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比通貨緊縮來得好處理,因為我們有足夠的工具對抗通膨。八○年代美國為了扼止通膨,利率竟然拉高到一九%之多,還維持了一年多,儘管過程相當痛苦,最後通膨總算是消滅;從07年以來的惡性通膨,也是經由一兩次的央行調控政策(當然通膨火種的中國,她的央行花了十多次才降溫),不到一年的08年七月,最後一隻通膨神奇寶貝-原油,三兩下地花了一年就被一一收拾,而惡性通膨消失的竟然只用三個月的時間,可見這個世界的景氣是處於冰河期,降溫不用一年,增溫卻要三五年甚至於數十年。

 

但是通縮呢?一旦利率降到零或以下,再來就沒「政策」可用了。經濟如果不成長,資金就往外流,1990~2010年的日本例子歷歷在目,更可怕的是,如果大部份國家都將利率降到零或1%以下,資金雖然不見得會外流,但是資金流回銀行與央行所造成的資金冰凍會比過往更為險峻,為何我認為資金回流銀行與央行體系是件可怕之事呢?答案就在去槓桿化!過去幾年來豐沛的資金與fed不斷透過QE降息釋放資金,而這些資金四處投資,如果把全球人類所持有的所有資產,加總一起在同一張資產負債表上的話,無疑地在左邊的資產總值是不斷地膨障,然而,這些膨障的資產是用哪裡的錢來購買的?很不幸的,絕大部份是負債而來的。

 

幾十年來由於美國雙赤字以及全球資金分配的極度不均,資金與流動性由少數國家壟斷,如工業大國的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代工大國的中國,產油國以及亞洲新興國家(如台灣新加坡),這些為數不到二十個國家手中握有全部的流動性,於是赤字累累如美國,與大部份競爭力薄弱的國家,甚至於一些野心勃勃、想要大量舉債以短支長、的短視國家(如冰島愛爾蘭南韓希臘西班牙…)….這些國家與其企業,利用華爾街所創造的各種琳瑯滿目的信用借貸工具,大剌剌地舉債從事各種投資,於是乎近年來的個向金融資產包刮股票房地產原物料貨幣債券衍生性金融商品..等等皆處於價格膨脹的虛幻當中,當然資產負債表右端的負債金額也不斷地累積,直到有一天發現資產價格無法如傑克豌豆般地漲到天際時,殘酷地債主竟然上門了,但是,妳不能過分苛責這些債主,因為這些債主如投資銀行如保險公司如商業銀行也自身難保,有一天你也發現那些來自中東與日本的金主們,突然急著要你變賣資產還錢,日本金主因為日圓升值不得不趕緊匯回東京老家陪藝妓吃飯,原油國的王子因為石油收入縮水無力支撐他的上百明妻妾之索求無度,只能叫韓國三星還錢,只能去變賣她們在曼哈頓亂買一通的房子。

 

 我們來嘗試著想一個問題,那就是商品的價格為什麼會持續下跌?(排除掉季節性下跌因素),原油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當每桶從將近100美元以上(2011~2014年)跌破100美元時尚可歸咎於投機泡沫的破滅,但是當價格跌到50美元(也就是腰斬)甚至於跌到26美元(腰斬再腰斬),這種跌法就意涵著相當嚴重的問題。有什麼問題呢?問題在於物價與通膨的循環三部曲:

 

  首部曲:需求上升所帶動的價格上漲,成長率大於物價成長率,如2009-2011年快樂的成長party期。

      貳部曲:惡性停滯性通膨,原物料漲到大部份經濟體無法忍受的地步,物價上漲遠超過經濟成長,如2012-2013年過熱的通膨油鍋期。

      參部曲:通膨冰河期,原物料的價格終於高到讓絕大部份的人們開始縮衣節食,而縮衣節食的需求下降效果終於在原物料的價格中看到了,此一個階段,原物料價格開始從高檔滑落,通膨終於慢慢緩和,但必須付出了經濟衰退的慘痛代價。所以,一旦看到了原物料開始大幅下挫之餘,別高興的太早,或許緊接而來就是消費不振、投資不振、需求不振的蕭條冷卻階段,我稱之為冰河,仿佛史前之殞石撞擊地球造成大爆炸與恐龍滅絕之後,隨即進入冰河期讓過熱的地球冷卻,大自然早就有啟示。

 

 相信讀者對於2007年到2009年這段金融海嘯仍有深刻印象,當時油價與原物料一路狂跌,引發了通縮冷卻期,冷卻冰河期只是讓某些生物滅絕,但依舊會有其他更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存活下來並取代原先的恐龍,通常的循環中,到了參部曲唱完,股市下跌,物價上漲率跌回低檔(注意!這裡提的是低檔,表示起碼還是正數,如1982-1986年的美國,1993-1997的台灣),萬一!如果在整個通膨循環下累積的泡沫大到傷害金融業這個經濟心臟的話,就會像2008年以來的金融風暴,非但無法回到首部曲,反而會進入肆部曲…..『通縮黑洞期』,比冰河還要可怕的黑洞。

 

對台灣而言,台灣經濟的心臟現在又多了一顆-中國。

 

回到問題原底:價格為什麼會下跌?

1、          因為消費者不願意買。而消費者為什麼不願意買?因為他們擔心會被減薪,甚至裁員;如果公司的產品削價求售還不能維持營運,身為員工的消費者能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擔心公司哪一天會出事倒閉?在這樣的環境氣氛下,消費者怎麼會因為商品價格便宜而開心呢?

2、          預期跌價心理。這是最可怕的消費災難,既然跌價已成為家常便飯,消費者就會延遲購買意願,這現象本來只有在金融商品市場如股市才會發生,如果我們預期台積電股價明年還會跌20%,投資人就會傾向觀望而沖淡買進意願,一旦買氣縮手,股價說不定就真的如預期般地跌20%。如果,預期下跌心理漫延到一般商品呢?買氣的遞延影響的就不只是商品價格本身,商品的製造販賣運輸….等等廠商都要受波及,輕則虧損重則倒閉,其聘請之員工輕則收入縮水重者失業,又回到前面那個消費者的意願問題,好像連環套。

 

     你可能想到一些解決方法消費者不消費,那麼就由偉大英明的政府來帶頭花錢好了,景氣蕭條金融風暴時總有一些偉大的學者會登高一呼,顯然地這很讓政客歡迎,1930年代的凱因斯與2008年的克魯曼都是時代的寵兒,他們提出一些讓政客很窩心的理論,很遭糕的是1930年那次好像有點成功(至少表面上是如此),於是從美國到剛果,從民主黨到全民最大黨,從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到兒皇帝主義,通通著了魔地瘋狂進行政府大手筆的支出,台灣近幾年也不遑多讓,2000年以前的政客最喜歡花錢,穿著夾克拿張支票到處下鄉,還有位仁兄深諳此道,差一點當選總統呢….到底政府支出有沒有效果?

 

    有效果但是卻是飲鴆止渴,2009年起中國就是透過類似凱因斯的政府赤字理論來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政府支出,這個政策雖然暫時停下中國步入通縮冷卻期的危機,但效果不到四年,中國從2015年起就已經出現明顯的經濟趨緩。把時間拉長來看,2010~2014年的中國赤字政策很像日本在1995~1997那幾年利用阪神地震來刺激內需一樣,終究得面臨沉睡多年的通縮的反撲。

 

     前後二十年,中日這兩個經濟大國政府在不同的時間點幹出拼命帶頭消費的政策,日本從來未見太大成效,而中國似乎也越來越不妙了。

 

      凡是透過本部落格連上博客來網路購買之所有商品(不限定本書),我會從博客來獲得售價4%的回饋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nddeal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