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落伍的人,近日才看了「海角七號」,這個今年最夯的電影,一個號稱台味十足的故事。雖然對於其盛況有些不以為然,高期待下容易產生內心反感,看完後還仍認為是一部不錯的電影。說台味十足,不如說是中日混血的一種寫照,曾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深深的受日本文化的影響,有如背景愛情故事的情書,有些瓶中信的色彩。

        台灣當前許多年輕人就像劇中的「阿嘉」,沒有方向的遊蕩,不知人生的目標是什麼,對於責任感看的很輕,把別人信件輕易拆封、倒在紙箱,無所事事的彈的吉他、昏睡(有些是與朋友閒聊、混夜店等),這是真實的一面。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尤其在當前台灣競爭力下滑、產業外移、失業攀升的趨勢下,又面臨全球數十年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這樣的失落會更加明顯。景氣好時,或許在謀職容易下可以慢慢的找尋人生努力的方向,能用時間去淡化心中的不踏實感。當下景氣不好,找個混飯吃的工作都不容易,生存的心理壓力日漸沈重,如何能夠如電影般(或童話故事般)美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路,像雨後的彩虹。

        我之前寫過「希望之光」,說明我是理想化的人,相信希望是人類最大的動力來源。即便我們有如聖經(舊約)所言,從小就是充滿邪惡的種子(自私自利的心),還是要努力做些事來克服這些人性天生的弱點,為自己與社會創造些什麼。若說「海角七號」真正感人的地方,不是那不合理的愛情(阿嘉與友子),也不是能夠為興趣而努力在舞台上盡情揮灑,而是那種不服輸的精神,馬拉桑的業務那種拼勁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只有我們曾經努力過,真正的做到無愧於心,即便命運多蹇又如何,我們要的是曾經付出的感覺,不是那種為所欲為、不負責任的快樂(其實是種失落)。

        終於瞭解為什麼「茂伯」會這麼讓人印象深刻,他才是台味的真正的表徵,做事(即便是小人物郵差)負責,要彰顯自己時毫不退縮(想上台的渴望打死不退),年紀又代表什麼,我想「盡其在我」是他最好的寫照。司湯達曾表示:我寫過、我愛過、我活過,這就是我們要彰顯的傳統精神,不論我們錢有多少,我努力過、我活過,這就是了!

        簡單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絢爛的外表、包裝,像海角七號也沒有特殊的劇情,也可以打動人心,創造出平凡的奇蹟。我們真正吸引別人注目的地方在那兒? 是財富?是外表?是口才?還是一些所謂的專業? 我想都不是,我們真正要吸引的是自己的目光,要能夠真正的自我肯定(但不是那種沒反省能力的盲目肯定),即便做的是那些無謂小事,如修車工、清潔工、小警察、郵差等,這都能夠為社會貢獻心力。把小事做好才值得尊敬,而不是不屑小事只想做大事,然後好高騖遠,在失敗後(大事當然有高的失敗率)就怨天尤人,最後成為我們口中那些「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最佳的寫照,可憐是自找的,除非是天生不平等下造成的可憐。

        我一直在追求的就是一種簡單,先把一件事做到好,才去考慮第二件事,多才多藝是一種理想化,不適合多數人,若不是天才,何必給自己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呢? 回到金融圈,如果我們真正的有去回顧歷史,就會發現金融創新真的是一種兩面刃,它帶給我們一些夢想園地,卻也是一次次泡沫、災難的根源。我們真的要一次次用熊彼得的「創新後的破壞」來成長嗎? 用溫和、循序漸進真的不可行嗎? 我真的不知道複雜、貪多真的代表所謂的「專業」,還是只不過是場虛幻的夢,一場黃梁夢。

        已經沒路可選了,現在就是「創新後破壞」的開始,在過度信用擴張、資產非理性上揚後,只能接受這半世紀以來最可怕金融風暴的現實。我們只能看看書、看看像「海角七號」這樣存在希望的電影,把心穩住,反正路自成蹊,活不活的下去端看自己的命運,謀事在人而成事在天。只要在活著的時候,不要放棄希望,能夠不成為社會負擔,就有存在的價值,請在無情批評、不斷埋怨前,先把自己管好,就會發現原來人生還是有很多可愛之處值得眷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