望讀者可以體會「吃當地人愛吃的食物」的觀念,盡量找些只有當地人光臨的庶民美食,從食物去融入當地生活增加旅遊樂趣。
三、這些餐廳一定位於地鐵站步程五分鐘範圍內
對日本熟門熟路的人應該都清楚,日本門牌地址的邏輯相當含混不清,千萬別想憑藉一個地址與無線網路加上google地圖而輕易找到目的地,所以我所選擇的店家除了位於地鐵站出口五分鐘步程內這個條件外,我也設定了「最多轉彎三次」這個限制,加上我所繪製的簡圖,務必達到連「超級路癡兼地圖文盲者」都可以輕鬆抵達的目標。
四、超乎想像的平價
許多人總以為超高物價的東京,大快朵頤品嚐美食的代價一定相當高昂,其實在長年的通貨緊縮下,越來越多超乎想像的低價食物卻完全顛覆既定的思維,如本系列所介紹的「260日圓拉麵」、「超過17種海鮮的1000日圓生魚片蓋飯」、「130日圓一盤的迴轉壽司」、「1000日圓和牛漢堡」、「七百多日圓的超大碗拉麵」...讓人不禁懷疑「這是東京嗎?」
書本內容的價值在於閱讀者的實用性,昂貴的懷石料理或米奇林等級餐廳絕非多數人荷包所能負擔,平價高價也許是個人選擇,但站在一個自栩「旅遊覓食達人」的角度,我寧可站在多數人與自己存款深度這一端的平價美食。
五、店家附近必須有順遊景點
為了吃一頓飯而跑到山之涯水之巔的旅型模式是屬於冒險家的範疇,那些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或完全座落在過於尋常的住宅區內的美食餐廳,自然不是我所喜歡的,畢竟,旅遊的重心仍然在於「遊憩」,不論是賞景還是逛街。我所挑選的餐廳,還有一個原則就是「附近要有好玩好逛的景點」,最好是在正常步行範圍內,或頂多搭個電車一兩站的地方。
六、食物必須說服自己
這本書的採訪與撰寫過程長達一年,坦白說我大可學偶像明星或職業寫手,只花一趟快閃似旅行的蒐集資料照片後草率地出版,但這違反自己的原則。事實上四趟的採訪之旅當中,我一共採訪了超過六十家餐廳,其中有三分之一被我割捨,我不會為了湊出版篇幅而選出連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的食物餐點,因為有些餐廳的新鮮度和以前比較變差了,有些甜點的價格變得昂貴且材料縮水,有些餐廳與我當年首度造訪時變得比較骯髒,有些餐廳的招牌餐點消失了,有些餐廳的老闆或廚師變了以至於味道變了.....我當然不能容忍這樣的內容出現在自己嘔心瀝血的著作裡頭。
最後如果有機會再讓我遇見那位曾經在溫泉偶遇的日本歐吉桑,我會回答他說:
「每個台灣人心中都有間屬於自己味道、位於街頭巷尾的小籠湯包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