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是貓

我是貓

作者:夏目漱石/著
譯者:卡絜
出版社:小知堂
出版日期:2001年08月05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4500063
裝訂:平裝

        本書乃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於三十八歲時出版的處女作,亦記錄了夏目一生內在自我與外在環境的爭扎。

         夏目生於一八六七年,次年即發生明治維新,資本主義的浪潮開始席捲日本,夏日從小即不是在一個溫暖和樂的家庭中成長,身為繼子的他並沒有得到太多養父母的寵愛,之後又歷經養父母感情不和、生母於十四歲時過世、生父與養父之間為夏目的戶籍問題產生許多糾紛;總總的因素造就了夏目在一種充滿苦悶,爭扎,憤世的心態下成長,在留學英國期間又因為不順遂幾近至發瘋。回國時在見識到了當時的日本在資本主義發展的背後所出現的病態與矛盾:一方面,人們學習自由、強調個人、自我意識與市場經濟的力量讓人無法抵擋;另一方面,日本傳統的價值觀與文化遭到質疑與破壞,發揚過去的文化和傳統被視為一種迂腐與守舊,卻又提不出任何辯駁,身為一名當時的知識份子,夏目有著充滿掙扎與矛盾的心靈,至英國留學的經驗使他對西方最新的物質與思想浪潮有了瞭解,但也正因為有徹底的瞭解,夏目更知道浪潮之後的種種問題。面對這樣的現象,夏目提不出任何辦法來做出改變,只能選擇用最辛辣的筆法加以嘲諷,並將他對當代困境的觀察留在書中。

         從型式說起,本書雖已「小說」的型式出版,但在內容上更接近一篇篇的散文,依書末「夏目漱石生平年譜」,「我是貓」一書原本只發表第一部,因頗受好評才繼續發表下去,最後以約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共十一部的作品。也不知因為是分次發表的原因,還是作者的刻意,每篇章節間,故事情節之連結並不緊密,獨立閱讀起來亦可成篇,強要將各篇章串起反而會有理解上的困難。

        本書的開頭以一隻沒有名字的貓開始,採用第一人稱視角寫成。作者以猫的自述慣穿全書,借由貓的靈活移動,使其雖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寫作,但藉由貓的視線仍得到快速的轉換場景。以一種近乎全知的觀點的方式,「貓公」大方的說明他有看穿人心思的能力,使得在第一人稱的寫作之下,觸及各角色內心的描寫也就不那樣的唐圖了。而在自述的部份,雖然用「我」這個自稱的確可以省掉取名字的麻煩,但作者在書中不只一次的提到:自己是一隻沒有名字的貓,就可能有它的意義了。我想「姓名」-作為他人稱呼的一種方式,可能代表了社會和他人對自我的評價。在社會中,我們使用「語言」做為一種工具,但卻又不自覺的被語言所限定;因為我們只能使用語言來溝通,做為一種工具,即有被操縱的空間;常常會有這種感覺吧,雖然心中不是這個意思,但不知道怎麼表達,就只好採用社會共同主觀的語言/語意來表示。可能是資本主義或是某一種未知的力量,現在的人們被規訓的太徹底了。在我看來,過去的人們在多元而紊亂中異中求同;現在的人們看似進步而文明的背後其實只能同中求異。強勢文化在科技發展的推波助瀾之下,強硬的進入了社世界上的每一處,或許可以說是全球化,統一的想法,統一的價值觀,在此一情境下所形成的共同主觀主宰了他人對自我的評價,而自我也無法擺脫其影響而同時對他們進行相同的評價。

        夏目在書中有一對於瘋人院的討論:主角苦沙彌一一的將其他角色和自己進行比較,從寒月、迷亭、金田夫婦到落雲館的小子們,得到了大多數的人都屬於瘋人同類的結論,所謂社會也只是全體瘋子聚合的團體。我想所謂瘋子與天才不過是社會共同主觀所形成的客觀相對標準,所謂might is right.首批有能力制定規則的人制定了規則,後續的人們則跟隨此規則。瘋子一但成了群體有了力量,就成為健全的人,大瘋子擁有金錢和權勢,小瘋子則垂涎金錢和權勢,大小瘋子共同打造了瘋人院,把不符合瘋子們的共同主觀所形成的客觀相對標準的人當成瘋子送入瘋人院,
在告訴其他意志不堅定的瘋子們--請勇於加入瘋子的行列。

        回到開頭沒有名字的貓,在去除名字試圖擺脫社會對自我的評價之後,夏目借由貓的視線開始了他對資本主義與當世的批判與嘲諷之旅。觀察日本走進資本主義的近程和資本主義的起源地--歐洲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歐洲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內生的,在滿足種種特殊條件之後自然產生;日本卻是被資本主義強行打破大門,在與外國接觸的過程中漸漸將其吸納。日本快速的學習並模仿西方,並在日俄和甲午戰爭的成功中得到實證,但以上的成功並無法磨合外國文化與日本傳統民族性的差異,在成功西化的同時,失去了對自我本身定位的理解,一味的媚外與崇洋造就了心靈層面的空虛感,種種的不滿與不安形成了日本人既自大又自卑的性格。

        書中的苦沙彌(主人)即是集矛盾於一身的夏目自述,做為一名對實業家不屑一顧、迂腐、守舊不知變通的頑固書生,與貓的睿智和洞察的對比在明顯不過。

        做為一名教師,主人於外人面前總是大談知識論,但在人後卻是才拾起書本就已經倒頭呼呼大睡。像牡蠣一般把自己藏在自我觀念的束縛中,一名守舊不知變通卻仍對知識抱持敬意的知識份子,只就只好面對窮酸和遭受輕視的社會現實了。小說中迷亭的一番知識無價論,帶有十足的諷刺意味:他們希臘人競技中獲得的獎品,遠比他們表演的技藝來的貴重,因此獎品才能為褒獎和鼓勵的手段。然而世界上可曾有比學識更重要的珍寶嗎?當然沒有。如果給予拙劣的東西,只會有辱學識的尊嚴,於是乾脆就什麼都不給了!由此可見,金銀珠寶終就比不上學識!在這段明捧暗諷的描述中,知識從PRICELESS轉為VALUELESS,夏目至此對當時社會對金錢的崇拜和對學識的輕忽的感慨,也就可見一般了。

        主人與貓,即是夏目描述了當時的知識份子份子面臨西風東漸時的掙扎。主人學西畫、教英文,練小提琴卻樣樣不精,夏目從貓眼來看主人,有時代表了西方文化所代表的改革,有時又以抨擊崇洋行為來說明對此行為的不滿。在用貓眼看人時,同時也是新夏目與舊夏目自我之間的對話。書中的各角色也都有其表徵,鈴木代表的是接受資本主義最徹底的一群,穿著英國製的毛料西裝,繫著華麗領帶胸前還掛了一條18k金的閃亮金鏈。受金田家(資本主義)驅使,不見得真的很富有,但開口閉口即是股票、薪水,他們信奉金錢至上的那一套,物質生活上好像還不錯,但心靈上似乎永遠無法得到滿足,永遠不知道為何而忙。

        至苦沙彌家時談論到的三角學理論—人要發財,必要學會應用去禮義、去人情、去廉恥,更是露骨的說明當時趨炎附勢的拜金主義者追求金錢的決心。爾後金田實業家和鈴木的對話中,痛罵苦沙彌頑固,充滿傲氣而不識相,遲早會自討苦吃,則是運用明貶暗褒的手法,試圖鼓舞堅持對學識充滿熱情,不為金錢低頭的文人們,也同時再次諷刺了深現於金錢力量的泥沼而渾然不覺的普羅大眾。物理學家寒月在書中熱衷於上吊學與磨玻璃珠,學習到了西學的方法和形式,但並沒有學習到西學的內涵。在追尋小提琴的過程中,先是躡手躡腳的躲藏而不為人知,最後取得小提琴後遇至山頂上試琴的結果卻又另人啞然,若將小提琴做為西學的表徵,寒月的心態或許可以代表某一部份的日本人既對當時的西學充滿好奇,卻又不敢或是不願光明正大的收納,只好偷偷摸摸的偷師西方的一種特殊心態。

        書中對於土地問題也有其討論,貓先生曾有以下的敘述:假如土地是可以被切塊論斤來拍賣,那我們所呼吸的空氣,也能被切成一尺見方的小塊來零售囉?假如空氣不可零售天空不該劃界那麼,土地私有豈是合理??讓人不經聯想到當一八五一年,美國政府要以十五萬美元買下印第安人的土地時,印第安西雅圖酋長著名的演說,"How can you buy or sell the sky?" 兩處所想表達的意涵不完全一致,但定有其共同之處。土地做為一種供給曲線固定的商品,必有其特別之處。它代表了一種生存的空間。現代社會在自由主義的巨浪之下,每個人都將自我意識發揮到極致的結果,或許保有了一部份的個人空間,但在彼此壓縮排擠下下,反而造就了最小的個人生活空間。人和人之間,雖然比起以往有了更多的溝通工具,有網路有電話,但更多的工具卻形成一種莫名的壓迫感;溝通上更輕易了,情感上也就輕視了。人和人之反而比較以往更加的疏離。書中的貓--作為一種類似主人寵物的角色,可能就是基於現代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孤離和寂寞所創建的吧。除了填補飼主寂寞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它讓人們在深受資本主義的牽引和制約中,更提供了一種滿足人類最原始控制慾的表現。

        對平等的命題,在澡堂中的一段描述可略窺一二:無論是泡在這浴池裡的人,還是在沖洗間裡打滾的人,都是脫光文明人必備服裝的妖怪,當然是不能以常理約束。然後一旦跨出沖洗室,來到更衣間,就不再是妖怪了,進入人們俯仰生息的世界,穿上文明必備的服裝也就得像個人那樣的行動了。在資本主義進入生活後,人們學會了用越來越多的物品來標定自己的身份與他人做出區別,西裝,手提電腦和星巴客,都是標定的一部份。在澡堂中,去除了外在付予的一些表徵,好像去除了身份等不平等之處,形成一個暫時平等的時空,但夏目後續又說到:人們拖掉短掛、褲叉、努力爭取平等,可是在赤裸之中,又出現了赤裸的豪傑,壓制群小,可見,即使赤裸也不可能獲得平等。於此可見夏目的悲觀,人使終無法去除社會的標定,在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只要搶贏了第一步,就能在這個不平等的賽局中持續獲利,而且無論你願不願意加入這場遊戲,終將會被捲入其中…

        最後就整本書觀之,在嘲諷與辛辣的背後卻是無比的淒涼。寒月、迷亭、還有八木先生之間的閒談,帶有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知識份子高談闊論,自命清高,賣弄學問的味道,兩三句便夾雜個公式或西學典故,但他們卻也能不為世俗的趨向所壓迫,不盲從也不為金錢折腰。但身為當時知識份子的無奈,確是明知道這股潮流背後的問題,卻無從著手也不知如何著手。比起魏晉南北朝的清談玄學,因不認同當朝而自我放逐於山林之間,相較起來就顯的更憂鬱了。於是在書中不斷提起生命的意義與態度,他們無力作出改變,僅能以無為的態樣來逃避庸俗的世界,採取一種超脫的生活態度,來個眼不見為淨。本書的結尾更將夏目面臨的淒涼表露無遺,貓公喝醉酒,拋開了理智與洞悉,搖搖晃晃的走著,好似說明夏目的無奈與面對潮流卻發現始終無法抵抗的棄守;掉入了盛水的大缸中載沉載浮,在怎麼費力無法逃離的窘境與悲哀,恰恰呼應Max Webber所提出的iron cage,人們至此將陷在資本主義的牢籠中,再也無法超脫了。

      總按:如果當年日本的西化過程能夠更重視人文知識,或許就不會孕育出極端軍國主義了...

夏目漱石其他作品:

夢十夜


心鏡


三四郎


心(再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