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全球經濟12大指標
原文書名:Outrageous Fortunes:The Twelve Surprising Trends That Will Reshape the Global Economy
若從上面連結進去博客來網路書店購書,你的購書總金額的4%,博客來書店會回饋給我,當然不限於這本書,只要你在我的部落格任一篇文章中的任一個書籍聯結,點進去所購買的所有商品.都可以直接回饋我,且博客來不會因此向您收取任何加價
作者:Daniel Altman(丹尼爾.奧特曼)
按照原文書名,這本書其時並非討論「指標」,而是趨勢(Trends),書名中另一個更大的意圖是Reshape,「重新打造」、「再造」的意思,所以這本書書名的中譯名並沒有翻得很好,可能會誤導讀者。不過,這應該是本書唯一的缺點吧!
這本書一共提了十二個未來全球總體經濟的新「趨勢」,作者很精準地提出未來全球總經與區域經濟所會面臨的十二種「變化」,也精準地點出這世界所面臨的十二道難題,雖然他並沒有提出什麼經濟改革萬靈丹,但是作者卻能夠對多數問題提出一針見血的觀點。
讓我當個文抄工把這十二個驚人的趨勢給節錄下來:
指標一:政策阻礙成長 中國前景令人堪憂
過度成熟的中國將讓投資者感到失望,制度與資訊不透明的狀況將令中國走向衰退之路
指標二:內部經濟落差大 歐盟生存面臨困難
歐盟各成員國的經濟狀況落差過大,內部的相互貿易協助仍將無法阻止差異所帶來的頹勢,歐元的貶值也將衝擊全球市場
指標三:強國寡占資源 小國經濟任其宰割
在資源日益缺少的情況下,中國、巴西等經濟強權開始逐步透過經濟殖民的方式掌握全球資源,然而對於殖民關係的雙方是否真的兩全其美?
指標四:人才遷移難控制 經濟成長將趨停擺
由於人口老化,富裕國家會開始興起人才爭奪戰以確保經濟成長的穩定,然而其他國家又該如何面對人才流失與競爭力低下所帶來的影響?
指標五:政權轉移頻繁 政策多變難適應
在經濟危機以及貪汙寡頭的影響下,許多國家在資本與社會主義中遊走,反而讓不斷改變的經濟政策拖延了成長的速度
指標六:效法美式銷售 創造獲利榮景
由於美國文化融合了眾多國家的文化特質,在產品的推銷上更能夠配合當地文化打動消費者
指標七:整合協調開放市場 中間商獲利穩難取代
在未來全球經濟整合後,中間商協助投資者整合與開放市場,將成為全球經濟未來不可或缺的腳色。
指標八:WTO逐漸瓦解 區域聯盟為未來貿易趨勢
WTO瓦解之後,更加自由的貿易型態將促成區域性的貿易集團出現,而被WTO排除在外的國家則必須抓緊機會進行經濟改組迎合市場,試圖加入區域貿易集團的行列
指標九:生活型態改變 新金融中心成投資焦點
由於網路的發達以及資訊的易取得,工作地點的需求也由便利轉變為舒適,因此將間接促成越南、新加坡等十個國家成為未來新的金融重鎮。
指標十:黑市越顯龐大 投資風險激增
為了避免類似安隆事件的金融危機發生,金融法規的設置越趨嚴苛,但卻也促成了由投機者組成的龐大黑市,讓投資者的財產安全充滿風險
指標十一:遏止暖化所費不貲 各國經濟負荷加重
全球暖化讓落後國家難以負荷改善污染的金額,卻也讓富裕國家不得不為了落後國家製造的污染付出代價
指標十二:政治考量阻撓 經濟成長遭犧牲
領導人常因為任期有限而無法做出長期性的承諾,間接導致在面對經濟問題上無法做出有效的解決方式與回應,唯有透過眾人的力量改變體制,才能解決這棘手的問題。
我先來導讀前兩個趨勢:
『指標一:政策阻礙成長 中國前景令人堪憂』
作者先指出為何多數經濟學看好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主要理論根據-新古典主義模型:「收斂性理論」,所謂收斂性理論,每一個經濟體好像都依照同樣的成長途徑,其他國家最後也會急起直追。那些落後富裕國家愈多的國家反而愈快拉近差距,隨著時間演變,各個經濟體的工作者都向同樣的生產力平均水準。
作者話鋒一轉,重新審視收斂性理論:長遠來看,國家的生活水準會趨於一致,前提是「這些國家必須有類似的經濟基礎」,這些基礎就是影響經濟成長的極重要因素。比方說地理或文化傳統。內陸國家無法輕易取得海洋資源,習慣專制統治者的國家也無法馬上把本身的歷史拋諸腦後。其他像法理與貪汅腐敗程度等因素也要經年累月的努力,才有可能有所改變。
當然,在1980年以前的一兩百年,全球經濟發展的確發生收斂性,從荷蘭西班牙瑞士、到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到德國北歐奧地利、最後一個發生收斂性則是日本,三十年來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追上這些富國了。
於是作者提出了「條件收歛」這個概念。
中國在一九七○年代末期以前還處於較低生產力的收斂類別。但就算中國的成長應該可以趕上韓國與日本,但是,中國會不會跟日本一樣,在趕上美國的所得水準前就先功虧一簣呢?答案就要看中國是否跟日本與韓國處於同一收斂類別。
這個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以所得收斂性來看,尤其是窮國要拉近與富國的所得差距時,經濟學家認為特別重要的二項因素就是,「貿易開收程度」與「創業難易度」。
基於下列的事實,中國很難趕上富國:
1.中國國內市場卻沒有以同樣開收的程度接受外國產品。
2.要在中國經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界銀行的創業類別中,中國在一百八十一國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一。
此外作者還提出「技術」這個重要因素。
作者認為決定中國長遠未來的主要因素,將是新古典主義模型所說的「技術」。技術代表人們如何將本身勞力與原物料結合,創造產品與服務所涉及的各項因素。而儒家思想的中心教義就是謀求社會福利為主,未必對經濟成長有益。
很讓人意外卻又格外值得省思的是,作者認為儒家思想是中國技術無法提昇的重要因素。
儒家倫理教導人們應重視天下人的利益,而非個人利益,孔子的真是想法是只要團體維持和諧,個人就能在團體中一展所長,但現在他的想法卻遭到誤解,中國當局故意結合儒家思想,利用文化將本身的嚴格法令合理化。儒家思想的第二大教義就是講究禮儀,也就是說堅守某種儀式或傳統:「敬老尊緊」。根據儒家思想,這種尊敬不僅包括家人之間的尊敬,也包括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僕人要服從主人,員工要服從雇主。
連孔子也不認為年輕人應該參與批判思考,他認為年輕人必須先學習年長者的教誨,先在團體中取得資深地位,才能開始挑戰既有構想並進行創新。
中國經理人做決定時,那些決定結果必須經過企業內部許多層級的重重批准,成效可能因此大打折扣,同時無能的經理人只因為本身年資夠多,就能霸占職位不放。
作者認為許多中國大企業中,就能看到儒家思想這二大教義的龐大影響,因為這類大企業通常是國營企業,而政府特別重視團體與年資,這種作法未必對經濟發展有利。另一股文化潮流也對中國造成深遠影響,統一、分裂、再統一的故事在中國重覆上演,為了實現統一與強大,中國人民需要不容許意見分歧的強大統治者。
用比較通俗的說法是,在中國,表面的「和諧」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美德,在儒家的「和諧」大旗下,個人、創新、勇於突破現狀、汰舊換新….等提昇技術本質的想法都必須被壓抑。
中國企業的成長策略也反映出這種將不同王國整合成更強盛帝國的故事。產業領導者沒有誘因從事創新或迎合顧客的不同喜好。且中國經商環境的有數作業普缺乏透明公開。中國就連人口估計值都有幾億人的差異。在這些因素的影鄉下,在中國要進行企業協商通常是基於個人關係與信任,不是依據數字與合約。
除了技術因素外,作者也提出了中國將不再具備人口紅利這個概念。
一九七九年一胎化政策讓中國人口年成長率下滑到○。七%以下,中國在二○○八年的人口成長率只有○。五%,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十五到五十四歲)到二○五○年時將下降到只占總人口的五四%。美國的降幅不到中國的一半,這項差異只會擴大平均所得成長率的差異。
基於人口成長趨緩,年青工作人口成長趨近於零的長期限制,中國可能會在這幾年就步上1990年日本的後塵陷入低度成長。
結論:作者認為那些以為中國有無窮潛力的投資人與企業家將會失望透頂。由於物質水準較低,中國人們絕不可能像歐美富裕國家的人民那樣,購買那麼多的物品與服務。從股東和債權人的風險來看,中國官員的貪污腐敗、法律制度和資訊欠缺透明,以及中國政治體質這些責面影響,不再能被龐大獲利報酬抵消。中國證券市場的熱潮終將逐漸消退。
『指標二:內部經濟落差大 歐盟生存面臨困難』
歐洲的財政與金融問題是近年來最棘手之課題,目前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不是美國,而是歐盟。歐元區的成立宗旨在於,讓使用共同貨幣和貨幣政策的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步調一致,事實卻不然,這些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持續存在。
作者在本文中並沒有提到歐債與歐元區如何整合,而讓我感到比較有興趣的作者根據種種指標,以風險和潛力作為座標圖,依經濟的長期潛力和經濟的長期風險將歐盟成員國區分為四大類。
風險最低且潛力最高的國家,這些國家是歐盟中地理位置最北邊的七個國家:英國、盧森堡、愛爾蘭、丹麥、愛沙尼亞、瑞典、芬蘭。
南方的歐盟成員國,也是經濟長期潛力低、風險又高的國家。如義大利、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斯洛維尼克與法國
奧地利、比利時、德國、荷蘭,這些國家彼此相鄰,經濟的長期風險較低,但成長的潛力也是不高。
第四大類:高風險卻具有高發展潛力的國家,這類幾乎都是前東歐共產國家,如斯洛伐克、立陶宛、拉脫維亞、波蘭、捷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法國列為南歐等級,而匈牙利卻是介於東歐與南歐中間。
比較驚豔的是愛沙尼亞,本身完全電子化的銀行體系著稱的愛沙尼亞,目前在世界銀行經商容易度排名中,於一八三個國家中排名第二十四;捷克則排名七十四(希臘第一百零九在歐盟中最差)在捷克作生意就跟在中國經商一樣困難。
雖然歐盟要求各國在成為會員國前先好好整頓本身貪污情況,但歐盟成員國的貪污程度也有相當大的差異。以廉潔度來說,斯洛維尼亞全球二六,保加利亞七十。
原蘇聯國家經濟體特質也大不同,羅馬尼亞有近三成的人口務農,斯洛伐克只有四%的人口務農。匈牙利的出口比例超過國內生產毛額一半,拉脫維亞的出口比例只占國內生產毛額的三分之一。且這些國家的景氣循環也不具同步性:立陶宛在二○○八年金融危機時,經濟成長三。一%,而鄰國拉脫維卻大幅萎縮四。六%。
若歐盟打算金援希臘,那麼歐元區其它會員國或許會覺得自己就算債台高築也有歐盟當靠山。在歐元區負債額度日益龐大的情況下,歐元的幣值就會因此受損–萬一歐洲央行決定調降利率並放手讓歐元貶值,設法刺激整個地區的經濟,好讓希臘這些國家得以償還本身的債務時,那麼情況會變成怎樣呢?投資歐元區股票和債券的投資人可能本身的投資組合價值日漸下跌。
未來幾十年內,歐明有幾個國家的人口也將顯著老化。義大利二○四○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跟主要工作年齡人口比例將從三六%增加到六九%,其它國家也大幅上揚,西班少六五%、德國和奧地利六四%。
要縮小這種差距並不容易,退休年齡必須延後,退休給付必須減少,稅收必須增加,政府就必須發行更多國債。工作者就會開始考慮,是不是該移民其它國家,當這些人移民後,國家的所得與稅收也會跟著減少,讓工作人口和退休人口的懸殊比例拉大,也讓人口老化的問題更加嚴重。受影響國家的財政最後就會落入死亡螺旋(即惡性循環)。
所以,閱讀的結論是歐盟與歐元區還得整合相當久的時日,陷入財政或人口危機的國家,未來依然是險路迢迢,而部份國家卻能受惠於歐元整合,所以審視歐債與歐洲的問題,還是要以多元角度去看待之。
待續
評:五顆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