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傷心咖啡店之歌
作者:朱少麟 出版:九歌
初版日:1996-10-10
「青春像是一場風暴,我們都像得了一場熱病。」傷心咖啡店之歌是一本找尋出口的書,失婚又失業的女主角馬蒂在人生最低檔的片刻,不小心闖入這間咖啡廳,藉由頹廢而
大綱:
「馬蒂是個年近三十,失婚又失業的女人,沒有生活目標,嚮往自由,丈夫在婚後就到中南美洲從事建築業,即使回台也刻意不住一起,她在被疏離的公婆逐出家門的颱風夜裡,昏倒在滿佈枝葉的台北街頭,在她最傷心絕望的時候,無意中被某間店名吸引,走入了[傷心咖啡店」。
傷心咖啡店是由一群因公司倒閉而組成的前任同事一起合開的咖啡廳兼酒吧,裡面有俊美多金的海安、聰慧的吉兒、癡心暗戀著海安的小葉、善解人意的素園、勢利的藤條所組成,海安為最大股東,小葉負責掌管店務,海安的形蹤總是飄忽不定,每次一到店裡,俊美的外貌就像坐檯般,吸引每位女性目光,吉兒是位忙碌的記者,常在下班後,繼續到店裡處理公務,就因為吉兒的聰慧,看清了愛上無情的海安後深陷的危險,而沒有陷入。
小葉有驚人的美術天份,但卻放棄了正規的美術學校,率性的打扮讓馬蒂誤為男孩,她癡心的暗戀著海安,為海安改變穿著打扮,讓自己深陷泥沼,然而海安雖感受她的愛意,卻無動於衷。素園是家公司的業務小主管,已婚,溫柔體貼,忙碌的工作卻仍無力繳清房貸,藤條整天想著如何賺錢,加入標會公司和直銷,賺到了錢,但也賺到了牢獄之災。
整個故事圍繞著海安打轉,海安愛上了南半球馬達加斯加島的「耶穌」,耶穌是個在島上以苦行的方式四處流浪修行的男人,有著和海安一般的外貌和無情,他從不說話,偶爾會以針灸的方式免費替島民醫治疾病,所以島民喚他耶穌,但面對海安的愛慕,他卻無動於衷,猶如海安對愛慕女子們的無情,海安不只一次飛到南半球的馬達加斯加島,努力跟隨著耶穌的腳步,但最後卻都失望而返,原來海安有個雙胞胎哥哥海寧,在幾個月大時,就在嬰兒床裡~海安的旁邊斷了氣,海安對於耶穌的愛慕,就像是一種自戀的投射。
馬蒂後來也愛上了海安,帶著海安給耶穌的口信,踏上了從小就嚮往的馬達加斯加島旅行,她在氣候和緯度跟台灣相仿的馬達加斯加獨自旅行,遇到了耶穌,靜默的跟隨耶穌四處修行,沒有交談,只有寥寥可數的眼神交會,終於馬蒂領悟了生命的意義,不久後,馬蒂客死異鄉,由耶穌親自將骨灰送回國,望著馬蒂的骨灰罈,傷心咖啡店的朋友們相信,馬蒂終於得到了自由.....。」(本段大綱引用自出版社官網)
馬蒂是位渴望自由渴望長出翅膀,卻拋不開認同的標籤的女人,如同成千上萬的都會女子一樣,被價值觀所困卻無法從中產生迎向自由勇氣,而這種困惱往往源自於「團體認同」,在社會認同的成功要件下,馬蒂漸漸地對自己失望,然而失望之餘除了無法掙脫茫然人生,連人生的出口都是盲然一片,直到她闖進了那座「傷心咖啡廳」。
這本書是1996年出版,當時的台灣從八零年代的政治開放與金錢遊戲中剛剛掙脫出來,新秩序的價值觀已經建立,但是舊時代的價值觀卻也混雜在當時的人心中,「傷心咖啡店之歌」一書就是以這樣的時代背景喚起了當時剛步入三十歲的整代五年級生的共鳴,在那個時後(民國85-86年),台灣社會從農工與工業社會正式步入商業與資訊社會,社會的各種標準卻由於高度效率而從狂飆年代的多元趨向一元化的價值,書中的每個角色,其實都是投射那個年代的高度不適應,咖啡廳裡面的那一群死黨,個各都是擺盪在對自由頹廢的依戀與不安之間,也都在對新社會價值的憤怒與對舊價值的不屑之間難以平衡。
這本書是台灣第一本能引用「失落—找尋—救贖」的西方文學手法,從海蒂一開始在大學好友的婚禮中崩潰,從找已經失去立命之處的夫家逃開,而自己的所謂娘家早已經就是繼母與同父異母的弟弟們所建構著,海蒂不停地從失落的「家」往外逃,不停地逃也就不停地失落,直到一無所有再也沒有半點東西可以失落之後,海蒂用日夜不停的工作和咖啡廳那群怪咖的友誼去填補自己所失落的那一大塊陰影。
我很愛書中的一段話:「黑暗並不能造成陰影,光亮才能。」
這本書除了有西方文學的典型失落-救贖過程以外,還兼顧了東方經典作品當中最可貴之處--「心」的探索,當然以朱少麟當年的文筆布局功力來說,這於心情描述的部份流於自談自唱般地哲學性對話,用了過於直接的方法把憤怒不安控訴和矛盾都一古腦地宣洩出來,文學手法有點粗燥,但這也是一個偉大作家最吸引人之所在,處女作往往是最純最美,無須透過包裝就可以赤裸裸地和創作者對上話。
用咖啡廳當整本書與那個時代的背景,頹廢卻充滿溫暖的場所,卻意外地營造出可以讓一些找不到出口的人們做為身心安頓之療傷地,這群怪咖的精神甚至於經濟寄託,是帥到不行多金又愛搞浪漫的雙性戀老闆海安,坦白說這樣的橋段很類似少女漫畫的老梗,然而朱少麟把氣氛營造的相當有質感。
而最後海蒂卻真的跑到東非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去那個地理位置酷似台灣的島國去獨自旅行,作者以馬達加斯加的地理位置暗喻著我們這個島嶼的原型,而希望透過島國的原始面貌得到心靈救贖,在那個島國去尋找台灣的理想原型,藉以訴說著對現狀的不滿,企圖回到孕運現代工業化之前的烏托邦國度。
閱讀傷心咖啡店之歌千萬別用「合理性」或「劇情張力」來看,這本書會如此地讓整代五年級女生所喜歡,在於這本書講出了對婚姻與家庭的逃亡,這是五年級女生當年想作而不敢做的事,這本書用實際世界(海蒂是一個失婚的基層上班族)和虛幻世界(咖啡廳)一起譜出混亂但又讓人嚮往之的情境,這更是五年級女生當年最想要的「喘息」,基於現實、基於家庭、基於社會價值觀、也基於自我或群我的認同,大家必須投入那些讓我喘不過氣來的現實(如本書中海蒂的家人與老闆陳博士),但每個人心中都渴望著有座讓人頹廢一下、喘一點氣的咖啡廳,可以讓人暫時忘我的咖啡廳,可以讓人逃避一切的空間。
2009年我第三度閱讀本書,衝擊感不見了,心靈的沉澱感昇華了,憤怒降低了,也不想再做太多辯證了,如今也老到無法救贖了,沒力氣流浪了,自由也部份得到部份放棄了,這本書重讀之後,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
哪裡才找得到屬於我的傷心咖啡廳呢?
評:永遠的五顆星。
朱少麟 套書(傷心咖啡廳之歌 燕子 地底三萬呎)
後記...我寫書評乃基於主觀閱讀之所得以及書本與我的情感投射,而不同閱讀者對於同一本書都會產生不同的心得,也有不同的角度,更沒有所謂夠不夠資格寫評論的爭議,任何人都有資格去對喜歡的或不喜歡的書做一些評論,只要這些評論是出自於善意,同時也沒有利益與立場的話....不然,難道又要回到官大學問大的年代,非得要文學教授大學校長甚至於高官顯要才有資格去做評論嗎
素人的時代是無須頭銜的
作者:朱少麟 出版:九歌
初版日:1996-10-10
「青春像是一場風暴,我們都像得了一場熱病。」傷心咖啡店之歌是一本找尋出口的書,失婚又失業的女主角馬蒂在人生最低檔的片刻,不小心闖入這間咖啡廳,藉由頹廢而
大綱:
「馬蒂是個年近三十,失婚又失業的女人,沒有生活目標,嚮往自由,丈夫在婚後就到中南美洲從事建築業,即使回台也刻意不住一起,她在被疏離的公婆逐出家門的颱風夜裡,昏倒在滿佈枝葉的台北街頭,在她最傷心絕望的時候,無意中被某間店名吸引,走入了[傷心咖啡店」。
傷心咖啡店是由一群因公司倒閉而組成的前任同事一起合開的咖啡廳兼酒吧,裡面有俊美多金的海安、聰慧的吉兒、癡心暗戀著海安的小葉、善解人意的素園、勢利的藤條所組成,海安為最大股東,小葉負責掌管店務,海安的形蹤總是飄忽不定,每次一到店裡,俊美的外貌就像坐檯般,吸引每位女性目光,吉兒是位忙碌的記者,常在下班後,繼續到店裡處理公務,就因為吉兒的聰慧,看清了愛上無情的海安後深陷的危險,而沒有陷入。
小葉有驚人的美術天份,但卻放棄了正規的美術學校,率性的打扮讓馬蒂誤為男孩,她癡心的暗戀著海安,為海安改變穿著打扮,讓自己深陷泥沼,然而海安雖感受她的愛意,卻無動於衷。素園是家公司的業務小主管,已婚,溫柔體貼,忙碌的工作卻仍無力繳清房貸,藤條整天想著如何賺錢,加入標會公司和直銷,賺到了錢,但也賺到了牢獄之災。
整個故事圍繞著海安打轉,海安愛上了南半球馬達加斯加島的「耶穌」,耶穌是個在島上以苦行的方式四處流浪修行的男人,有著和海安一般的外貌和無情,他從不說話,偶爾會以針灸的方式免費替島民醫治疾病,所以島民喚他耶穌,但面對海安的愛慕,他卻無動於衷,猶如海安對愛慕女子們的無情,海安不只一次飛到南半球的馬達加斯加島,努力跟隨著耶穌的腳步,但最後卻都失望而返,原來海安有個雙胞胎哥哥海寧,在幾個月大時,就在嬰兒床裡~海安的旁邊斷了氣,海安對於耶穌的愛慕,就像是一種自戀的投射。
馬蒂後來也愛上了海安,帶著海安給耶穌的口信,踏上了從小就嚮往的馬達加斯加島旅行,她在氣候和緯度跟台灣相仿的馬達加斯加獨自旅行,遇到了耶穌,靜默的跟隨耶穌四處修行,沒有交談,只有寥寥可數的眼神交會,終於馬蒂領悟了生命的意義,不久後,馬蒂客死異鄉,由耶穌親自將骨灰送回國,望著馬蒂的骨灰罈,傷心咖啡店的朋友們相信,馬蒂終於得到了自由.....。」(本段大綱引用自出版社官網)
馬蒂是位渴望自由渴望長出翅膀,卻拋不開認同的標籤的女人,如同成千上萬的都會女子一樣,被價值觀所困卻無法從中產生迎向自由勇氣,而這種困惱往往源自於「團體認同」,在社會認同的成功要件下,馬蒂漸漸地對自己失望,然而失望之餘除了無法掙脫茫然人生,連人生的出口都是盲然一片,直到她闖進了那座「傷心咖啡廳」。
這本書是1996年出版,當時的台灣從八零年代的政治開放與金錢遊戲中剛剛掙脫出來,新秩序的價值觀已經建立,但是舊時代的價值觀卻也混雜在當時的人心中,「傷心咖啡店之歌」一書就是以這樣的時代背景喚起了當時剛步入三十歲的整代五年級生的共鳴,在那個時後(民國85-86年),台灣社會從農工與工業社會正式步入商業與資訊社會,社會的各種標準卻由於高度效率而從狂飆年代的多元趨向一元化的價值,書中的每個角色,其實都是投射那個年代的高度不適應,咖啡廳裡面的那一群死黨,個各都是擺盪在對自由頹廢的依戀與不安之間,也都在對新社會價值的憤怒與對舊價值的不屑之間難以平衡。
這本書是台灣第一本能引用「失落—找尋—救贖」的西方文學手法,從海蒂一開始在大學好友的婚禮中崩潰,從找已經失去立命之處的夫家逃開,而自己的所謂娘家早已經就是繼母與同父異母的弟弟們所建構著,海蒂不停地從失落的「家」往外逃,不停地逃也就不停地失落,直到一無所有再也沒有半點東西可以失落之後,海蒂用日夜不停的工作和咖啡廳那群怪咖的友誼去填補自己所失落的那一大塊陰影。
我很愛書中的一段話:「黑暗並不能造成陰影,光亮才能。」
這本書除了有西方文學的典型失落-救贖過程以外,還兼顧了東方經典作品當中最可貴之處--「心」的探索,當然以朱少麟當年的文筆布局功力來說,這於心情描述的部份流於自談自唱般地哲學性對話,用了過於直接的方法把憤怒不安控訴和矛盾都一古腦地宣洩出來,文學手法有點粗燥,但這也是一個偉大作家最吸引人之所在,處女作往往是最純最美,無須透過包裝就可以赤裸裸地和創作者對上話。
用咖啡廳當整本書與那個時代的背景,頹廢卻充滿溫暖的場所,卻意外地營造出可以讓一些找不到出口的人們做為身心安頓之療傷地,這群怪咖的精神甚至於經濟寄託,是帥到不行多金又愛搞浪漫的雙性戀老闆海安,坦白說這樣的橋段很類似少女漫畫的老梗,然而朱少麟把氣氛營造的相當有質感。
而最後海蒂卻真的跑到東非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去那個地理位置酷似台灣的島國去獨自旅行,作者以馬達加斯加的地理位置暗喻著我們這個島嶼的原型,而希望透過島國的原始面貌得到心靈救贖,在那個島國去尋找台灣的理想原型,藉以訴說著對現狀的不滿,企圖回到孕運現代工業化之前的烏托邦國度。
閱讀傷心咖啡店之歌千萬別用「合理性」或「劇情張力」來看,這本書會如此地讓整代五年級女生所喜歡,在於這本書講出了對婚姻與家庭的逃亡,這是五年級女生當年想作而不敢做的事,這本書用實際世界(海蒂是一個失婚的基層上班族)和虛幻世界(咖啡廳)一起譜出混亂但又讓人嚮往之的情境,這更是五年級女生當年最想要的「喘息」,基於現實、基於家庭、基於社會價值觀、也基於自我或群我的認同,大家必須投入那些讓我喘不過氣來的現實(如本書中海蒂的家人與老闆陳博士),但每個人心中都渴望著有座讓人頹廢一下、喘一點氣的咖啡廳,可以讓人暫時忘我的咖啡廳,可以讓人逃避一切的空間。
2009年我第三度閱讀本書,衝擊感不見了,心靈的沉澱感昇華了,憤怒降低了,也不想再做太多辯證了,如今也老到無法救贖了,沒力氣流浪了,自由也部份得到部份放棄了,這本書重讀之後,只剩下最後一個問題:
哪裡才找得到屬於我的傷心咖啡廳呢?
評:永遠的五顆星。
朱少麟 套書(傷心咖啡廳之歌 燕子 地底三萬呎)
後記...我寫書評乃基於主觀閱讀之所得以及書本與我的情感投射,而不同閱讀者對於同一本書都會產生不同的心得,也有不同的角度,更沒有所謂夠不夠資格寫評論的爭議,任何人都有資格去對喜歡的或不喜歡的書做一些評論,只要這些評論是出自於善意,同時也沒有利益與立場的話....不然,難道又要回到官大學問大的年代,非得要文學教授大學校長甚至於高官顯要才有資格去做評論嗎
素人的時代是無須頭銜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